第一次拿到《童年》這本書被封面深深吸引,遙遠藍色天空下,綠草茵茵,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孩子背影,面朝一棵參天大樹,似乎陷入深深的思考。
這幅插圖出自法國著名兒童作家和插圖畫家克勞德·旁帝之手,他曾獲得法國童書界最高榮譽獎項「魔法師特殊成就獎」。
這本《童年》是克勞德·旁帝和妻子法國的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克勞德夫婦聯手完成的,《童年》用56個孩子的童年軼事,照出每個人心底最真實的自己,照亮的是孩子,治癒的是大人。
封面插畫中,最深邃的孩子腳下那些無法明確的「路」,亦或是「脈絡」,亦或是「樹根」,一條條四面散開,又似乎都匯聚通往樹梢。
不管是哪一種隱喻,都能解釋童年是人的所有原動力,是人形成之根本,童年是「樹根」終究會長成參天「大樹」,童年是腳下的「沃土」終有一天鋪成通天「大路」,童年和人生密不可分「水之分合,脈絡可沿」。
兒童文學作家冰心在散文集《我的童年》中寫道:
「提到童年,總使人有些嚮往,不論童年生活是快樂,是悲哀,人們總覺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許多印象,許多習慣,深固的刻劃在他的人格及氣質上,而影響他的一生。」
這本書很獨特的設計,就是對每個人物故事都採用兩頁,左邊是童年故事佔大篇幅,長大或成名的故事佔小段落,右邊是克勞德·旁帝為此畫的插圖。
每一個人物,作者並沒有以成功、一生的成就為標準選取,而是把焦點放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本身的童年故事。
而最獨特的是寫作方法採用了外聚焦敘事手法,不加以任何輔助的描繪和分析和評判,只是單純的記錄一個個童年,猶如樹葉的脈絡,清晰可見,卻並不知道交錯複雜的寓意。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難以歸納描述。而正是這樣獨特的敘事方式,展現的似乎是寫給兒童的書,又似乎是可以喚醒成人童年記憶的書,又像是一本成人和孩子並肩而坐一起讀的書。
每個人都有童年的體驗,那時的心理感受記憶會成為一種經驗記憶刻入內心,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的記憶回歸和再次體驗可以實現情感體驗的需要。再回頭看曾經的自己,曾經的童年,童年沒有消失,只是在歲月變化後,展開了新的認知,而一幅恰到好處的插畫引起「心的救濟」精神層面療愈。
這本《童年》用兒童語言敘事,講述了56個孩子的童年故事,配以長大後所成為的人物介紹,有偉人、神人、智者、普通人。他們有蘇菲.羅斯託普欽、夏爾.戴高樂、漢斯.克裡斯蒂安.安徒生、孔子、海倫凱勒、瑪麗.居裡,還有聖誕老人、伽內什、赫拉克勒斯、摩西這樣的神話人物,以及不為人知的普通老百姓…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心理發展和成年有一定相似處,都可以歸結為自我認知和自我引導這兩個問題。但不同的是,成人有一定的自我引導能力,而兒童還不夠成熟,成人和環境對兒童的引導至關重要。
1、父母更像童年裡的「樹根」,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生的成長
蘇菲在4歲時和母親散步時,看到路邊的草莓不禁逗留玩耍,母親越走越遠,蘇菲在後被一隻餓狼盯上,幸好家裡的三隻狗趕過來嚇跑了惡狼。母親這才發現丟在後面的蘇菲,非常生氣,為了懲罰她的散漫母親把她的頭按進小溪冷水中。回家後母親獎勵了三條狗,卻懲罰了蘇菲。
蘇菲19歲嫁給了法國伯爵,57歲開始寫作,她把自己的童年寫進了《蘇菲的煩惱》,她就是著名塞居爾伯爵夫人,法國兒童文學的開創者,她的寫作生涯成為祖母后才開始為孫輩創作故事,靈感大都來源於自己的童年。
她相信,具有真實感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培養美好的品德,因而被譽為「孩子們的巴爾扎克」。
事實上,無論我們成年後多麼感慨未能完滿的童年帶給我們的困擾,依然戀戀不捨童年的底色是深沉的愛,那些愛依然最能帶給我們淚流滿面的感動和力量。
成年後的蘇菲用虛擬幻想時空幫助著孩子學會在幻想世界裡進行現實生活的退行,也可能用童年視角的方式影響著一代代孩子世界觀、價值觀。
2、老師像「童年」裡的魔法師,開啟全新的世界
海倫·凱勒2歲的時候就因高燒失去了視覺和聽覺,造成了在幼小成長中自閉,經常自殘、脾氣暴躁、很多人認為這是個瘋孩子。
6歲時,父母為她請了一個家庭教師安妮,同樣視力不好的老師給海倫制定了嚴苛的規定,拉著海倫的手盲寫再去撫摸物品。之後海倫打開了新的世界,她拉著安妮老師的手,想去撫摸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6個月後,她學會了600個單詞,10歲,開始了盲文閱讀、寫作,還要求學口語表達。
她最終去了劍橋學習,並成為第一個獲得學位並贏得導師們一致好評的女性殘疾人。她以作家、講座人的身份,為爭取窮人、婦女的權利以及和平而奮鬥,人們對她充滿了敬意。
當我們成年後回憶曾經最重要的老師,大多數的人描述並非那些技能專業,僅僅傳道授惑者,而是那些溫柔善良,關注孩子內心,開啟了全新世界的老師。她們彌補了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她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能用愛傳遞世界的另一種解讀。
