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馬寶涓 李亦玄
排版 | 徐陽
上學期期末教務系統開放選課時,由新傳院開設的三門平臺課就受到了極高的關注,它們分別是《媒介通論》、《口語表達》和《理解新聞》,皆收錄在人文大類的專業課程包內。
乍一看這三個課程名稱,唯獨《媒介通論》讓人摸不著頭緒,這門課是介紹媒介發展史,還是研究媒介思想,又或者還有其他教學目標?
今天,我們對話親授此課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胡翼青教授,來一場《媒介通論》課程包大解密。
(胡翼青教授)
【課程解密Q&A】
Q1
這學期的《媒介通論》課程面對大類學生開放,數量上與往屆有所差異,您在教學模式上會有新的改變嗎?
胡教授:我也是第一天到了教室才發現,哇,人那麼多,教室那麼大!不過,媒介通論這課一向是大班通識課,所以除吹牛模式以外從來就沒有什麼好的模式。
Q2
在上這門課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胡教授:要做的準備當然很多,但除了看書同學們一樣都做不到,當然,更要命的是,同學們可能還沒有時間讀書或沒有心情讀書。這門課主要討論關於媒介的思想,因此需要很多關於媒介的知識,所以需要閱讀媒介史,如果沒有後者,有時聽課會覺得很沒有意思……畢竟心有靈犀和會心一笑才能讓同學們直面如此慘澹的課程。
Q3
課程結束後,希望同學們能學習到什麼?
胡教授:聽完課,同學們主要的任務就是遺忘,尤其是遺忘掉各種具體的知識。但希望有一些有悟性的同學可以發現一種看世界的方法,這是最重要的。任何一門課都是打開一扇窗口,帶來一種看世界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對於教師和同學而言就是雙輸。
Q4
與往屆的學生相比,您希望這學期選修這門課的同學在哪方面做提升呢?
胡教授:我想,沒有過高的期待是不是也就不會有過高的失望呢?
【薦讀·書單】
國內部分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清華大學2005年版
張詠華:《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周永明:《中國網絡政治的歷史考察:電報與清末時政》,商務印書館 2013年版
孫藜:《晚清電報及其傳播觀念(1860-1911)》,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版
杜駿飛:《瀰漫的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國際部分
伊尼斯:《帝國與傳播》/《媒介的偏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麥克盧漢:《谷登堡星系》,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版
(該圖版本的出版社為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沃爾特·翁:《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費夫賀等:《印刷書的誕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伊莉莎白·愛森斯坦:《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普爾:《電話的社會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文森特·莫斯可:《數位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參考教材
[加]戴維·克勞利、保羅·海爾《傳播的歷史:技術、文化和社會(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斯坦利·巴倫:《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法]帕特裡斯·費裡奇:《現代信息交流史:公共空間和私人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書單解密Q&A】
Q1
為什麼選擇這些書推薦給《媒介通論》的學生?您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胡教授:任何領域都有一些裡程碑式的作品,對於一個研究傳播學史的人來說,這種脈絡感尤其清晰。我特別喜歡那些把媒介看作是像人一樣的某個物種的那些學者,因為他們儘管未必正確,但起碼沒有滿足於事物的表象。對於大一的同學來說,形而上的思考是痛苦的,這個社會18年來從沒有真正教過他們離開表象去思考,但當他們步入到人生的第19個年頭,這一切開始成為必要。所以,我把所有對媒介作過形而上思考的學者們匯集在同學們面前,讓他們與這些偉大的奇思妙想好好談談心。
Q2
這些書中您最推薦的是哪一本?為什麼?
胡教授:從沒有任何一部書可以得到我的最高評價,其實這才是大家必須面對的事實:好書各有所長。如果一個人一定要推薦一本他最喜歡的書,要麼就是他看得太少,要麼就是他的背後有什麼意識形態的圖底。
Q3
對於想要了解新聞運作流程的學生來說,您比較推薦他們讀哪些書目?
胡教授:如果要了解新聞運作流程,最好去實習。如果想批判性地了解,有這麼五本書還可以:甘斯:《什麼在決定新聞》,北京大學出版社;舒德森:《發掘新聞》,北京大學出版社;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科瓦奇等:《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科瓦奇等:《真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Q4
對於想要了解新聞傳播學術體系的學生來說,您比較推薦他們讀哪些書目?
