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採訪手記(一): 我們並肩走過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20年,我們銘記心間。

這一年,《黔東南日報》獨家策劃和推出了「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大型系列報導欄目。從6月5日開欄,到11月24日結束,共發稿40篇,歷時近半年。

2020年,我們並肩走過。

這一年,我和欄目組同事舒增付、吳國楨、宋堯平、馮哲、楊峰、楊玉婷背起行囊,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記錄脫貧攻堅壯舉,見證脫貧攻堅歷程。半年裡,我們7名欄目組記者先後跋涉了16個縣市40多個村寨,行程近5000公裡。

這是一次珍貴的實踐,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該系列報導欄目與讀者見面後,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成為群眾口口相傳的「佳話」。學習強國、新華社、頭條新聞等媒體和網站,對該系列報導欄目的40篇稿件都先後進行了轉載,在省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許多讀者評價道:系列報導欄目真實反映了黔東南州各族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歷史進程,譜寫了一曲40個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時代壯歌,鼓舞人心,提振士氣。

欄目組記者在岑鞏縣羊橋鄉龍統村採訪納西族媳婦和川群時合影

黔東南州委書記桑維亮在閱讀該系列報導後,作了肯定批示:近半年以來,州融媒體中心在《黔東南日報》策劃推出的「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大型系列報導欄目有深度、有特色、有分量,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為全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營造了良好氛圍、凝聚了強大合力。希望州融媒體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勇擔使命任務,深入系統謀劃系列、深度報導,為我州趁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凝聚強大力量。

「遙控」指揮孩子的學習

脫貧攻堅到了最關鍵的衝刺階段,「硬骨頭」都在最邊遠、最艱苦的山區,需要記者沉下去,再沉下去。

2020年 9月3日中午,烈日當空,驕陽似火。正在月亮山區的榕江縣八開鎮八開社區採訪的欄目組記者楊玉婷,利用採訪空隙,抽空發微信給丈夫,把孩子的學習安排又交待了一次。

榕江、從江兩縣,是全省9個掛牌督戰的其中兩個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月亮山腹地深山區,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硬骨頭中的硬骨頭」,也是新聞採訪的主陣地。

半年來,楊玉婷多次到榕江、從江採訪。孩子才8歲,她心中萬般牽掛,但衝鋒號角已經吹響,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對孩子的學習也只能「遙控」了,利用採訪的間隙偶爾視頻或電話交待。

楊玉婷是欄目組中唯一的女記者,也是一名80後記者。作為一名年輕的母親,她把孩子交給了丈夫和婆婆照顧。每當深夜回到家中的時候,孩子已經睡著了,早晨出門的時候,孩子還在熟睡當中,只能在他臉上親吻一下,然後又匆匆踏上採訪的徵程。她清楚地記得,自從加入欄目組後,她已經很久沒有在睡前給孩子講過故事了。

楊玉婷的丈夫在凱裡市機關工作,2020年下半年,凱裡市正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時期,丈夫和其他幹部一道奮戰在「創文」一線。孩子下午放學後, 丈夫就帶著孩子到志願服務點一起服務,陪班到晚上九、十點是常有之事。

半年來,楊玉婷的足跡踏遍了28個貧困村,寫成了《土族養殖戶莫大周:幸福生活有奔頭》《黎族農民林有澤:搬出舊木房住進小洋房》《拉祜族婦女娜那:勞動脫貧更光榮》等10多篇稿件。她說:「這次採訪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新聞業務的提高,也是我記者生涯中一次精彩的採訪經歷。」

上天賜予欄目的禮物

寶寶呱呱墜地,喜氣從天而降。

就在我們的欄目如火如荼緊張進行時,先後有兩名欄目組記者家添丁進口。中國人自古崇尚人丁興旺、多子多福,生兒育女、添丁加口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特大的喜事,而對於我們欄目又何嘗不是這樣。

