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愈是嚴肅地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孩子居然愈發的逆反,成績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是不是很鬱悶?管的反倒不如不管的。今天姚老師就跟大家深度聊聊:怎麼做一個好父母。
姚老師遵從一個理念,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於: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做不到時刻回應孩子,也沒關係,孩子的一生照樣會過得逍遙自在。但如果是後者,即使父母學了很多育兒方法,跟孩子說話總是溫和有理,孩子依然會反感、抗拒。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這是很高深的境界。如果一個人能修練到對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沒有改造欲望,那麼他就是所謂「覺醒」的人。
家庭教育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孩子買了一堆麵包放在冰箱裡忘了吃,家長看到後,忍不住想教育她「麵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這個時候,家長就是想改造她,家長的內心已經不在愛的位置上,而是處於分裂的位置。
這個分裂的位置,源自家長頭腦中妄想出來的恐懼——「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對食物這麼不珍惜,以後就會一直這樣,逐漸變成一個浪費成性的人。」
俗話說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很多家長小時候就整天被父母這樣妄想,活在恐懼的劇情裡,製造著無休止的分裂、評判和衝突。這有時代和歷史的原因,也有傳統教育習慣的原因,已經無法更改,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自己的恐懼和衝突嗎?我想肯定不是這樣。
你可以很簡單地告訴孩子:「這家麵包店的麵包都沒有添加防腐劑,只能放三天,三天過後就不能再吃了。」孩子當時可能沒有反饋,但以後肯定大多數時間會及時吃掉麵包,因為他知道「麵包不能過期」。
人本能可以感受到語言背後的能量。如果這個能量是評判、不接納,人會自發的形成反抗本能,即使她意識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會疏遠。這就是為什麼有人一輩子說話、做事都很正確,但跟親人的關係卻冷淡疏遠。
注意:這僅僅是姚老師合格父母攻略108項中的七項,供各位家長進行自我比對,想要更多細節的歡迎諮詢專注初高中升學輔導教育的姚老師。
1、孩子敢在你面前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
很多父母比較頭疼孩子在自己面前「發脾氣」。但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區別只是會不會在某個人面前表現出來而已。
對一般人而言,越親近的人越容易在他們面前表現情緒。如果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貼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只有當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或者只表現某一類情緒,就預示著親子關係有些問題了。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許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或者當孩子表現某種情緒的時候就打岔。
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他們說出來。
2、孩子遇到問題時,首先找你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遇到問題會找自己解決,其實未必。孩子會先判斷父母對此事件的反應,預測可能的後果。
所有判斷都是基於孩子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只有當孩子覺得會獲得幫助,遇到問題才會第一時間找父母。
3、孩子會和你談自己的想法,不擔心你的反應
孩子願意告訴你他的任何想法,就說明你們親子關係很親密。
有些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或者對孩子的想法、情緒反應過度,孩子就會越來越不願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能比較準確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承受,也不會告訴父母。
4、你對孩子的反饋不評判,也不貼標籤
有些父母給孩子的反饋完全不客觀,甚至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
我曾給一個媽媽反饋說,你家孩子很喜歡跟女同學一起玩,本意是說孩子很受女孩子歡迎,要是能跟男同學多交流的話,人際關係會更融洽。結果她很快做出一個結論:他是不是早戀了,收拾他!千萬別耽誤學習。
也有些父母在訴說了孩子行為以後,總要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懶、學習沒追求,不夠聰明等等。這些標籤和評判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標籤」那樣。
5、你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成就感。
在追求興趣的過程中,孩子會發展出「持之以恆」的能力,也會更少嘗試危險行為。有些父母則不允許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領域。他們讓孩子發展的「興趣」,其實是自己的興趣或愛好。
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逼迫他們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孩子會很害怕自己讓父母失望,他們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也會尤其大。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一直在壓抑中學習。
6、你會給孩子設置恰當規則,不擔心孩子反抗
負責的父母會引導孩子,給他們設置恰當的規則,不擔心孩子不高興或不喜歡自己。
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來會遇到很多麻煩。恰當的規則包括:
每天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比如吃飯時間、睡覺時間、玩遊戲的時間、學習的時間;
生活習慣規劃,睡前刷牙,換洗衣服,做家務,晚回家要讓父母知道和誰在一起等等;
使用禮貌用語,去別人家注意什麼禮儀等。
7、會對孩子道歉,並且彌補過錯
姚老師一直說,對不起三個字在家庭中是有魔力的,無論對孩子還是對愛人。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受種種因素影響,會擺脫理性的束縛,結果對孩子發脾氣,誤會孩子或者責罵孩子等,如果事情已經發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承認並且彌補自己的錯誤。
你可以和孩子談談:冷靜下來之後想過,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你也可以和孩子談談:當時是什麼情緒或者想法,讓你沒有克制住衝動。
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關係,姚老師真心的祝願每一個家長都能養育一個成功的孩子,如果現在出現了一點問題,也不要害怕,拿起你的電話,找姚老師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