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教育紀錄片《盜火者》十集全,於無聲處聽驚雷!

2021-03-06 STEAM在線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由深圳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製作,是繼《先生》之後又一部針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入調查的紀錄片。它不同於縱向回溯民國反思當下教育的《先生》,這一次,紀錄片《盜火者》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當下的教育。

編者鄧康延,生長於西安,後到深圳,曾任職《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香港《鳳凰周刊》主編,曾出版《常常感動》《老照片 新觀察》《一杯江河》等著作。50歲相遇民國老課本,出版《老課本,新閱讀》一書,並主編《民國老課本經典誦讀》。出版《先生》一書,重現民國大先生們的絕代風採。又拍攝有《選擇》《民間》等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前後謀劃數年,拍攝剪輯1年半,素材時長超過100小時。攝製組跨越3萬公裡,走訪18個省市,採訪眾多的第一線教師、專家、家長、學子,以鮮活的事件、人物、觀點切入,從十個維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點:《重回人的語文》、《呵護童年》、《天梯》、《守望鄉村》、《大學大學》、《在路上》、《課堂風暴》、《尋找馬小平》、《學在民間》、《公民》,每集30分鐘。

10集紀錄片,初看之下,章法似乎有些凌亂,但內核卻一脈相承,總編導劉曉梅將其解釋為「最能打動我們的東西」「最痛的東西」。鄧康延則將此總結為中國當下教育中最需要關注的死角、暗角。面對教育的危局,朱學勤、錢理群、王小妮、張鳴、周國平、楊東平、陳丹青等名家一一發聲。

《盜火者》在鳳凰衛視中文臺連播5集,反響熱烈,有網友在微博留言,稱紀錄片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什麼是語文?它不該是枯燥得讓人想燒掉的課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語文是語言背後的思想靈魂,它教會人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在上海,《收穫》雜誌主編葉開發現,女兒正在成為垃圾教材和病態課堂的受害者,他奮筆疾書,決心以一己之力《對抗語文》;在江浙,20多位一線教師自動集結,他們致力於給小學語文課本「挑錯」、「找茬」,並自覺探索「現代公民理念下的語文教育」;在民間,學者們回到民國,向老課本汲取言語的力量和人性之美……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恢復語文的本義——人的語文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華德福,一種源自德國的教育,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它是學園、花園、菜園和家園,它「呵護孩子完整的童年」。九月,開學的季節,陪伴兩個被體制教育折磨得疲憊不堪的孩子,杭州獨立教師郭初陽走進成都華德福學校,為期一周的「試讀」和「陪讀」,孩子們將體驗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種童年;而郭初陽,這個現行教育體制的質疑者,將為我們解讀華德福教育的種種細節,並探尋它與主流教育接軌的可能性。孩子們是否會選擇華德福?家長的選擇又會是什麼?無論結局如何,「還孩子一個美好童年」的命題,已經無可迴避。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篤信:知識改變命運。然而今天,寒門子弟藉以改換門庭的那道階梯,正在發出斷裂的聲音——在壟斷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超級小學、超級中學的大門外,他們逐年流失,轉而出現在田間地頭,或者打工者擁擠的列車上;他們,是遊走在城市邊緣的蟻族群落,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既無力「拼爹」,又沒能掌握起碼的謀生技能……國家的轉型在加劇,而個體命運的轉型,卻似乎陷入了停頓。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已成為中國社會不能承受之殤……鄉村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改變鄉村落後的基礎教育,恢復鄉村文化生態,需要民間力量具體而微、堅韌不拔的長期介入——免費午餐、募師支教、立人鄉村圖書館、德勝魯班木工學校……他們不約而同地踐行著陶行知、晏陽初們的信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眼下,他們能夠改變的,或許只是一個孩子,一所學校,一個鄉村;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相信,欲溫暖世界,必先擦亮一顆火柴。英國教育家懷德海說: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伏案學習;在大學,他該站起來,四面張望。2005年,詩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學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在那些年輕的面孔上,她讀到的是困惑、迷茫、貧乏、冷漠……12年的應試教育把他們壓成了扁平狀,他們缺乏常識、自私、現實,對周圍世界漠不關心;嚴峻的就業形勢壓抑了他們的夢想,他們無力「站立」,更談不上「四面張望」……劉道玉、錢理群、陳丹青、張鳴、周孝政、熊丙奇……大學裡的智識之士紛紛訴說體制之痛:官本位、學術腐敗、錢權橫行……,積習與流弊的漩渦中,人文精神消失殆盡。上世紀八十年代,櫻花盛開的武漢大學,最早釋放出中國高教變革的積極信號——學分制、雙學位、貸學金……一系列閃動著人文、人性光輝的改革舉措,讓劉道玉贏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譽。