2020年8月20日,欄目組的同事馮哲在醫院產房外走來走去,心裡格外著急,因為他的妻子正在分娩。

「哇……」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從產房裡傳出。護士走出產房告訴馮哲,他妻子順利產下一個男嬰,母子平安。聽到這個消息後,初為人父的馮哲頓時鬆了口氣,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一掃剛才的擔憂,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才過了一個多月,欄目組同事家的又一個小生命降臨,像是上天賜予欄目的又一份禮物。

「這是我的第二個孩子,七斤四兩重。」2020年9月30日7時許,醫院產房裡喜氣洋洋,36歲的欄目組同事宋堯平抱著剛出生的女兒笑得合不攏嘴,親戚朋友也紛紛前來道喜。宋堯平6歲的大女兒守護在妹妹旁邊,高興地說:「以後我會疼愛小妹妹的。」宋堯平笑著說,作為父親,兩個女兒健康成長,是我最大的願望。

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是一個家庭生命的延續、幸福的開端。隨著兩個孩子的誕生,在給其家人帶來幸福快樂的同時,也給我們欄目帶來了喜悅和希望。雖然明知這是巧合,但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是上天對欄目的眷顧和賜予的恩惠。

然而,馮哲和宋堯平在妻子分娩的前幾天,都一直還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採訪。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心裡仍然是五味雜陳。宋堯平的妻子是一名醫生,馮哲的妻子也是一名記者,她倆雖然有些委屈心酸,卻沒有責怪他們,反而十分理解:放心去吧,機會難得。

大山深處留下的足跡

離泥土越近,離新聞越近。走向基層、走入山村、走進大山,不僅要做脫貧攻堅戰的觀察者、記錄者,更要做脫貧攻堅戰的參與者、同行者。

這一次欄目的採訪,基本上是採取以老帶新的辦法,即由我和舒增付、吳國楨兩名70後老記者,帶領3名80後和一名90後記者進行採訪。

記者跋山涉水,用雙腳展開採訪

舒增付已過不惑之年,參與《黔東南日報》總值班,先後有《高原豐碑》《翻越喜馬拉雅山的感謝》《訪兩山話脫貧》《訪跨省聯合黨支部》4篇作品,榮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2017年「七一」前夕,他參與了《訪跨省聯合黨支部》系列報導採訪,輾轉湘桂黔3省邊界,跋涉於月亮山的千山萬壑,先後採寫了《黔桂登曬:幸福像花兒一樣》《湘黔朝陽: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富有生活氣息的新聞。

吳國楨已過不惑之年,參與《黔東南日報》總值班,先後有系列報導《畲寨裡的脫貧事》榮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和《一個侗寨兌現了與總理的約定》等4篇作品榮獲貴州新聞獎二等獎。2018年2月,他參與了《綠色家園世代守護》系列報導採訪,歷時4個月,先後深入全州16個縣(市),跋涉採訪了45個村寨,行程5000多公裡,採寫了45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生態故事。

「這次採訪,我們體驗了一段脫貧攻堅歲月、結交了一批農民朋友、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脫貧故事,至今還在胸中澎湃。」在這次欄目採訪中,我和舒增付、吳國楨分別帶領4名年輕記者,一路前行,一路揮汗,舟車勞頓在所難免,跋山涉水更是家常便飯。

大山深處,留下了我們的足跡;田間地頭,揮灑過我們的汗水。打開微信計步器,一萬步,甚至兩萬步……採訪期間每天的步數都在一萬步以上。

臉曬黑了,人憔悴了,但收穫卻是滿滿的。我們先後寫出了《苗族銀匠吳水根:總書記囑託記心上》《侗族易地扶貧搬遷戶彭文欽:砸桶出山奔小康》《水族青年王應鋒:「三雙鞋」走出的幸福》等40篇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的稿件,深受讀者的好評。

如今,「人過四十在奔五」的舒增付、吳國楨仍然衝鋒打頭陣,帶著一群年輕記者,搞策劃、找選題,奔赴在採訪第一線。

一種特別的溫暖

全身融入、真情採訪,在脫貧攻堅路上才能看到別樣的風景,探尋到幸福的密碼。

楊峰是欄目組中唯一的一名90後記者,開始下去採訪時,感覺壓力山大,擔心採訪能否順利,故事是否感人?擔心抓不抓得到「活魚」,新聞寫得好不好?

