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印度必然的宿命?

2021-02-13 勢場

印度的解體,也許,正是歷史的必然。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國內差異巨大,所以會解體。這種說法只是局限於一種感覺,很多人並不明白解體的邏輯是什麼,也說不清楚具體是哪些地方可能解體。

作為一個經常關注印度方面問題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對大家說清楚這件事情。

A

首先,我們來說說旁遮普的錫克人。

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河之地。五河,其實就是指印度河上遊的五條大的支流。紅三角就是歷史上的旁遮普。紅色剪頭是穆教侵入方向,而侵入印度的第一站就是旁遮普。

大家對錫克人的印象往往是大包頭,大鬍子,熟悉一點的會知道錫克人特別尚武。這些都是歷史積澱下來的文化傳統。

錫克教誕生於旁遮普,這裡是印度教和穆教在長期混雜的地方。他的創始人那納克是一個商人,遊歷了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很多年。他創立這個宗教的大背景,是當時北印度經常發生各種災害,很多宗教的信條難以解釋。

錫克教的標誌

比如,印度教就主張,災害時應殺生獻祭。可是,把牛殺了,誰給你耕地啊?這不是作死嗎?因此,他的宗教主張就是不獻祭。

比如,很多宗教都是歧視婦女的,丈夫死了,妻子就要殉夫。可是,父母死了,孩子怎麼辦?因此,他就主張,禁止殉夫。此外還有,人人平等,不能歧視婦女,禁止溺殺女嬰等信條。可以說,錫克教雖說是宗教,相對其他宗教來說,是非常世俗化的。

因為這種世俗化,所以錫克教就很有感染力,尤其是對底層民眾的吸引力很強。時間一長,勢力越來越大。然後就是被莫臥兒王朝打壓,要求他們改宗。人家本是一個平等宗教,為何要改宗?

從1700年開始,錫克教徒為了維護自己的信仰,逐漸形成了一種類似於斯巴達的軍事化組織。所有男子在成年之前,必須集體居住,從小訓練劍術和格鬥術,十分重視組織團結。

因此,錫克教雖然人數少,但是戰鬥力爆表。人口如此至少的錫克教能在印度教和穆教之間活下來,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印度前總理辛格的名字就帶有錫克教徒色彩

錫克人尚武的這一點被英國人看重了。1857年印度兵變時,英軍主力一部分在中國,一部分在波斯,一部分在阿富汗邊境,留守旁遮普一帶的英軍非常少,而且還有大批家眷。

於是,英國人開始招募仇視印度教和Muslim的錫克人參軍,最終組成了10萬錫克軍團,自西北往東南掃蕩北印度。從這一年開始,英國人十分重視當地的錫克人,他們被視為勇猛和忠誠的象徵。英國殖民者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

兩次世界大戰時,英屬印度給大英帝國提高了上百萬的軍隊,其中約15%是錫克人。要知道,錫克人佔印度總人口也就2%。

歷史上的錫克教軍團

印度在20世紀前半頁謀求獨立時,並不是印度教、穆教兩家,很多土邦、族群都在謀求獨立,包括錫克人。不過1947年印巴分治時,英國人只允許印穆兩家分。但是這個分治的結果是,把旁遮普一分為二。

錫克人面臨選擇,不過最後還是選擇加入印度。

因為錫克教從18世紀初,就是武裝立教,英國還壓制印度教出身的人擔任軍官,因此印度軍隊中的錫克人比例很高。

在印度軍中,一半的陸軍軍官,40%的海軍軍官,1/3的空軍軍官,都是錫克人。而且,旁遮普地處印度河和恆河上遊,處於中國、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中間,歷史上,遊牧民族入侵印度的第一站就是旁遮普。

印度軍隊中的錫克人

尼赫魯不敢不重視這些人,他對錫克人採取了拉攏手段,承諾一定的自治地位。之後,旁遮普被一分為二,絕大部分錫克人選擇留在印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1962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和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讓印度高層意識到旁遮普的重要性,絕對不能讓旁遮普獨立。而越來越多的錫克人也因此認為尼赫魯家族的政治承諾難以實現,更傾向於獨立。

雙方根本矛盾的積累,其實發生在60-70年代。

從60年代開始,印度正在進行旨在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綠色革命,旁遮普邦自然條件好,成為了印度的一大糧倉。

不過,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旁遮普也不例外。這就使得當地的地主把越來越多的糧食賣給國家。到什麼程度呢?


