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之於文章,如同骨骼之於人體。一篇文章「長」得是否端正,取決於你的結構布局。如果結構布局不合理,即使語言再優美,立意再深刻,情感再充沛,也如同體弱多病的林黛玉,含情脈脈的容貌,難掩骨子裡的病態。
作文應該如何合理布局,下面我們針對學生寫作文常見的結構問題,進行對症下藥。
學生寫作文常見結構問題如下:
電視劇《李小龍傳奇》中,李小龍經過長期的實戰與思考,終於悟得了功夫的精髓,那就是:剪枝蔓,立主腦。
「剪枝蔓,立主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寫作文,文章要圍繞著「主腦」即中心主題行文,不能恣意妄為、橫生枝節,把與主題無關的結構剪掉,只保留與主題相關的部分。
作文結構冗長在考試場景中,往往會產生兩種問題,一是段落或內容闡述過多,導致層次混亂;二是冗長、無關主題的內容太多,擠佔了你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最後導致作文立意不深。
這一類作文,可以根據段落位置簡單分成以下三種:
①「大頭兒子」作文
即首段篇幅過多,開頭洋洋灑灑一大篇,想要通過一些精彩的描寫抓住閱卷人的眼睛,但往往適得其反,使文章看起來頭重腳輕。
作文開頭要麼開門見山,直擊主題;要麼提出問題,引人入勝;要麼描寫環境,渲染氛圍。但無論是採用什麼樣的手法,一個大的原則就是簡潔,要讓閱卷老師一眼看到文章主題,篇幅控制在兩到三行。
②「啤酒肚」作文
「啤酒肚」意味著中間段落篇幅過多,這種問題常見於一些「三段式」作文中,小學高年級以及初高中,作文篇幅大幅增加,如果還採用傳統三段式寫作,就會出現結構單一、主體段內容臃腫、層次感不強等問題。
比如高考作文的800字以上篇幅作文,如果還是採用「三段式」寫作,中間段落就會顯得非常的臃腫。一般來說,一段如果超過了7行,就要考慮分段了,可以分成4-6段來寫。
③「大長腿」作文
千萬別以為這是在誇你的文章寫得好,「大長腿」意味著文章的結尾太長,很多的學生往往在結束時,生怕自己的觀點表露不清,在結尾大發感慨,大作抒情。這就犯了與「大頭兒子」類似的錯誤,導致文章「腳重頭輕」。
與開頭類似,結尾段主要的作用是首尾呼應和點題,只需要精簡概括自己的文章思想即可,篇幅同樣控制在兩到三行。
如果說結構是文章的骨骼,那麼段落就是文章的頭、頸、軀幹與四肢,各部分要想實現有機協調,必須有血肉經脈的連接,這樣才能實現段落的平穩過渡。過渡做得好,文章就會緊湊有序;過渡做得不好,文章就會鬆散如砂。
過渡,簡而言之就是段落的承接,想要文章流暢自然,中間段落必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文章的常用過渡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承啟過渡:描寫,議論或記敘之後,用一句或幾句話對上文做歸納,對下文做啟引的一種方式。
(2)轉折過渡:描寫,議論或記敘某一內容後,將筆鋒轉到另一個話題,進而引起下文。
(3)時間詞過渡:在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時,常用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進行過渡。
(4)設問過渡:當所要表達的意思發生改變時,可以用一兩句設問激起讀者到下文去尋找答案。
(5)句子過渡:首行引用某句相關的詩句或者名言,先解釋語句,之後把解釋與接下來的描寫對象結合,進行續寫,讓人感到十分自然。
(6)小標題過渡:小標題有利於文章的構思與行文,同時又是文章內容的總結概括或懸念提示,使讀者一目了然。適用於一些內容相對複雜、表達比較含蓄的作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以上的兩段分別是朱自清《背影》的首尾句,首段與末段通過描寫同一個對象「父親」,既強調了主題,又達到了很好的呼應,在結構上給人以整體感。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只有首尾呼應,才能照應主題,讓靈魂有所寄託,文章才能產生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的感覺。
首尾呼應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對主題的概括、強調與總結,與文章的主體思想結合,共同喚起讀者的認同感。
總而言之,寫作文要有布局意識,好的作文結構布局,一定是段落分明,互為承接,共同為主題服務的。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對於作文的要求,一定包含「結構完整」與「層次分明」,合理安排好段層,才能讓你的文採更好的展現出來,寫出立意深刻、遞進有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