但沉到脫貧攻堅第一線後,幹部群眾啃「硬骨頭」的勇氣和決戰貧困的頑強拼搏,使楊峰感到深深震撼。

一路採訪,一路體驗,楊峰和欄目組同事用腳丈量土地,用心捕捉新聞。時間呆得長了,和村民相處久了,漸漸地也就融入其中了。

有兩次採訪,令楊峰至今難忘,也讓他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溫暖。

欄目組記者在天柱縣石洞鎮步甲侗寨採訪時合影

一次是在凱裡市碧波鎮大堡村,採訪東鄉族婦女蘭國梅。

開始,無論問什麼,蘭國梅都只會答「對」和「嗯」,採訪遇到了難題。

「咕、咕……」,這時,幾隻散養的雞,歡快地圍著大家坐的板凳轉來轉去。見此情景,楊峰和欄目組的同事改變採訪方式,和蘭國梅輕鬆地拉家常,聊家裡養的雞鴨,聊地上種的果樹,「家長裡短」一陣深聊之後,蘭國梅終於打開了話匣子。

原來,蘭國梅丈夫前幾年意外出車禍,癱瘓在床,她獨自一人照顧丈夫、撫育4個兒女,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擔。「最困難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兩塊錢。」蘭國梅對那段窮苦的日子記憶猶新。

了解到這段心酸的內情後,楊峰用深情的筆觸寫出了《東鄉族婦女蘭國梅:用堅強戰勝貧困》。

還有一次,是在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採訪德昂族媳婦王貴青。

「我家才脫貧得兩年,沒有什麼可寫的。」當時,一進入王貴青家,說明來意後,王貴青的公公就不客氣地謝絕。

見此情景,楊峰和欄目組的同事收起相機和採訪本,跟老人拉起了家常來,從孫子有幾歲了,聊到今年地裡的收成如何,漸漸的老人緊繃的臉鬆了下來。他不但遞煙倒茶,還要留記者吃飯。記者臨走時,站在門口送別的老人笑得像個孩子。

