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太擁擠,房價又貴,為了節省在房子上的支出,唯一的辦法似乎就是住到郊區去。有什麼不可以呢?美國的中產階級不都住在大鄉村裡嗎?
在每月住房支出被限定的前提下,住得寬敞和住得近,只能選一樣。要住大房子,可以去郊區,這是不少在市中心工作的人初次置業時都能想到的選擇。吳可蓴和餘蔚起初都是在「承受更高的房價」和「承受更遠的路途」之間選擇了後者。現在吳可蓴一家仍然在「大房+小車」的生活中自得其樂,餘蔚卻搬回了市區。
餘蔚上班的地方在上海市區的江蘇路附近,住在衛星城嘉定區的馬陸,每天擠地鐵11號線,坐12站上下班。如果不開車,餘蔚上班單程需要1.5小時,從她的小別墅到地鐵站得坐公交車,如果運氣不好看見公交車開走,只能再等20分鐘。小區所處的街道並不在出入市區的幹道上,甚至連出門打車也得靠運氣。所以儘管上班時間是9點,她為了準時到公司,不得不7點鐘就出門。如果開車,從家到公司車程30公裡以上,開車上下班的燃油費每月要2000多元,這還不包括停車費支出。
房價不是唯一的原因
通常人們總是把更低廉的房價作為選擇衛星城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中心城區和衛星城的預期收入、公共設施水平和地鐵建設,都會影響人口從中心城區向衛星城流動。
臺灣的三位研究者—薛立敏、曾喜鵬和陳雅君早在2003年就以臺北市和臺北縣的人口遷入為研究對象,在中國臺灣地區《住宅學報》上發表論文《區域人口遷入臺北都會區地點選擇之實證研究》,指出臺北縣、市的預期收入對於遷入臺北縣的人口比率皆有影響,當臺北市的預期收入提高時,會使得遷入臺北縣的人口比率降低,而臺北縣的情況則相反,說明就業因素會影響人口跨區域遷移的決定和區位選擇。
同時,區域人口遷移受到公共支出水準影響。公共支出水準反映生活品質,當一個地方的公共設施比另一個地方完善,或者居住的鄰裡環境品質更好,居民會選擇遷去設施和環境更好的地方—那裡得公共支出水準更高。
研究者還發現,臺北都會區地鐵系統的興建讓臺北縣市間的交通更便利,這也使得遷入臺北都會區者選擇居住再臺北縣的比例增加。
餘蔚的情況恰恰不太一樣,她住的小區屬於典型的嘉定區邊緣地帶:汽車城產業區在4到5站地鐵之外,去設施成熟的南翔鎮和嘉定老城區開車要20分鐘。政府重點規劃的嘉定新城,商業設施和基礎設施都還在規劃中。
上海永慶房屋的總經理陳史翎說,衛星城要讓居民住得下來,要有讓家長滿意的學校、水平不錯的醫院、便利的商業設施,最重要的是穩定的就業機會。
如果僅有軌道交通連接衛星城和中心城區,不能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就很難維持當地穩定的居民數量。更好的醫院、更優秀的教師、更齊全的商業設施,這些都要有大量的需求、穩定的居民消費力的吸引,才會建在衛星城並穩固下來。
沒有穩定的就業機會,衛星城的人口難以維持在穩定的數量,其他設施也沒有發展的內生動力,這樣的衛星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個「睡城」,是中心城區的臥室。自身功能不全,只能繼續依賴中心城區的醫療、教育、商業設施。直接後果是,出於生活需要而頻繁往來市區和衛星城又讓擁堵越來越嚴重。衛星城就無法發揮分流居住人口的作用,這也是北京的天通苑和回龍觀成為「睡城」的最大原因。
如果僅僅是上班時間長,並不足以讓餘蔚重返市區。每天晚上10點鐘就結束運營的地鐵好像在她腦子裡定了個鬧鐘,如果下班以後想在市區多待一陣子,她必須時時注意並算準時間,以便趕上最後幾班地鐵。如果趕不上,即使她願意花150多元打車,也很少有計程車司機願意去嘉定這麼遠的地方。
