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專業課程包大解密 | 《媒介通論》:發現另一種看世界的方法

2020-12-20 南大新傳

整理 | 馬寶涓 李亦玄

排版 | 徐陽

上學期期末教務系統開放選課時,由新傳院開設的三門平臺課就受到了極高的關注,它們分別是《媒介通論》、《口語表達》和《理解新聞》,皆收錄在人文大類的專業課程包內。

乍一看這三個課程名稱,唯獨《媒介通論》讓人摸不著頭緒,這門課是介紹媒介發展史,還是研究媒介思想,又或者還有其他教學目標?

今天,我們對話親授此課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胡翼青教授,來一場《媒介通論》課程包大解密。

(胡翼青教授)

【課程解密Q&A】

Q1

這學期的《媒介通論》課程面對大類學生開放,數量上與往屆有所差異,您在教學模式上會有新的改變嗎?

胡教授:我也是第一天到了教室才發現,哇,人那麼多,教室那麼大!不過,媒介通論這課一向是大班通識課,所以除吹牛模式以外從來就沒有什麼好的模式。

Q2

在上這門課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胡教授:要做的準備當然很多,但除了看書同學們一樣都做不到,當然,更要命的是,同學們可能還沒有時間讀書或沒有心情讀書。這門課主要討論關於媒介的思想,因此需要很多關於媒介的知識,所以需要閱讀媒介史,如果沒有後者,有時聽課會覺得很沒有意思……畢竟心有靈犀和會心一笑才能讓同學們直面如此慘澹的課程。

Q3

課程結束後,希望同學們能學習到什麼?

胡教授:聽完課,同學們主要的任務就是遺忘,尤其是遺忘掉各種具體的知識。但希望有一些有悟性的同學可以發現一種看世界的方法,這是最重要的。任何一門課都是打開一扇窗口,帶來一種看世界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對於教師和同學而言就是雙輸。

Q4

與往屆的學生相比,您希望這學期選修這門課的同學在哪方面做提升呢?

胡教授:我想,沒有過高的期待是不是也就不會有過高的失望呢?

【薦讀·書單】

國內部分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清華大學2005年版

張詠華:《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周永明:《中國網絡政治的歷史考察:電報與清末時政》,商務印書館 2013年版

孫藜:《晚清電報及其傳播觀念(1860-1911)》,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版

杜駿飛:《瀰漫的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國際部分

伊尼斯:《帝國與傳播》/《媒介的偏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麥克盧漢:《谷登堡星系》,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版

(該圖版本的出版社為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沃爾特·翁:《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費夫賀等:《印刷書的誕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伊莉莎白·愛森斯坦:《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普爾:《電話的社會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文森特·莫斯可:《數位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參考教材

[加]戴維·克勞利、保羅·海爾《傳播的歷史:技術、文化和社會(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斯坦利·巴倫:《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法]帕特裡斯·費裡奇:《現代信息交流史:公共空間和私人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書單解密Q&A】

Q1

為什麼選擇這些書推薦給《媒介通論》的學生?您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胡教授:任何領域都有一些裡程碑式的作品,對於一個研究傳播學史的人來說,這種脈絡感尤其清晰。我特別喜歡那些把媒介看作是像人一樣的某個物種的那些學者,因為他們儘管未必正確,但起碼沒有滿足於事物的表象。對於大一的同學來說,形而上的思考是痛苦的,這個社會18年來從沒有真正教過他們離開表象去思考,但當他們步入到人生的第19個年頭,這一切開始成為必要。所以,我把所有對媒介作過形而上思考的學者們匯集在同學們面前,讓他們與這些偉大的奇思妙想好好談談心。

Q2

這些書中您最推薦的是哪一本?為什麼?

胡教授:從沒有任何一部書可以得到我的最高評價,其實這才是大家必須面對的事實:好書各有所長。如果一個人一定要推薦一本他最喜歡的書,要麼就是他看得太少,要麼就是他的背後有什麼意識形態的圖底。

Q3

對於想要了解新聞運作流程的學生來說,您比較推薦他們讀哪些書目?