胡教授:新聞學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學術體系,因為它本身是一本規範性的學科,經驗色彩很濃。目前看到的關於新聞的學術研究,基本上都是用其他社會科學如社會學、傳播學、人類學的視角與方法來展開的。我同樣也不知道傳播學有什麼學術體系,但傳播學倒是有不少觀點對立的範式和流派。有兩本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基礎的工作: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特約翰等:《人類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經驗說】
胡翼青老師提著他個人專屬茶杯就過來了,微微駝著背,課講到關鍵處,停頓一下,嘬一口滾燙的茶水,再用他獨特的幽默語調揭曉答案。即使已時隔兩年半,《媒介通論》課堂上這樣的情形我仍能記得很多。
《媒介通論》課堂上的媒介並非是媒介組織(傳媒機構),而是媒介技術,從前大眾傳媒時代的口語、書面語,到大眾傳媒時代的報紙、電視,再到現在我們每天低下頭看的社交媒體。這些便是媒介技術,也正是胡老師這門課教授的主體。但對技術的闡釋並非他的重點,他著眼於社會與人,著眼於更深刻的思考,「媒介和交流如何結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又意味著什麼?」胡老師在第一節課提出的問題,到現在,我還在探索著自己的答案,而你們也將慢慢走進這樣的探索。
上了一兩節課,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切思想被「解構」了。若說技術是課的內容,那解構與批判便是形式。胡老師往往剛為我們介紹一個理論,我正覺得此理論很有道理,他就會馬上展開對這個理論的解構,獨闢蹊徑又條分縷析,一針見血刺穿理論存在的邏輯漏洞。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思考就從一個極端跨入了另外一個極端。
我們一致同意上這門課很費腦子,而這就是胡老師課堂上對我們思辨能力的訓練。他警醒我們,即使生長在社會控制的神話下,我們的人生觀也不應被神話控制,去了解和反思我們的處境與使命。他叫我們不要說正確的廢話,不要陷入主客體二元論的思維,也不要輕易建構主觀的因果關係。胡老師說了這麼多的「不要做」,解構了那麼多理論,而最重要的「要做」、最終建構出來的,便是批判精神——勾連他人想像不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繫。批判與被批判者,是平等、對話和揚棄的。
讓我時隔兩年半去回憶《媒介通論》,那些瑣碎的事物在記憶中慢慢消退,經過時間洗刷留下來的反而是我上述的那些看似無用的、形而上的東西。這門課可能就是這樣吧,那天結課,胡老師依然如初上第一節課時那樣端著茶杯,抿一口,然後說道:「我們學到的是融入到血液的東西,是看世界的方法,你們不用急,多看書去激發腦海中的閃光點。」
那麼,在你心中,媒介是什麼,媒介理論又為何,歡迎你來課堂上暢所欲言。
——15級傳媒實驗班 時茗鈺
清楚地記得第一節課,胡翼青老師是抱著他的雙層玻璃杯走進教室的。放下杯子,拷完PPT,他掃了一眼講臺上的我們,他開始了教學內容。
他的課堂容量很大。第一節課就開了22本媒介傳播學書的參考讀物,既有國內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也有國外學者的經典讀物;既有研究早期的口語和書面傳播的著作,也有21世紀以來研究網際網路的書目;既有對傳播學的總論性介紹,也有對某種媒介的深入闡釋……他旁徵博引,駁雜的各家觀點信手拈來,好像是把一直在遊泳池裡試水的我們一下子投進了大海,望洋興嘆的同時也油然而生一種知識的震顫。
與操作性的採寫技能訓練等課程不同,理論性的課程本身都帶有學術化的特徵。這些課程會涉及大量文獻閱讀,往往容易枯燥。但胡老師的課相對而言比較深入淺出,通過填充事例把理論生活化。當談到電子媒體中電報的發展時,他分享了在西方社會的電報出現初期,巫術反而越發風行的歷史狀況。當我們思考原因而不可得時,他則站在社會學視角上從歷史背景、宗教因素、媒介特質等方面做了一一闡釋。針對中國電報發展的特點,胡老師則把孫藜著作《晚清電報及其傳播觀念(1860-1911)》以故事的形式講授出來,講完當天圖書館的4本就都顯示被借閱或是預約了。
從前大眾傳媒時代的口語與文字,到印刷術與報紙,再到電子媒介,再到影像時代,再到網際網路,學習媒介通論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板結的知識結構「鬆土」。從習慣標準化的知識到接受解構,媒介通論給了我們的知識選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16級傳媒實驗班 卞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