時隔20年,在舉步維艱的泥潭中,中國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發了——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學正式開學了——當理想遭遇現實,朱清時,這個理想主義的校長能否將他領軍的「去行政化」改革進行到底?被打上「試驗」標籤的莘莘學子們,如何開始他們全然不同的大學生活?珠海聯合國際學院,一所潛水七年的「內地與香港合辦大學」近日浮出水面,許嘉璐評價說:「UIC已經躍升為清華、北大級的大學」;校長負責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學、浸會大學的文憑……「洋大學」的衝擊波,能否對內地高校產生「鯰魚效應,」倒逼國內的高校體制改革?沒有講臺,老師「靠邊站」,學生三五成群簇擁在黑板前,邊寫邊討論,教室門洞開,參觀者絡繹不絕——偏居魯西南鄉村的杜郎口中學,一度因教學質量太差險些關門,如今卻以獨特的「學生自主課堂」聞名教育界。專家評論說:「杜郎口模式」是課堂模式的革命性變革,是素質教育的希望之路;質疑的聲音說:杜郎口並未擺脫「應試」的窠臼。魏勇、範美忠、張燕芳——「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宣稱要「點燃思想的課堂」,在各自的教室裡,一線教師們掀起了一場不同於杜郎口的學習的革命;大學教授何克抗,將「跨越式教學」的種子撒向鄉村,以期在貧瘠的土地上收穫奇蹟……體制並非鐵板一塊,或許,此起彼伏的課堂風暴,將為中國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學語文教師馬小平因患腦癌去世,北大教授錢理群惋嘆:馬小平是他所識教師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稱得上教育家的人」;同年,官方組織的「尋找最美鄉村女教師」活動在央視高調飄紅,與此同時,由民間發起的「尋找活著的馬小平」卻在教育界引發了更深刻的感動。有評論說,「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尋找,耐人尋味」。馬小平是誰?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如何燃燒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講堂?攝製組依次走過湘潭、東莞和深圳,學生、同事、朋友、女兒……眾人動情的講述中,馬小平的形象漸次豐滿,我們最終發現,他,正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師者。 馬小平走了,「活著的馬小平們」正在走來,他們將帶著我們的孩子找回人的尊嚴,找回教育的尊嚴……面對教育的現實困境,有人迎戰,有人妥協,有人則選擇逃離。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無需去學校,客廳是他們的教室,父母是他們的老師,他們自主安排時間和課程,他們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參加國家統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現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著另一批孩子,私塾的開創者,多半是「在家上學」的成功者,他們認為,他們的成功可以複製。支持者說:在家上學有利於個性培養;反對者說:孩子需要朋友,獨自在家無法實現「社會化」;有關部門說:在家上學違反教育法;教育專家說:社會應讓在家上學合法化……無論如何,在民間,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長。它們的未來,或許遠比我們所能理解的更豐富,更深遠……美國現代公共教育運動之父霍拉斯曼說:建共和國易,造就共和國公民難;有識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在西方主流社會,公民課程已經運行了幾百年;在中國,1949年之後,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長李慶明突然被「下課」,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實踐,吸引了輿論的眼球,也讓他備受爭議;在南京,律師崔武走進校園,以一隻蘋果為道具,向小學生們詮」公民」的內涵;在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恆利用網際網路,一次一次向公眾演繹著「公民責任」的空間……(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紀錄片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2013)
    、人物、觀點切入,從十個維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點:《重回人的語文》《呵護童年》《天梯》《守望鄉村》《大學大學》《在路上》《課堂風暴》《尋找馬小平》《學在民間》《公民》。這是一部記錄中國當代教育困境與希望的紀錄片,是中國教育改革現狀的一項田野調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教育思想的深度碰撞。    走訪近30所學校,聚焦當代語文教育、兒童教育、鄉村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問題    在《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出品方深圳越眾公司裡,南都記者搶先看到了這部紀錄片的片花。「什麼是語文?