胡教授:如果要了解新聞運作流程,最好去實習。如果想批判性地了解,有這麼五本書還可以:甘斯:《什麼在決定新聞》,北京大學出版社;舒德森:《發掘新聞》,北京大學出版社;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科瓦奇等:《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科瓦奇等:《真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Q4

對於想要了解新聞傳播學術體系的學生來說,您比較推薦他們讀哪些書目?

胡教授:新聞學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學術體系,因為它本身是一本規範性的學科,經驗色彩很濃。目前看到的關於新聞的學術研究,基本上都是用其他社會科學如社會學、傳播學、人類學的視角與方法來展開的。我同樣也不知道傳播學有什麼學術體系,但傳播學倒是有不少觀點對立的範式和流派。有兩本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基礎的工作: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特約翰等:《人類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經驗說】

胡翼青老師提著他個人專屬茶杯就過來了,微微駝著背,課講到關鍵處,停頓一下,嘬一口滾燙的茶水,再用他獨特的幽默語調揭曉答案。即使已時隔兩年半,《媒介通論》課堂上這樣的情形我仍能記得很多。

《媒介通論》課堂上的媒介並非是媒介組織(傳媒機構),而是媒介技術,從前大眾傳媒時代的口語、書面語,到大眾傳媒時代的報紙、電視,再到現在我們每天低下頭看的社交媒體。這些便是媒介技術,也正是胡老師這門課教授的主體。但對技術的闡釋並非他的重點,他著眼於社會與人,著眼於更深刻的思考,「媒介和交流如何結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又意味著什麼?」胡老師在第一節課提出的問題,到現在,我還在探索著自己的答案,而你們也將慢慢走進這樣的探索。

上了一兩節課,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切思想被「解構」了。若說技術是課的內容,那解構與批判便是形式。胡老師往往剛為我們介紹一個理論,我正覺得此理論很有道理,他就會馬上展開對這個理論的解構,獨闢蹊徑又條分縷析,一針見血刺穿理論存在的邏輯漏洞。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思考就從一個極端跨入了另外一個極端。

我們一致同意上這門課很費腦子,而這就是胡老師課堂上對我們思辨能力的訓練。他警醒我們,即使生長在社會控制的神話下,我們的人生觀也不應被神話控制,去了解和反思我們的處境與使命。他叫我們不要說正確的廢話,不要陷入主客體二元論的思維,也不要輕易建構主觀的因果關係。胡老師說了這麼多的「不要做」,解構了那麼多理論,而最重要的「要做」、最終建構出來的,便是批判精神——勾連他人想像不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繫。批判與被批判者,是平等、對話和揚棄的。

讓我時隔兩年半去回憶《媒介通論》,那些瑣碎的事物在記憶中慢慢消退,經過時間洗刷留下來的反而是我上述的那些看似無用的、形而上的東西。這門課可能就是這樣吧,那天結課,胡老師依然如初上第一節課時那樣端著茶杯,抿一口,然後說道:「我們學到的是融入到血液的東西,是看世界的方法,你們不用急,多看書去激發腦海中的閃光點。」

那麼,在你心中,媒介是什麼,媒介理論又為何,歡迎你來課堂上暢所欲言。

——15級傳媒實驗班 時茗鈺

清楚地記得第一節課,胡翼青老師是抱著他的雙層玻璃杯走進教室的。放下杯子,拷完PPT,他掃了一眼講臺上的我們,他開始了教學內容。

他的課堂容量很大。第一節課就開了22本媒介傳播學書的參考讀物,既有國內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也有國外學者的經典讀物;既有研究早期的口語和書面傳播的著作,也有21世紀以來研究網際網路的書目;既有對傳播學的總論性介紹,也有對某種媒介的深入闡釋……他旁徵博引,駁雜的各家觀點信手拈來,好像是把一直在遊泳池裡試水的我們一下子投進了大海,望洋興嘆的同時也油然而生一種知識的震顫。