旁遮普邦的人口佔印度的2%,面積佔印度的1.7%,但是長期提供了印度國家收購糧食總量的55%左右。

旁遮普的聖地——金廟

從宏觀上講,這是印度中央對地方的沉重剝削。從微觀上講,造成了當地底層民眾嚴重的飢餓和貧困,年輕人種地越來越沒出路。而且,旁遮普是個農業邦,沒什麼製造業,因此,當地年輕人的失業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從70年代後期開始,這些年輕人越來越極端,越來越痛恨印度中央。到1977年大選時,在錫克教的傳統政黨阿卡利黨的作用下,英迪拉·甘地的國大黨失利下臺。

因此,英迪拉·甘地採取了呼應錫克人的部分主張,拉攏分化阿卡利黨的策略。她扶持了一個激進主義者賓蘭德瓦勒(Bhindranwale),給了一些政治自治的承諾,正是靠這個人,瓦解了阿卡利黨內部。

雖然英迪拉·甘地分化了錫克教內部,但代價則是,旁遮普邦的錫克人仿佛拿到了政府背書,越來越肆無忌憚,與印度教徒矛盾越來越激烈,暗殺,破壞、爆炸,劫持飛機,無所不用其極,而運動的領導者就是賓蘭德瓦勒。

這時候,英迪拉·甘地主張與他和談。可是一個要建國,一個只要求在邦的自治上讓步,雙方無法談攏。談判破裂後,雙方更加仇視,武裝衝突越來越嚴重。


「鐵娘子」英吉拉·甘地

從1982-1984年6月之間,錫克人與印度教徒的衝突造成幾千人死傷。賓蘭德瓦爾擔心被逮捕,於是躲進了錫克人的聖地,阿姆利則金廟。接著,越來越多的錫克教激進主義者,開始圍繞金廟展開武裝活動,先後聚集了約3000人,包括很多錫克教現役/退役士兵,以及兩名退役少將。

最終在1984年6月,英迪拉·甘地命令軍隊進攻金廟。結果印度軍隊發現,金廟的防禦布置很有章法,根本衝不進去。於是下令,動用直升機、坦克、大炮這些重武器,結果愣是打了三天才打下來。因為時間拖的太長,金廟就被破壞的非常嚴重。

藍星行動後,被破壞嚴重的阿姆利則金廟

錫克教是在與周邊各種教,各種勢力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他的教義和經文,其實就是一部民族鬥爭史,講的全是怎麼與穆教、印度教的鬥爭,他們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金廟在歷史上曾數次遭受外敵摧毀。每一次被損毀後,都能激發起錫克人強烈的復仇情緒。

就這樣,炮擊金廟的新聞迅速在錫克人群體中傳播起來,很多原本溫和派的錫克人,也因此事件變得非常激進,起來反抗印度政府。

而印度軍隊中的錫克人更牛逼,很多駐紮在其他地方的錫克教士兵聽說聖地被攻打,紛紛退出軍隊。在那時,發生了很多錫克人劫持軍車,然後千裡迢迢參與保衛金廟的事件。還有一些錫克軍團更是直接發動叛變。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準備接受英國電視臺一個紀錄片記者的採訪,在她走出門的一剎那,她的錫克保鏢對她連開數槍,英迪拉·甘地撲倒在地。另外一個錫克保鏢從草叢竄出,用一把衝鋒鎗對她掃射了30多發子彈,英迪拉·甘地當場斃命。

英迪拉·甘地遇刺,滿滿的印度畫風。有人拍了一部歌頌錫克刺客的旁遮普電影《Kuam De Heere》,不過在2014拍攝完畢後,被印度禁播。

錫克教是在與周邊各種民族、宗教的鬥爭中形成的。他的文化是獨特的,既不是穆教,也不是印度教。而且,錫克人從小就被灌輸宗教鬥爭、民族鬥爭的教義,他們與穆教和印度教之間的歷史仇恨很大。

錫克人效忠的是自己的宗教,是自己的信仰,並不是印度這個國家。一旦國家和宗教衝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自己的宗教。

我們再從英迪拉甘地的視角看一下這個問題。

英迪拉·甘地遇刺前,她身邊的人一直都在要求,撤換她身邊的錫克教保鏢,以防不測。她也預感到自己可能被刺殺,在遇刺前一個星期,還專門回到自己的克什米爾老家看了一眼,並說,自己可能過不了67歲生日了(英迪拉生日是11月19日)。

不過,英迪拉·甘地只是接受穿防彈衣,始終拒絕撤換錫克保鏢。因為,錫克保鏢跟了英迪拉·甘地很長時間,忠心耿耿。如果英迪拉·甘地此刻撤換掉了她的錫克保鏢,這就是表明了她自己對全部錫克人的不信任,勢必引起更大的反響。

