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銘記心間。
這一年,《黔東南日報》獨家策劃和推出了「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大型系列報導欄目。從6月5日開欄,到11月24日結束,共發稿40篇,歷時近半年。
2020年,我們並肩走過。
這一年,我和欄目組同事舒增付、吳國楨、宋堯平、馮哲、楊峰、楊玉婷背起行囊,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記錄脫貧攻堅壯舉,見證脫貧攻堅歷程。半年裡,我們7名欄目組記者先後跋涉了16個縣市40多個村寨,行程近5000公裡。
這是一次珍貴的實踐,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該系列報導欄目與讀者見面後,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成為群眾口口相傳的「佳話」。學習強國、新華社、頭條新聞等媒體和網站,對該系列報導欄目的40篇稿件都先後進行了轉載,在省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許多讀者評價道:系列報導欄目真實反映了黔東南州各族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歷史進程,譜寫了一曲40個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時代壯歌,鼓舞人心,提振士氣。
欄目組記者在岑鞏縣羊橋鄉龍統村採訪納西族媳婦和川群時合影
黔東南州委書記桑維亮在閱讀該系列報導後,作了肯定批示:近半年以來,州融媒體中心在《黔東南日報》策劃推出的「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大型系列報導欄目有深度、有特色、有分量,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為全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營造了良好氛圍、凝聚了強大合力。希望州融媒體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勇擔使命任務,深入系統謀劃系列、深度報導,為我州趁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凝聚強大力量。
「遙控」指揮孩子的學習
脫貧攻堅到了最關鍵的衝刺階段,「硬骨頭」都在最邊遠、最艱苦的山區,需要記者沉下去,再沉下去。
2020年 9月3日中午,烈日當空,驕陽似火。正在月亮山區的榕江縣八開鎮八開社區採訪的欄目組記者楊玉婷,利用採訪空隙,抽空發微信給丈夫,把孩子的學習安排又交待了一次。
榕江、從江兩縣,是全省9個掛牌督戰的其中兩個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月亮山腹地深山區,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硬骨頭中的硬骨頭」,也是新聞採訪的主陣地。
半年來,楊玉婷多次到榕江、從江採訪。孩子才8歲,她心中萬般牽掛,但衝鋒號角已經吹響,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對孩子的學習也只能「遙控」了,利用採訪的間隙偶爾視頻或電話交待。
楊玉婷是欄目組中唯一的女記者,也是一名80後記者。作為一名年輕的母親,她把孩子交給了丈夫和婆婆照顧。每當深夜回到家中的時候,孩子已經睡著了,早晨出門的時候,孩子還在熟睡當中,只能在他臉上親吻一下,然後又匆匆踏上採訪的徵程。她清楚地記得,自從加入欄目組後,她已經很久沒有在睡前給孩子講過故事了。
楊玉婷的丈夫在凱裡市機關工作,2020年下半年,凱裡市正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時期,丈夫和其他幹部一道奮戰在「創文」一線。孩子下午放學後, 丈夫就帶著孩子到志願服務點一起服務,陪班到晚上九、十點是常有之事。
半年來,楊玉婷的足跡踏遍了28個貧困村,寫成了《土族養殖戶莫大周:幸福生活有奔頭》《黎族農民林有澤:搬出舊木房住進小洋房》《拉祜族婦女娜那:勞動脫貧更光榮》等10多篇稿件。她說:「這次採訪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新聞業務的提高,也是我記者生涯中一次精彩的採訪經歷。」
上天賜予欄目的禮物
寶寶呱呱墜地,喜氣從天而降。
就在我們的欄目如火如荼緊張進行時,先後有兩名欄目組記者家添丁進口。中國人自古崇尚人丁興旺、多子多福,生兒育女、添丁加口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特大的喜事,而對於我們欄目又何嘗不是這樣。
2020年8月20日,欄目組的同事馮哲在醫院產房外走來走去,心裡格外著急,因為他的妻子正在分娩。
「哇……」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從產房裡傳出。護士走出產房告訴馮哲,他妻子順利產下一個男嬰,母子平安。聽到這個消息後,初為人父的馮哲頓時鬆了口氣,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一掃剛才的擔憂,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才過了一個多月,欄目組同事家的又一個小生命降臨,像是上天賜予欄目的又一份禮物。
「這是我的第二個孩子,七斤四兩重。」2020年9月30日7時許,醫院產房裡喜氣洋洋,36歲的欄目組同事宋堯平抱著剛出生的女兒笑得合不攏嘴,親戚朋友也紛紛前來道喜。宋堯平6歲的大女兒守護在妹妹旁邊,高興地說:「以後我會疼愛小妹妹的。」宋堯平笑著說,作為父親,兩個女兒健康成長,是我最大的願望。