與操作性的採寫技能訓練等課程不同,理論性的課程本身都帶有學術化的特徵。這些課程會涉及大量文獻閱讀,往往容易枯燥。但胡老師的課相對而言比較深入淺出,通過填充事例把理論生活化。當談到電子媒體中電報的發展時,他分享了在西方社會的電報出現初期,巫術反而越發風行的歷史狀況。當我們思考原因而不可得時,他則站在社會學視角上從歷史背景、宗教因素、媒介特質等方面做了一一闡釋。針對中國電報發展的特點,胡老師則把孫藜著作《晚清電報及其傳播觀念(1860-1911)》以故事的形式講授出來,講完當天圖書館的4本就都顯示被借閱或是預約了。

從前大眾傳媒時代的口語與文字,到印刷術與報紙,再到電子媒介,再到影像時代,再到網際網路,學習媒介通論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板結的知識結構「鬆土」。從習慣標準化的知識到接受解構,媒介通論給了我們的知識選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16級傳媒實驗班 卞文鈺

相關焦點

  • 大類專業課程包大解密 | 《理解新聞》:新聞的多種維度
    通過在線發放問卷,我們匯總了同學們對於這門課程最為關心的問題,從問題的角度出發,與這門課程的授課老師白淨老師進行了對話。A從你們的調查問卷中,我看到學生還是有蠻多疑問和困惑的,我會在課程中給大家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有一些學生想學一點實務操作方面的技巧,我也會給大家講解怎麼去做新聞,怎麼做策劃新聞專題,怎麼呈現一個相對專業的內容。當然,也會指導同學們從專業的角度去閱讀新聞。
  • 新生專業課程包大解密 |《口語表達》:現在開始,說出更好的自己
    由於大類招生培養計劃的實行,新聞傳播學院一門原來僅開設給傳媒實驗班同學的選修課,現在變成了人文大類的菜單課!兩周上一次,一次上四節,聽起來壓力山大,上下來卻趣味多多。這是什麼課?「口語表達」,難道說話也能單獨開設一門課程?今天,我們對話此課程的任課教師——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徐慨教授,來一場「說話課」的大解密。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媒介倫理與法規》是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它將新聞學與法學、倫理學融為一體,其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容。
  • 課程榜 中關村一小「融合課程」:發現小學教育另一種可能
    在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一場新的課程改革正悄然展開,這是一次回歸本原、回歸傳統的嘗試,它讓我們看到了小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小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本報記者  白宏太「我教了20年數學,聽說要教融合課程,心裡真有點打鼓。」教師滕超說。
  • 傳播媒介發展引發課程創新
    原標題:傳播媒介發展引發課程創新 網際網路技術與數位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讓信息傳播逐步從過去印刷傳播時代向電子傳播時代邁進。為應對傳播媒介的重大變革,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複合型媒體人才,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就傳媒專業結構設置不斷推陳出新,開設了一大批可以與時代對話的新型傳媒課程。
  • 淺評王東嶽的《物演通論》
    如果你對繽紛複雜的世界思緒混亂,如果你對人類社會找不到美感,那麼請讀《物演通論》。是因為它失去了原有的存在能力,必須以另外一種方式生存,而爆炸是通往另一種存在方式的行為方法。於是有了後邊的一系列演化:夸克和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無機分子——有機分子——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植物——動物——人——精神——社會。
  • 英國:教育賦能媒介素養
    該書第一次對在學校教育中引入媒介素養教育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並提出了完整的建議,設計了一系列以新聞、廣告和流行小說為素材的課堂練習。這種訓練公民區分和抵制大眾傳播媒介錯誤影響和腐蝕的方法,將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視為疾病,接受媒介素養教育就像接受免疫一樣,所以此種方法被稱為「免疫法」,主要預防方針是保護受教育的對象,尤其是青少年。
  • 【新書速遞】《遺忘通論》:阿瓜盧薩的虛構世界
    在這本關於遺忘的通論裡,作者否認了遺忘的可行性,反過來強調記憶的重要性。各式各樣的群體概念界限模糊又交叉重疊,為了找準自己的位置,他沒有選擇像文中的盧多一樣封閉自己,而是盡其所能,親身以腳步丈量葡萄牙語世界的遼闊,再用紙筆揣摩全球文學傳統的廣博。他的足跡遍布葡語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他的創作也並不局限一地,而是包含東帝汶、印度果阿等極少出現在文學地圖上的地點。
  • 解密「專業的健身私人教練ACE-CPT課程」
    原標題:解密「專業的健身私人教練ACE-CPT課程」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是確保在訓練中為健身者提供科學的指導。只有具備了廣博和完善的知識體系,在訓練中才能遊刃有餘。
  • 不妨重讀凱恩斯的《通論》