而就在英國記者採訪她當天,她的錫克保鏢很清楚她的生活習慣,接受採訪時是不穿防彈衣的。為什麼說英迪拉·甘地是個女強人?不僅僅因為強硬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在她眼中,自己的生命可以結束,但是家族的政治生命不能因此而結束。

英迪拉甘地的遭遇,其實是印度這個國家在處理錫克人問題上的一種無奈。

錫克人重要嗎?重要。

旁遮普重要嗎?重要。

因為太重要,所以不能放棄。越不想放棄,就越不能容忍錫克人的獨立訴求。對錫克人獨立訴求的打壓越多,反而越激化矛盾。所謂,愛之深,恨之切,這就給印度未來的發展埋下一個極大的隱患。

B

接下來,說說印度東北地區的獨立運動。

注意圖中的那加蘭、曼尼普爾、米佐拉姆、特裡普拉、梅加拉亞、阿薩姆

如果說,旁遮普的錫克人多少還與印度有些文化淵源,那麼印度東北各邦則是連一點淵源都沒有。

東北各邦的祖先最早是從黃河上遊遷移過去的,之後又有很多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緬甸北部民族遷入。他們的語言屬於藏緬語系,人種屬於蒙古人種。他們的祖先遷移到這裡後,建立起了阿洪姆王國(Ahom kingdom)。

這個王國從13世紀就有了,後來成為了緬甸的附屬國。在1824年英緬戰爭後,這裡割給了英國。英國人為了方便管理,就把這個地區併入到了印度。

但是當地的那加人(那加蘭邦)、米佐人(米佐拉姆邦)、梅泰人(曼尼普爾邦)、博多人(阿薩姆邦)等,都不認為自己是印度人,不應當歸屬於印度,因此,他們強烈要求英國人把他們和印度分開。

其中,最典型的還是那加人。

從1929年開始,那加人就一直請求英國當局在這裡設立單獨的一個直轄區,由倫敦直接管理。

但是後來發生了二戰,英國人為了籠絡當地人,就向他們立了一個flag,你們先幫我打仗,戰爭結束就直轄。但是在戰爭過程中,那加蘭邦一帶是英日作戰的前線,很快就刺激了當地人的獨立意識。於是戰爭結束後,他們不僅要求自治,更是要求獨立。

那加蘭邦風景

怎奈,印度的獨立來得實在太快,英國人根本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於是在1946年,那加人找到了印度當局,無論如何都要獨立。

但是尼赫魯不能以那加人的視角看問題。尼赫魯追求的是什麼?他認為,印度歷史上遭遇的殖民苦難是因為印度太弱小。弱小的原因就是因為內部分崩離棄。

如果印度在獨立後繼續變得四分五裂,當外來殖民者重啟戰端時,印度就會步莫臥兒帝國的後塵,當地所有當地的土邦、民族、宗教群體,都會受難。因此,尼赫魯畢生追求的是一個完整的印度聯邦。

尼赫魯面對諸多分裂主義勢力時,玩了一招拖字訣。說,你們獨立後無法在政治和經濟上生存,不如先等等,過幾年再解決。於是,等到那加人找到尼赫魯時,尼赫魯就套用這個道理說服了那加人,雙方據此籤了協議。

那加人認為,獨立就是建國,現在的自治,就是建國的第一步。但是印度認為,獨立≈建邦自治,可以給你巨大的自治權利,但是建國不行。雙方在政治目的上有根本性的衝突,所以矛盾很快就發生了。

1951年,那加人的獨立運動委員會為了宣傳建國,於是開始組織公投,結果,99%的那加人表示贊同獨立。這直接引來印度中央政府的強烈打壓,出動阿薩姆步槍隊逮捕運動領導人。

等到了1956年,這個運動的領導人又開始宣布建國,並放棄了原有的「非暴力」原則,改為武裝鬥爭。那加人鬧獨立就刺激了周邊的米佐人、梅泰人、博多人等,他們模仿那加人,也要鬧獨立。這是東北各邦獨立運動的起源。

那加人

既然是起源,還有之後怎麼發展的問題。

印度獨立後,本土的農民生活很困難,很多都跑到東北邦這個地多人少的地方求生活。因此帶來了長時間的移民問題。

不僅是印度本土的移民,到1971年印巴戰爭時,又有大量的孟加拉難民湧入東北各邦,更是激化了移民與本地人的矛盾。到目前為止,阿薩姆邦的Muslim人口,都佔了1/3,是印度Muslim比例最高的幾個邦之一。