這一幕,讓楊峰的眼睛也有些溼潤了,是村民們的真情感動了他,同時也是作為一名記者盡到責任而感動著自己。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田清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吳小星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原標題:《「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採訪手記(一): 我們並肩走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見證2020 我們與貧困告別】阿昌族青年曩新芳: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交通閉塞是全組最大的問題,經濟發展遲緩,農村生產受限,長期以來,擺脫貧困成了村裡最大的希望,也是最難解決的難題。2014年姚發成小女兒姚倫銘正在上高中,也是全組28戶人家中唯一一戶有學生上高中的家庭,因學致貧,姚發成一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 2019我們並肩走過,2020立朗與你繼續前行
    2019我們並肩走過,2020立朗與你繼續前行感恩2019家長見證寶貝付出成長2020立朗與你繼續前行這是一篇關於成長與感恩的文字這是一個有你有我的故事>感謝您見證我們的成長告別2019的辛勞,吹響2020的號角,到處都是快樂的味道,臉上都是幸福的微笑,我們堅信:任何的枝繁葉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好政策落地實施,讓一家人告別了貧苦的日子,喝上了乾淨水,用上了網際網路,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韓耀高、康志芳夫婦倆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收入不會差。扶貧先扶智,國家助學政策為韓懷清的三個孫子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們正向著自己的夢想展翅高飛。
  • 大使請我們喝咖啡(採訪手記)
    阿聯駐華大使館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在中國當大使」欄目組採訪的首個使館,久違的面對面採訪更多了一份親切的互動。使館客廳裡擺得滿滿當當的咖啡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見棕色印花絲綢桌布上,中心擺放著盛滿各式香料的一個木製大託盤,四周分別環繞著裝滿椰棗的玻璃碗、銀色和金色的精美雕花容器,以及一把金色的長嘴咖啡壺。
  • 難忘的2020年 脫貧路上我們攜手並肩
    原標題:難忘的2020年  脫貧路上我們攜手並肩  對甘肅而言,2020年最難忘的,應當是告別貧困、走向小康。回溯以往,讓貧困地區的鄉親們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曾是一代代甘肅人為之不懈奮鬥,卻一直未曾實現的夢想。這個夢想,正在變為現實,其中凝結著全體隴原兒女的心血和汗水,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脫貧路上,無數人與貧困戶攜手並肩,共同奮鬥,就為了與全國人民一道,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 Date with 鄭州|2020,我們一起走過
    見證鄭州每個難忘的瞬間今天,在2020最後一個周末讓我們一起回望這些時刻品它們帶來的美好和希望勇敢地朝2021大步向前01# 我在鄭州看春晚11月19日上午,中國·鄭州2020國際乒聯總決賽在鄭州奧體中心體育館舉行。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32名乒壇頂尖球星匯聚綠城鄭州競技比拼一較高下。我們一起,實力見「鄭」,「乒」勁十足:
  • 走進總書記曾走過的地方 見證貧困村的幸福蝶變
    圖為駱駝灣村景色。付兆颯 攝人民網石家莊8月15日電 (付兆颯)沿起伏山路而建的黃牆青瓦的新民居、靜謐美麗且被鮮花圍繞的農家住宿小院、香飄萬裡的特色小食街……8月14日,全國黨刊全媒體看河北一行人走進了背靠青山面對綠水的保定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來到習近平總書記曾走過的地方,共同見證這座小山村的華麗轉變。
  • 國慶盛典,我們見證,我們記錄
    原標題:國慶盛典,我們見證,我們記錄   2019年10月1日0時許,載滿新華社記者的大巴車從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的新華通訊社緩緩開出,前往天安門廣場。   2019年10月1日5時許,由中國記協組織的50多家行業媒體記者抵達天安門廣場。
  • 2020頤山公學招生預告:告別我們一起走過的冬天(組圖)
    一棟建築一個團隊一份情懷在不能相見的日子裡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在想念每一位孩子  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冬將逝,春已來。在家裡呆了這麼久的小朋友們是不是很想念幼兒園的美好時光,跟著頤山公學一起用回憶的方式,以特別的儀式感,向冬天告別。  我們一起走過的冬天  01 - Halloween
  • 我們一生都在不斷遇見,不斷告別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會讓你懂得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次遇見,都是一份緣,每一次擦肩,都是命中注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見,不斷告別的過程,沒有人會一直陪伴你走到最後,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個給你生命中帶來溫暖的人。