住衛星城要做的準備
你適合做鐘擺族嗎
工作性質和社交狀況決定你是否適合住在衛星城。經常加班的、社交生活豐富的,住在衛星城會讓你的生活有些麻煩。
吳可蓴在外資公司做行政,朝九晚五,很少加班,社交活動少,而且她是個宅女,恨不得什麼事情都上淘寶解決。她父母和她先生的父母也都在外地。餘蔚則負責公司運營事務,需要經常配合其他同事的工作節奏,加班比較多,再加上周末報名參加了英文培訓班,來往市區一趟就是3個小時的出行時間,這非常影響她的職業規劃和生活,堅持了1年左右,餘蔚還是決定搬回市區居住。
交通,遠但不麻煩
在你決定要住在衛星城之前,最好考察一下每天的上下班交通是不是方便。距離遠是一定的,但換乘次數一定要少,超過兩次的換乘或是住在沒有公交網絡的地方會讓你出門變得很艱難。
吳可蓴的新房子在上海閔行的顓橋,也屬於較典型的衛星城,靠近航天城和莘莊工業園區,遠離她和先生上班的商務區徐家匯。
吳可蓴的公司在漕河涇,先生的在徐家匯,屬於比較靠近閔行區的地方。她上班可以選擇:公交換乘1.5個小時;地鐵1個小時;開車40至50分鐘。出門走10分鐘就有至少3條線路的公交車能在10分鐘之內把她送到地鐵站,公司的班車等在那裡。而她先生坐上地鐵,4站就到徐家匯。家門口的公交車能帶她去人民廣場、上海南站等她常去的地方。
每月準備2000元養車
和房子比起來,汽車的價格顯得太便宜了,但是汽車一跑起來,你就要繼續花錢,所以這筆帳不能不算。
在一線城市,車的使用成本較高主要是因為停車費。除了買車的費用,吳可蓴每月用在車子上的燃油費大約在1000元左右,停車費也在1000元左右。在中心城區要找到一個收費不貴的停車位是考驗人品的,吳可蓴的公司在漕河涇開發區,園區裡地方大、停車位多,每天上限10元,而徐家匯附近寫字樓的停車費是漕河涇的兩倍,還常常找不到停車位。
誰的公司停車方便誰開車,「鐘擺家庭」用車幾乎都是這個原則。
什麼樣的衛星城更好
有一定規模的
太小的衛星往往配套設施不容易實現。初期的衛星城擁有10到20萬人口比較合適,成熟衛星城的理想人數是30到50萬。距離主城太近的衛星城,由於對主城的交通和基礎設施的依賴較強,衛星城內的設施建設就會比較慢。所以,如果你工作機會主要在主城,最好選擇衛星城裡離主城較近的位置。
衛星城裡要有產業
吳可蓴在2009年買房子時,周圍只有一個菜場和一個超市,連個餐館都沒有。不過1年之後附近建起了商業街和世紀聯華超市。吳可蓴覺得這不是巧合,這裡臨近航天城和莘莊工業園區,大量的工廠和企業員工在附近居住,居民的生活需要促使當地的公共設施不斷推進,餐飲、消費場所等也由於這部分需求的存在而能長久地存在。
除了生活、休閒規劃,當地是否有優質的學習和醫療機構建立的分支機構或者規劃更重要。簡單的社區醫院或者學校不能留住高質量的人群長期居住。入住率不高是導致大多數衛星城建設滯後的原因。
小區自住率高
衛星城裡有勞動或人才密集的產業區,好處是能保證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生活區的便利程度,壞處是環境可能會被汙染。
儘量選擇在輕汙染的產業區附近居住。工業區附近的噪音和汙染會比較嚴重,因此不要住在工業區周邊,而且小區外圍的樓房,特別是靠近運輸幹道的小區外圍,也要避開。
選自住率高的小區。吳可蓴居住的小區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臨時居住的租客,雖然這個比例在正常範圍,住在2樓的吳可蓴還是有點擔心安全。衛星城的房價和租金已經比市區便宜不少了,不要為了省錢不顧安全,你需要關心一下小區裡的自住率水平,自住率高的小區更安全。問問附近中介門店裡的業務員或小區保安,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