  •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由深圳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製作,是繼《先生》之後又一部針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入調查的紀錄片。它不同於縱向回溯民國反思當下教育的《先生》,這一次,紀錄片《盜火者》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當下的教育。
  •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這部記錄當下教育現狀的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總編導劉曉梅表示,雖然十集紀錄片各有側重,但無外乎圍繞了幾個中心,即人文教育和現代公民等等。
  • 學者拍紀錄片《盜火者》 揭露中國教育弊端
    紀錄片《盜火者》及同名書是這場研討會的主角。有人評價,這兩部作品,真實記錄了中國教育現狀,「直面當下教育之痛」。「先生畢竟遠去,我們看到的只是背影,而當下真實切膚。」鄧康延說。他是紀錄片《盜火者》的製片人。此前,他發行紀錄片《先生》,記載「民國講壇上的人」——教育家如馬相伯、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陶行知等。
  • 優秀考場作文賞析:於無聲處聽驚雷(北京海澱一模)
    優秀考場作文賞析:於無聲處聽驚雷(北京海澱一模) 優秀作文 於無聲處聽驚雷 (一類中,45-46分) 一把吉他一首歌,是在用安靜的樂曲和颱風,給人以感化和撫慰;詩詞大會上小姑娘的一詠一嘆,是在用安靜的詩句和氣質,給人以洗滌與震撼。正是他們的安靜,給了他們想表達的東西以深入人心的力量,仿佛無聲之處的驚雷乍響,使人不得不屏息凝神。
  • 哪吒U試駕體驗,於無聲處聽驚雷
    駕乘舒適,科技配置領先動力上,哪吒U兩驅版車型採用了寧德時代電池,最大功率150千瓦,峰值扭矩310牛米,0-100km/h加速時間小於7秒;並且還搭載了自主研發的Hozon EPT2.0恆溫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全工況範圍內95%恆溫佔比。此外車輛行駛15萬公裡,電池損耗僅在5%以內。
  • 【2269】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直戳中國教育最痛處
    建議你先收藏,抽空與孩子或父母一起觀看,看看「中國教育怎麼了」?《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鳳凰衛視出品的一部教育重頭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這部紀錄片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
  • 推薦鳳凰衛視《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上海浦東悅謙學堂因教學需要,招聘讀經老師1~2名,願感召有志於讀經教育之同仁,能以讀書為樂,與孩子相伴,以求教學相長。如有如有意者可與學堂聯繫。聯繫方式,微信:ammyline 電話:15026614490 蔡老師推薦鳳凰衛視《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鳳凰衛視——十集電視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電視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將在鳳凰衛視中文臺《鳳凰大視野》首播(1-5集),播出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
  • 我的返家鄉實踐故事|於細微處見知著,於無聲處聽驚雷
    「於細微處見知著,於無聲處聽驚雷」,簡單的工作做好亦不易,在日積月累的平凡細微處總會使人有所成長。
  • 《暗殺》:於無聲處聽驚雷,一切盡在不言中
    有人為了升官發財不惜犧牲妻女、有人看似貪生怕死卻在緊要關頭臨危不懼,還有人明明可以保住性命,卻自始至終站在隊友身邊直到拼盡最後一口氣…影片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也不刻意渲染催人淚下的氛圍,導演用最平實的視聽語言將愛國情感傳達給了觀眾,正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一切盡在不言中。
  • 於無聲處聽驚雷。五年級女生繆某作文課後跳樓身亡,原因探析
    真是於無聲處聽驚雷。上述內容,僅是旁觀者的揆情度理,以供調查組參考。根源還是在於――課外作文補習班。
  • 於無聲處聽驚雷 ——周峰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稠江街道某村吳某夫婦,是街道的老信訪戶,兩人以反映村幹部違法違紀、村務管理等問題為由,十餘年輾轉於中央、省、市各級信訪、紀檢部門之間。面對這一硬骨頭,別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周峰同志卻說,「只要我們工作做細了,沒有解決不了的信訪問題。」他始終把兩人反映的問題當做初信初訪認真對待,對每個問題逐項細緻地進行調查核實。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同心築夢③]於無聲處聽驚雷:華北油田探索...
