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安利的辦公地就設在德裡衛星城古爾岡市一個購物中心裏面,其培訓室裡面人群擁擠,每天都有中國培訓師在用流利的英語對印度人講解如何一邊刷安利牙膏還能一邊掙錢。(圖片來源:財經)
心然 發自印度德裡
「印度人口同中國差不多,但安利在中國營業額有200個億,印度才20個億,看看這裡的巨大人群,機會巨大啊!」在古爾岡一個購物中心的大門口,一位從中國來的紡織廠老闆,一邊拿著中英文對照的大卡片,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向路過的印度人介紹安利;一邊激動著對筆者講述安利在印度的前景。
鄭先生是從中國過來的安利直銷團隊成員之一,他是佛山一家紡織廠的老闆,不懂英語,卻毅然跑來印度,從零開始,開拓安利印度市場。
「紡織業現在已經是夕陽產業,我們要瞄準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市場。印度就是機會,」鄭先生激動地說。
鄭先生們的邏輯非常簡單,他們只要複製20年前美國人和香港人在中國推銷安利的做法就可以了。按照鄭先生的保守估計,他一年投資10萬塊的開支到印度開拓安利市場,5年後便能輕輕鬆鬆坐在家裡,每月拿超過10萬塊的分紅。
印度安利的辦公地就設在德裡衛星城古爾岡市一個購物中心裏面,其培訓室裡面人群擁擠,每天都有中國培訓師在用流利的英語對印度人講解如何一邊刷安利牙膏還能一邊掙錢。
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故事,在古爾岡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來的安利直銷團隊,他們急迫想從這裡分一杯羹。
繁榮的購物中心
90年代前的古爾岡,只是德裡郊外的一個村莊,人民以務農為生。然而,隨著印度的經濟改革,政府把其納入了首都經濟圈,借著靠近德裡國際機場只有15分鐘車程的便利,在短短的20年裡,古爾岡已經發展成為印度首都經濟圈裡最繁榮的現代城市。
從舊德裡的集市坐地鐵到古爾岡的MG路一出來,就像在穿梭時空。一個鐘頭就從難聞的舊集市進入到現代的購物中心,從黑白電影時代穿梭到了21世紀。
在這個僅有150萬人口的城市,座落著40多個現代購物中心,環繞著MG路地鐵站不到兩公裡內,就排列著其中的5個!大多數奢侈品牌如LV、古奇在這裡都設有專賣店,3D電影院門口人群擁擠,由於受安檢影響,麥當勞(微博)門口的長龍,有時就像中國人在排隊買火車票一樣。如果碰上打折季節,幾乎每個商場裡都寸步難行。
古爾岡是世界五百強公司在印度的首選地之一,自通用電氣資本國際服務公司1997年在這裡設立印度總部後,IBM、諾基亞(微博)、甲骨文(微博)、微軟(微博)等世界500強紛紛在這裡落戶,使古爾岡成為全球離岸外包中心之一。
這裡也是印度最大汽車製造商瑪魯蒂鈴木和世界最大的摩託車製造商英雄本田的基地。印度最大私營公司信實工業集團也在這裡建立了經濟特區,以吸引更多的製造廠落戶此地。每年都有大量勞動力移居此地,這是個極為年青的移民城市,僅6歲以下的人口,就佔到總人口的13%。
「這裡還有大批無所事事的有錢人」,在一家IT公司工作的印度人索比特告訴筆者。因為企業大量的買地,很多農民一夜變成百萬富翁。從2010年印度城市人均GDP排名來看,古爾岡名列第三,僅次於孟買和班加羅爾。加上駐地的外企高管和德裡過來購物的人群,支撐起如此密集的購物中心。
摩天高樓下面的泥土路
然而,古爾岡光鮮現代的購物中心外面,卻是混亂而糟糕公共設施。像筆者這樣從德裡坐地鐵過來訪友的,沒有私家車,出行相當不便。下了地鐵站之後,要去5公裡外的高級公寓,需要坐在安全係數極低的三輪摩託車裡,在混亂的交通裡穿梭20分鐘,並忍受一段黃土漫天的土路,才能到達。
筆者有一位朋友是中國公司駐印度的高管,舉家都生活在古爾岡的公寓裡,每次出門都需要司機開車接送,還得特別交待司機,與其家人出行,不能把車停在馬路對面,因為古爾岡的混亂交通,讓其家人不敢過馬路。
在經濟井噴背後,古爾岡和眾多印度現代城市一樣,公共建設缺失。這裡是印度房地產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幾十層的高級公寓遍地開花。但即使是號稱印度唯一一座向全民通電的城市,多數公寓每天卻要忍受幾個小時停電。在每座辦公樓裡,都裝有柴油發電機,以應對每天突然的斷電。而每家街鋪門口擺放的小型發電機,讓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在搞發電機展覽。
最讓人疑惑的是摩天辦公樓外面的塵土飛揚的泥土路。曾經有位過來考察市場的中國老闆疑惑地問筆者,這算是怎麼回事?這可嚴重顛覆了中國人「要富先修路」的觀念!此老闆甚至還問:「路面也零亂,是不是印度像中國他小時候坐公車一樣,乘務員要大聲叫乘客把垃圾扔到車外,不要把車廂弄髒?」
印度發展中的極端景象不斷地挑戰外國人的想像極限。筆者曾經接待另一位第一次來印度的中國人,從德裡機場坐車到古爾岡一家中國旅館,此人一路上沒說過一句話。當最後終於到達旅館了,他才驚異地磞出第一句話:「簡直不敢想像」!
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
在上周由IMF主辦的中印經濟增長論壇上,由IMF總裁、印度政要和中國學者組成的電視轉播的圓桌會議上,居然大半時間由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總裁和主持人在討論印度中央政府的執行力問題。印度內閣長期的黨派爭論,意見不一,正是其公共建設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就連IMF總裁拉嘉德也在敦促印度政府,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並營造穩定的經商環境。
就如此矛盾的景象,筆者曾經問激情的鄭先生,是否對印度前景有信心?他的回答卻相當肯定:「在印度我們要向前看,印度現在是中國的過去,肯定有很多問題,但他的未來正是中國的現在。這裡有無限的商機」!
最近的財政預也看到了印度政府的決心,基礎設施的投入已經被放到了工業部門裡的首要地位。政府鼓勵私營部門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開放外部融資渠道。而在古爾岡的交通規劃裡,除了德裡地鐵新的延長線之外,還將出現私營的古爾岡地鐵線路和本地政府的地鐵線路。對於混亂的地面交通,政府也計劃開建BRT(快速公交系統)為公共運輸紓困。
基礎設施是否能夠開建,取決於印度政府進一步改革的能力、其政策的穩定性和印度未來的營商環境。想像一下,假如有朝一日古爾岡果真變成中國今日的深圳,這群一個單詞一個單詞背英語的新奇的中國人,極有可能成為印度發展裡的中國人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