移民問題會帶來很嚴重的社會後果,文化差異、宗教差異、信仰差異、土地糾紛、經濟難題等等等等。

結果就是,當地人特別排外,每年都有上百起族群仇殺事件,每年都有上千人死於族群仇殺。因此,當地成了印度族群仇殺、暴力活動最嚴重的地方。

大家可以聯想一下現在的歐洲難民問題,美國的墨西哥移民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印度東北邦騷亂次數,甚至都高過印度毛派武裝的叛恐事件

除了移民問題外,更根本的還是經濟發展問題。

在印度獨立時,當地人的生產生活雖然落後,但卻是印度生活水平最高的幾個地區之一。

印度在建國之後,因為當地山地多,交通困難,一直把東北各邦當做是東部防禦中國的屏障。對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建設並不積極。

長久以往,當地人產生了一種被遺忘的感覺。政府前來投資礦山,多是拉到了印度內地,收益並不歸當地人,而且印度政府也不在經濟發展上補償,於是他們就覺得自己受到了印度政府的剝削。

如果說,族群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是分裂主義的種子,那麼移民矛盾、經濟發展矛盾就是培養種子茁壯成長的土壤。可以說,東北各邦雖然小,分裂勢力弱,但是分離傾向卻是最強的一個。

C

然後,就是克什米爾獨立運動。

克什米爾就是世界地圖上,緊鄰中國的一塊白色區域,分屬印巴。

我想很多人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肯定有一個疑問,都分屬印巴了,克什米爾怎麼還要獨立。其實,克什米爾獨立問題,起於印巴的克什米爾爭端,但是又不局限於印巴爭端。

眾所周知,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矛盾的核心問題。他不僅僅涉及到領土爭端、水源爭端、爭奪戰略優勢等,更重要的是,這個克什米爾涉及到雙方建國合法性的問題。

真納認為,印穆衝突上千年了,雙方文化差異大,積累的太多矛盾。如果Muslim留在印度,Muslim將始終是少數派,一定會是印度的二等公民。

因此,真納的目的就是,要在印度次大陸,建立一個囊括所有Muslim的國家。克什米爾幾乎都是Muslim,你要不要?不要的話,那你的建國目標就是假的。

尼赫魯的建國目標是什麼?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印度。他本身就是反對印巴分治的,他要的是印度次大陸的所有土邦。

而當克什米爾的印度教王公選擇加入印度時,尼赫魯沒有拒絕的理由,不然尼赫魯的政治口號就是假的。

說到底,印巴爭奪克什米爾,其實涉及到雙方建國合法性的問題,沒人會選擇退後一步。因此雙方在這個地方進行了激烈爭奪。

巴控克什米爾我們不管。我們這回只看印控克什米爾。

上面紅圈範圍為克什米爾,下面為查莫。淺綠色是巴控克什米爾,淺靛色是印控克什米爾。淺黃色是印度口中的中控克什米爾。因為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對於印度單方面的地圖劃界,中國一概不予承認。

印控克什米爾的其實是查莫與克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這是兩個地區。

在克什米爾,95%是Muslim,印度教徒只佔5%。而在查莫,Muslim只佔1/3,印度教徒佔2/3。

除了這兩個地區外,東邊還有個拉達克,佛教徒和Muslim各佔一半。

因為這裡處於印巴對峙的前線,因為這裡Muslim佔了絕大多數,因為這裡不怎麼穩定,所以,印度在這裡布置了重兵。包括50萬軍隊,50萬警察,真可謂是百萬大軍。

在這裡,大街小巷都是軍人的身影,來往的車輛很多都是軍車,一旦印巴矛盾激化,當地馬上就是軍管和宵禁。

緊張的局勢不僅給當地人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感,還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當地人對印度軍隊沒有哪怕一丁點的好感。


2019年的克什米爾印巴衝突

與此同時,因為當地局勢緊張,所以經濟很不好。45%的克什米爾人認為,當地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經濟不好。

經濟不景氣,自然而言,失業率就特別的高。接近90%的克什米爾人認為,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失業。

好,既然局勢緊張,外商不來投資,那就印度中央來投資好了。於是印度中央每年都往克什米爾地區進行大量官方投資,這還不算軍費。結果就是,當地的貪腐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到80%的克什米爾人認為,貪腐問題是當地最大的問題之一。

經濟不好,政治壓制,社會緊張,當地人能不離心離德嗎?到現在,約有80%的克什米爾人贊同獨立,但是傾向於併入Muslim國度巴基斯坦的人,只有不到2%。

你能說,當地問題還是印穆衝突問題嗎?他們是因為受不了長時間的社會緊張,所以才有越來越強的獨立傾向。

大家都知道2019年2月的印巴衝突,在這場衝突中,巴基斯坦擊落了一架印度戰鬥機。那個印度飛行員還被巴國請去喝茶了,在我國的網際網路上掀起一陣嘲諷印度的浪潮。然而,大家知道這件事情是怎麼來的嗎?