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是一個家庭生命的延續、幸福的開端。隨著兩個孩子的誕生,在給其家人帶來幸福快樂的同時,也給我們欄目帶來了喜悅和希望。雖然明知這是巧合,但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是上天對欄目的眷顧和賜予的恩惠。
然而,馮哲和宋堯平在妻子分娩的前幾天,都一直還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採訪。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心裡仍然是五味雜陳。宋堯平的妻子是一名醫生,馮哲的妻子也是一名記者,她倆雖然有些委屈心酸,卻沒有責怪他們,反而十分理解:放心去吧,機會難得。
大山深處留下的足跡
離泥土越近,離新聞越近。走向基層、走入山村、走進大山,不僅要做脫貧攻堅戰的觀察者、記錄者,更要做脫貧攻堅戰的參與者、同行者。
這一次欄目的採訪,基本上是採取以老帶新的辦法,即由我和舒增付、吳國楨兩名70後老記者,帶領3名80後和一名90後記者進行採訪。
記者跋山涉水,用雙腳展開採訪
舒增付已過不惑之年,參與《黔東南日報》總值班,先後有《高原豐碑》《翻越喜馬拉雅山的感謝》《訪兩山話脫貧》《訪跨省聯合黨支部》4篇作品,榮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2017年「七一」前夕,他參與了《訪跨省聯合黨支部》系列報導採訪,輾轉湘桂黔3省邊界,跋涉於月亮山的千山萬壑,先後採寫了《黔桂登曬:幸福像花兒一樣》《湘黔朝陽: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富有生活氣息的新聞。
吳國楨已過不惑之年,參與《黔東南日報》總值班,先後有系列報導《畲寨裡的脫貧事》榮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和《一個侗寨兌現了與總理的約定》等4篇作品榮獲貴州新聞獎二等獎。2018年2月,他參與了《綠色家園世代守護》系列報導採訪,歷時4個月,先後深入全州16個縣(市),跋涉採訪了45個村寨,行程5000多公裡,採寫了45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生態故事。
「這次採訪,我們體驗了一段脫貧攻堅歲月、結交了一批農民朋友、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脫貧故事,至今還在胸中澎湃。」在這次欄目採訪中,我和舒增付、吳國楨分別帶領4名年輕記者,一路前行,一路揮汗,舟車勞頓在所難免,跋山涉水更是家常便飯。
大山深處,留下了我們的足跡;田間地頭,揮灑過我們的汗水。打開微信計步器,一萬步,甚至兩萬步……採訪期間每天的步數都在一萬步以上。
臉曬黑了,人憔悴了,但收穫卻是滿滿的。我們先後寫出了《苗族銀匠吳水根:總書記囑託記心上》《侗族易地扶貧搬遷戶彭文欽:砸桶出山奔小康》《水族青年王應鋒:「三雙鞋」走出的幸福》等40篇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的稿件,深受讀者的好評。
如今,「人過四十在奔五」的舒增付、吳國楨仍然衝鋒打頭陣,帶著一群年輕記者,搞策劃、找選題,奔赴在採訪第一線。
一種特別的溫暖
全身融入、真情採訪,在脫貧攻堅路上才能看到別樣的風景,探尋到幸福的密碼。
楊峰是欄目組中唯一的一名90後記者,開始下去採訪時,感覺壓力山大,擔心採訪能否順利,故事是否感人?擔心抓不抓得到「活魚」,新聞寫得好不好?
但沉到脫貧攻堅第一線後,幹部群眾啃「硬骨頭」的勇氣和決戰貧困的頑強拼搏,使楊峰感到深深震撼。
一路採訪,一路體驗,楊峰和欄目組同事用腳丈量土地,用心捕捉新聞。時間呆得長了,和村民相處久了,漸漸地也就融入其中了。
有兩次採訪,令楊峰至今難忘,也讓他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溫暖。
欄目組記者在天柱縣石洞鎮步甲侗寨採訪時合影
一次是在凱裡市碧波鎮大堡村,採訪東鄉族婦女蘭國梅。
開始,無論問什麼,蘭國梅都只會答「對」和「嗯」,採訪遇到了難題。
「咕、咕……」,這時,幾隻散養的雞,歡快地圍著大家坐的板凳轉來轉去。見此情景,楊峰和欄目組的同事改變採訪方式,和蘭國梅輕鬆地拉家常,聊家裡養的雞鴨,聊地上種的果樹,「家長裡短」一陣深聊之後,蘭國梅終於打開了話匣子。
原來,蘭國梅丈夫前幾年意外出車禍,癱瘓在床,她獨自一人照顧丈夫、撫育4個兒女,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擔。「最困難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兩塊錢。」蘭國梅對那段窮苦的日子記憶猶新。
了解到這段心酸的內情後,楊峰用深情的筆觸寫出了《東鄉族婦女蘭國梅:用堅強戰勝貧困》。
還有一次,是在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採訪德昂族媳婦王貴青。
「我家才脫貧得兩年,沒有什麼可寫的。」當時,一進入王貴青家,說明來意後,王貴青的公公就不客氣地謝絕。
見此情景,楊峰和欄目組的同事收起相機和採訪本,跟老人拉起了家常來,從孫子有幾歲了,聊到今年地裡的收成如何,漸漸的老人緊繃的臉鬆了下來。他不但遞煙倒茶,還要留記者吃飯。記者臨走時,站在門口送別的老人笑得像個孩子。
這一幕,讓楊峰的眼睛也有些溼潤了,是村民們的真情感動了他,同時也是作為一名記者盡到責任而感動著自己。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田清
﹏
﹏
﹏
﹏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吳小星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原標題:《「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採訪手記(一): 我們並肩走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