好的老師是「魔法師」,讓童年小小的我們,看到讓世界多彩。
3、社會環境像「童年」裡的鏡子,吸引的必將是真實的自己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貧窮的小村莊裡,他的母親酗酒姥姥瘋癲,但他喜歡讀書、熱愛戲劇。直到有天村莊裡來了一個演出的劇團。13歲的安徒生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之光,毛遂自薦跟隨劇團到處演出。17年的遊蕩和自學終於獲得了一份過往獎學金,開始重新上學。
使得安徒生成名的是他創作的156個童話故事,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童話中再現的都是自己童年的悲慘、恐懼和希望。
所有人的童年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裡的形象來源自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具象化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長大後我們更趨於內心最感興趣的群裡,在融入社會化過程中,我們越來越認同鏡子中的自己。
當我們談起童年,已是成年之人帶著淡淡的緬懷之情幽幽的回憶。當我們的孩子正在經歷童年,我們卻經常忘記手指間溜走的其實是孩子的童年。
童年是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保存的那一段段的回憶, 童年也是夢想生根發芽的沃土。 不論你是否記得自己的童年夢想, 即使歲月一直往前,而留在最柔軟的地方的永遠是童年的回憶。
①人生沒有「密碼」,童年不分「好與壞」
我們在讀《童年》時,會發現很多非同尋常的聯繫。例如蘇菲的母親對她如此嚴厲不公平,用常規眼光來看,蘇菲生活在不幸的童年裡,應該從此一生擁有古怪的性格。然而蘇菲不僅成功的是八個孩子的母親,而且當了祖母依然為孩子們所寫「成長教養課本」。
她用童年缺少的母愛去溫暖自己的家人,一生致力於書寫無數個孩子們童年造夢機。我們能說她的童年「幸福或不幸福」,但我們無法定義童年的「好與壞」。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記憶,是形成長大的「我們」的細胞無法割捨。
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兒童對事物的主觀認知決定了兒童的發展。」「決定行動方向的是觀點而不是客觀事實。」
也就是,兒童的某些特徵反映了外界環境的作用,外在環境有可能使得孩子產生自卑、軟弱和不確定感,這些感覺反過來會對兒童的整個心理產生影響。孩子希望擺脫這些消極感受,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並獲得平等和受到重視。
這就是成長,在努力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對未來的從事或者嚮往的生活描繪了美好的願景。
當然,作為父母儘可能應當給予孩子最大的「愛」的陪伴,責罰和懲罰只是一種行為規範的改進方法,不能作為主要的親子關係狀態,給孩子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烙印。人生沒有密碼,有的人談起童年眉飛色舞,有的人談起童年茫然無語,但這就是每個人獨特的成長故事。
② 守護童年夢想,關注人性本然
在這本書中創意之處就在於著重筆墨去寫成功的人的童年,而很多故事提到了童年的夢想,譬如蘇菲·姬曼在18世紀女子不能讀書學習時,從小熱愛數學偷偷自學,潛心研究數學最終成為了數學家。愛因斯坦在5歲時喜歡上了父親送給他的羅盤,12歲愛上幾何,最終成為了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還有一些普通人,他們的童年都有熱愛之物,植物、攀巖、甚至是解決問題,這些夢想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是,在那些純真的孩子的心裡,這些東西才是最真實,最不rrrrr受外界影響的渴望。而對這些夢想的追尋就是追隨真心。
只有極端缺乏想像力的人才會把「財富」當作自己的夢想童年夢想。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追尋你真正的夢想反而比追逐財富可能得到更多財富。
李開復對於同學蘭迪·波許演講《真正實現你的童年》說:令人驚訝也令人羨慕的是,蘭迪這些兒時的夢想後來竟然大部分都實現了。其實,這些看似荒誕不羈的夢想反映了他潛意識中隱藏的人生理想,也折射出他特有的思維方式與個性特點。
作為父母最該做的,就是給一個心中有夢想的孩子,創造了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鼓勵嘗試和創新,幫助建立自信心。
童年是人生的根本,童年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但卻成為人生命的根系,貫穿著生命之樹,而且會通過樹幹的滋潤和吸收養分而會養到樹根,使得熠熠生輝煥發更強的生命力。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