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 BANK是美國花旗銀行的英文名字。
記者以前在印尼工作期間,都在花旗銀行開戶辦卡,認為國際知名大銀行一定是方便、服務好。公平講,當時該銀行的服務確實不錯。
這次重返印尼遇上的「優質服務」,卻讓記者哭笑不得。
記得記者2006年12月任滿回國前,銷戶銷卡,將所有銀行業務全部結束。可當我今年6月住進原來的公寓,居然又收到花旗銀行寄來的對帳單。據前任講,從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這種對帳單每月一次,從未間斷過,而且在對帳單最下面一欄中,每次都記錄著同一個數字:1872 RUPIAH(1872印尼盾,約合人民幣2.2元)。也就是說,在此期間,花旗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一共給記者這個早就不存在的客戶寄出了53份需要成本支出的對帳單。
對此,記者不解、鬱悶、好奇,於是找出相關電話號碼,滿腔熱情地反映情況,提出建議。
「不知道,不清楚,怎麼會這樣呢,我會將你的意見轉告有關部門,謝謝你的關心,謝謝你的善意……」每次對方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語氣和態度始終是友好客氣的。
幾輪電話下來有點口乾舌燥,可心裡為自己在國外做了一件善事、當了一回雷鋒而爽快無比。誰料到一個月後,同樣的對帳單又塞進了記者的郵箱。於是又在不解、鬱悶和好奇中拿起了電話……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第3個月後的某天,記者從郵箱中又取出一份來自花旗銀行的信,對帳單最下面的一欄中,還是那個熟悉的數字:1872。於是,記者在接近崩潰的思維中又一次拿起電話……
遺憾的是,這個故事沒有結果,因為記者搬家了。記者也感謝這個遺憾,實在太怕再次面對那張對帳單。
這次來印尼,記者也曾去過花旗銀行的中心營業部,門可羅雀、經營蕭條的景象,與那張「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對帳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遺憾之餘記者在想,這種可笑得近乎荒唐的小事情,為什麼會出在一家國際知名大銀行的身上呢?
百思不得其解,記者實在無語。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中國經濟網銀行頻道】(地址:http://finance.ce.cn/bank1/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