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課外閱讀時經常會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閱讀題裡也經常要求孩子們理解詞語,但是有的孩子一點都不會,這直接導致孩子閱讀題得分不高,應該怎樣來理解短文中的詞語呢?
1.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詞語。
聯繫語言環境其實就是聯繫上下文,這是一種非常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比如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匆匆》裡有一個詞「頭涔涔」,這個詞通常形容額頭出汗。讀到這裡,我們就可能就不會理解作者為什麼會「頭涔涔」,聯繫上下文,「八千多日子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話裡,作者把「他自己的時間」比做了「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做了「大海」,可以看出,時間作者因為時間流逝時無聲、無影,內心覺得很不安,所以就出汗了。這樣一來,同學們很快就能掌握「頭涔涔」的意思。
2.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詞語。
很多詞語,我們單靠聯繫上下文是不能掌握其思想精髓的,必須聯繫作者時代背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寫下的一篇回憶錄,這篇文章中有好幾個詞語,同時們理解都有一定難度。
比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如果只是單純地讀文章,很難理解「黑洞洞」和「碰壁」的意思。這個地方的「黑洞洞」並不是指自然環境,而是指社會環境,因為當時中國社會一片黑暗,勞動人民沒有民主,沒有自由;而「碰壁」也不是指鼻子碰在了牆壁上,而是因為當時魯迅先生希望用筆喚醒人民大眾沉睡的思想,遭到了反動派的迫害,這才是「碰壁」的真正含義。
魯迅先生說的話經常都含義深刻,晦澀難懂,但是我們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輕鬆理解了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的意思。
3.聯繫全文,由表及裡進行分析。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叫《竹節人》,這是原來人教版課文裡面沒有的。
學生讀到 「我們雖兩手空空,卻心滿意足」這句話時,聯繫全文我們讀出了這些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竹節人,連上課時都偷偷地玩;原本我們希望老師能夠像以前一樣將落實的東西扔出窗外,但是等我們到青草叢裡去尋找時,卻一無所獲;正當我們悻悻然準備離開時,卻看見老師正在津津有味地玩著竹節人。孩子們瞬間感覺到老師和他們一樣也愛著竹節人,於是,師生之間距離拉進,孩子們便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理解詞語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拆字法,比如想像畫面法,不管那種方法都不是單一存在的,我們要在學習中不斷發現與總結,才能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培養語言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