    長城網訊(記者 王悅路 賈芳 趙曉慧)人常道,於無聲處聽驚雷。對於地處河北腹地任丘的華北油田而言,這驚雷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任四井噴湧而出的高產油流,接續於蘇橋儲氣庫世界級的儲氣深度和溫度,向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延展開來……40多年來,正是華油人的不懈探索,才積聚起這孕育春雷的無聲力量。
  • 於無聲處聽驚雷!
    作品散見於《環球網》《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網》《中國散文網》《今日頭條》《中國襄陽》《湖北教育》《山東教育》《中國教育報》《博爾塔拉報》《石河子報》《楚天都市報》等近30處。援疆3年。著有章回小說《援疆奇遇》,作品集《別樣天地別樣虹》。新疆博爾塔拉電視臺拍有專題片《柳福文的援疆情》(上下兩集)。2018年4月,以援疆故事為題材的散文詩朗誦獲武漢市教育朗讀者一等獎(電視臺播出)。
  • 今晚,十集大型歷史紀錄片《臺海紀事》震撼播出!
    一部真實、生動展現兩岸關係40年風雨歷程的十集大型歷史紀錄片《臺海紀事》將於今晚(20日)在中文國際頻道(CCTV-4)震撼播出。該紀錄片按照歷史的脈絡,從縱向角度正面闡述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家統一、推進兩岸關系所做出的積極努力,全方位再現兩岸關係40年的風雨歷程。
  • 於無聲處聽驚雷!國盛金控到期債券延期兌付 財報處理意見相左 董秘...
    原標題:於無聲處聽驚雷!國盛金控到期債券延期兌付,財報處理意見相左,董秘被開除 摘要 【於無聲處聽驚雷!
  • 鳳凰衛視《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的出品方此前曾拍攝反映蔡元培、胡適等現代教育先驅的紀錄片《先生》,在國內外引發熱烈反響。此次推出《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成為對《先生》所發起的當代教育理念深度思考的延續。編導組在一年多的攝製時間中,深入到校園、城市和鄉村,採訪了朱學勤、錢理群、熊丙奇、周孝正、王小妮、張鳴、周國平等名家,他們為教育發聲,闡釋為師之道、育人之惑,以及始終不棄的教育理想,在片中留下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第一集:《重回人的語文》   什麼是語文?
  • 【教育大山】這部十分真實的紀錄片,深深戳到中國教育的最痛點
    歷時兩年,走訪了約30所全國大中小學,採訪50多位中國一線教師,訪談錢理群、劉道玉等近20位教育學家,製作這個專題片就是為了調查「中國教育怎麼了」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份「獻給中國教育的禮物」,也是探討了中國教育的現狀。
  • 《於無聲處》央視熱播 徐衛趙立新英文飆戲對決
    《於無聲處》正在熱播,徐衛飾演飾演202軍工廠工程師張文鴻,與趙立新飾演的工程師助手陳其乾不僅在車間副主任的職位上是競爭對手,更有英文飆戲對決場面。徐衛趙立新劇中對決網易娛樂5月11日報導 國安反諜劇《於無聲處》正在央視一套、江蘇衛視黃金檔熱播,該劇自播出以來真正應驗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名言,一播出便熱度躥升,熱議不斷。
  • 焦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全三集)
    熱熱鬧鬧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大討論似乎漸漸冷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