    文/葉德磊凱恩斯的 《通論》與亞當·斯密的 《國富論》、馬克思的 《資本論》一起,被國外學術界視為影響最大的三部經濟學著作。對於學術名著,每次認真閱讀都常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對於凱恩斯在 《通論》中闡述的經濟政策思想,人們一般歸納為,在需求不足時,政府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投資和支出以刺激經濟。而且,凱恩斯重財政政策輕貨幣政策。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凱恩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主張。凱恩斯在 《通論》的第八章,談到財政政策的作用比利率政策大,但 「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手段……在提高消費傾向方面的影響還將更大」。
  • 探課|課堂玩起「學術遊戲」,本科課程還能這樣上?
    這是《傳播社會學》課堂的第一次研討會——「對於大一新生變形記的觀察研究」。「電子媒介是什麼,沒有給出清晰且具有邊界性的定義。」「對於地域標籤化現象的研究,提報中不能明確區分大一和大二大三認知偏差方面的區別,並且為什麼會選擇西南和華東這兩個地方?」
  • 【解密】北理工為英語插上「學術」的翅膀
    「明精計劃」建設的「學術用途英語」系列課程主要在本科階段的前四個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尚未深入專業課的學習和直接參與科學研究,在專業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課程的定位是通用學術英語。經過大一、大二的學習,學生到了高年級便可順利進行雙語/全英文課程的學習,使英語成為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的有效工具。
  • 新生必讀!MBIS 快速上手指南!課程介紹 專業解讀
    Q:MBIS這門專業究竟是做什麼的?它與現實世界中的哪種職業最有直接聯繫?A:概括一點講,商業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學習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針對業務中信息系統方面的問題提供資訊以及解決方案,為企業的信息化數位化管理提供戰略指導。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任何人與計算機以及數據儲存媒介進行的信息交換應用,都可以稱之為信息系統。
  • 中山大學張志安寄語新生:大平臺、大社會、大格局
    2020年9月12日下午,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舉行2020級新生見面會,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做了題為《大平臺 大社會 大格局》的致辭,從觀察媒介行業變革的窗口、創新學術研究的基礎、保持自我更新的目標等三個層面寄語80餘名本科新生和140餘名研究生。
  • 託比愛兒館|遊戲是嬰幼兒課程的媒介(一)
    當嬰幼兒探索四周時,他們自己就是學習課程的設計者之一,而與環境的遊戲探索互動,就是他們認識這世界的方法。雖然孩童有普遍共同的發展裡程,但是,不同的性格將會影響他們如何探索,以及與人事物互動和對課程經驗的反應。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初探
    這種不滿情緒亟須得到有效合理的疏導,同時,面對新媒體上龐雜的內容,更要著重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控制力」,幫助他們更清晰地辨別真實世界與媒介建構的世界之間的區別,使他們在更好地獲取所需信息的同時,避免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擾。
  • 大解密!南開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大數據來了
    南開大學本科新生錄取工作已經結束啦!2020級的小萌新們,你們收到錄取通知書了嗎?你是否期待你的同學們呢?別著急,還有半個月就能見到他們啦!現在,我們先來看看2020級新生數據解密吧~04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 美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特點表現在: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進課程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開展針對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在於:在課程中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需要加強政府介入,並實現政府與學校的聯合,真正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
  • 大解密!南開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大數據來了!
    南開大學本科新生錄取工作已經結束啦!2020級的小萌新們,你們收到錄取通知書了嗎?現在,我們先來看看2020級新生數據解密吧~01 總人數和男女比例04 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 媒介素養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研究報告的另一共同作者Jon Roozenbeek說:「我們正在把目標從想法轉變為戰術......我們不對抗特定的謊言、陰謀,而是希望創造一種反對假新聞的普適性『疫苗』。」 遊戲掛鈎媒介素養? 開發者:你沒有聽錯 玩遊戲,可以培養媒介素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