  • 告別2019迎接2020的句子,致2020年的我們!
    一、 2019即將遠去,也許,在忙碌中勞累了自己;也許,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也許,在無聊中,打發了自己。但是,這一切都不要在意,來年接著給力!二、 總有些在2019失去的東西,那就在2020再去爭取;總有些在2019錯失的人,那就在2020與更合適的相遇;總有些在2019親身經歷的事,那就在2020把它們變成最真實的回憶。辭舊迎新,2020我們會更好!三、 在2019年、我們都經歷了悲傷、學會了微笑、經歷了苦難,學會了堅強。
  • 《馴龍高手》系列:我們終將學會告別
    從相逢並肩到各自安好學會告別才是成長的終極主題  《馴龍高手》系列三部故事相對獨立,即便未看過前兩部,也不影響對系列終章的理解第二部的人龍互相成就、並肩作戰也依然沒有改變沒牙仔是小嗝嗝附屬品這一事實。  直到第三部 ,故事開頭以高博告知小嗝嗝不能再往島上帶龍,人類生活空間明顯開始受限才開始著重呈現人龍共存的矛盾,在經歷了與反派葛林魔的鬥爭、隱秘之境野生龍族對人類的戒備後,小嗝嗝才終於意識到人類大概是沒辦法與龍族一直生活下去了。
  • 採訪手記10則
    有人把這種文字稱為「記者手記」或「採訪手記」,也許它比新聞還更有看點,起碼它披露了記者的一些心跡,讓讀者感受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新聞人。 採訪手記我寫了不少,有長有短,這裡不揣冒昧試摘錄幾則短篇,好醜姑不論,就當作一種記憶吧。 大路無言是豐碑 有人說,碑是樹起的路,路是躺下的碑。 碑是什麼?
  • 充滿收穫的五年,我們以奮鬥姿態走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各界幹部群眾這樣回顧與展望——  充滿收穫的五年,我們以奮鬥姿態走過  編者按:  10月26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隆重召開。全會將審議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勾畫藍圖。
  • 致我們已經告別的二零二零
    每當我們已深感疲憊、但還需咬牙堅持時,每當我們工作取得成績、暫時如釋重負時,每當貧困群眾脫貧、貧困村出列時,這句座右銘就會在耳邊響起,讓我們深贊其中蘊含的辯證之理。有道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對扶貧人來說,不親身經歷脫貧攻堅的艱苦卓絕,就難以領略全面小康畫卷的風光壯美。所以,這幾年,我們把自己交給了事業,忽視了健康、淡忘了親情、遠離了舒適區。
  • 2020我們在現場
    還有今年2月15日,我拍攝的圖片《白城市工業園區在火車站廣場搭建臨時帳篷24小時值班接送復工人員》,被收入中宣傳部2020年重點出版物《百名攝影師聚焦COVID—19》一書。我有幸參與宣傳報導,見證了車鑰匙交接這一讓人激動萬分的歷史性時刻,與全市人民共鑑解放品質,領略科技實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正式投入運營,也標誌著我市氫能產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增進了新動能、新希望。不斷地行走、感受、溝通、記錄……作為一名記者,我滿懷熱忱,一直在路上,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厚度,用筆桿參與這座城市的改革發展,用鏡頭記錄和見證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 深思:平頂山又一時代性標誌終結,一半人卻從不知道它|城市手記
    平頂山又一時代性標誌終結,曾運營65年10萬平煤人見證|城市手記--題記我們是幸運的,站在科技與進步的黃金時代,我們有意或無意,專業或非專業紀錄的素材,見證了許多消亡與變遷。蒸汽機車在我國走過了五十多年的光輝歷程,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很難見到,但它作為一個科技發展與時代變遷的符號依然影響著很多人。對此疑問,平煤神馬也予以了答覆:(一)為持續抓好防控有關工作,降低因通勤列車對外開放帶來的傳播風險,自今年以來,鐵運處通勤列車不再對外開放。
  • 風雨同舟,我們一起走過
    (一) 巍巍太行,滔滔滹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燕趙大地的萌發生長。 1948年4月30日,一條電文從這裡迅速傳遍了華夏大地。歷經百年戰亂的中華兒女紛紛奔走相告——中共中央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 記者手記:貴州採訪心得
    原標題:記者手記:貴州採訪心得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夏樂):借二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中國今年也開展了大量追憶歷史的工作。我們國際廣播電臺的一行人也因此去了貴州,目的是儘可能多的發掘關於1939年至1945年間在貴陽圖雲關幫助中國人民抗日的國際援華醫療隊的故事。
  • 「2020,我們一起走過」幸福路上,帶著大家一起走
    開欄的話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這一年,有舉國同心抗擊疫情的眾志成城,有復工復產復市復業的堅定穩健,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火朝天,有推動經濟全面復甦的縱橫捭闔......處於兩個100年歷史交匯點的2020年,令人難忘,值得銘記,必將載入史冊。即日起,本報開設「2020,我們一起走過」專欄,回望恍如隔日的那些暖心、貼心、動心、開心的故事,汲取2020飽滿豐盈的養分,匯聚開啟偉大新徵程、奮進偉大新時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