2019年2月14日,當地一個名叫阿迪爾·艾哈邁德·達爾的22歲年輕人,用自殺炸彈的方式襲擊了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造成了印方至少40人死亡。印度為了還擊,空襲了巴基斯坦境內的武裝分子。結果才有了這次事件。

我不想詳論此次戰鬥的細節,我想問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22歲的年輕人成為了人肉炸彈?

據達爾的父親回憶,因為當地局勢很緊張,印度對當地的管控又特別嚴格,而且手段還特別粗暴。在2016年達爾還在上學的時候,他被警察從學校裡面拘留,並被按在地上,印度警察強迫達爾用鼻子在吉普車上轉圈。

達爾對此感到非常羞辱,一次又一次的回憶起這件事,並對他的朋友說,他想起來反抗。

之後不久,達爾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參與了反抗印度佔領的遊行,印軍對他們進行了鎮壓,並且射傷了他的一條腿。

傷好之後的第二年,達爾和他的兄弟們就跑到巴基斯坦,參加了這些恐怖組織。2018年時,他還和父母聯繫過。之後他的父母再看到他的消息時,就是第二年的這次炸彈襲擊了。

阿迪爾·艾哈邁德·達爾(Adil Ahmad Dar)

印度軍方曾經公布過一個數據說,印軍每年在這個地方擊斃的恐怖分子數量,只有不到30%是來自國外,超過70%都是克什米爾本地人。

這些組織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虔誠軍」(Lashkar-e-Taiba)。這個組織雖然在巴控克什米爾,但是他的成員大都是印控克什米爾的Muslim。

這個組織曾經策劃了2001年對印度國會的恐怖襲擊,策劃了2008年的孟買襲擊案,哪一次事件都讓印度損失慘重。

而達爾這個人的經歷,簡直是克什米爾問題的縮影,是印度自己在克什米爾的所作所為,在為巴國的武裝組織提供兵員。

再往深處裡面說,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死結。因為建國合法性導致印巴衝突,印巴衝突導致局勢緊張,局勢緊張導致當地人生活不便,當地人生活不便就會厭惡印度人的佔領,這種厭惡感就會對印度這個國家產生強烈的不認同,然後,分裂思想就產生了。


克什米爾風光

我現在有一種強烈的直覺,就是印度可能在某些時候,會主動放棄克什米爾(就是Muslim佔絕大多數的那一小塊)。

為什麼?兩個原因。根本原因,我會放到下面講。直接原因就是,太花錢。印度每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財政投資,佔了財政預算的1/10,這還不算軍費。

而且,這些是國家投資,國家投資不以經濟收益為最終目的,印度很難把這些成本收回來。久而久之,克什米爾就成了印度一個巨大的財政負擔。

有歷史感的朋友,都應該知道財政的重要性,亡於財政的帝國比比皆是。往外了講,路易王朝如此。往內了講,明末清末也如此。

現在印度的國勢還在往上走,他可以維持這麼巨大的開支。但歷史是反覆無常的,當印度的國勢往下走,沒有這麼多財政了呢?勢必要減少軍事存在,勢必要減少財政投入,印度還能在克什米爾維持穩定嗎?這對印度人來說,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D

然後說說南印度的語言邦。

大家要知道一個概念就是,南印度和北印度其實是不一樣的。

歷史上在印度建立的大帝國,如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國、德裡蘇丹國、莫臥兒王朝,都是以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為核心的北印度。而以德幹高原為核心的南印度,絕大部分時間內並不臣服於他們。南印度也分很多的地理單元,每一個地理單元也都是長期獨立存在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語言不通。

為什麼要提語言?因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文化的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

印度目前的語言是1651種,其中22種為官方語言。可見語言之繁多。

如果把上述語言按照語系區別,大致可以分成四種。

印度次大陸的語系分布。註:圖中包含中國領土

印地-雅利安語系(Indo-Aryan),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北印度一帶。使用人口約74%。

德拉維達語系(Dravidian),主要分布在德幹高原為核心的南印度一帶。使用人口約25%。

藏緬語系(Tibto-Burman),主要在次大陸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一帶,以及印度東北部。使用人口不到1%。

南亞語(Austro-Asiatic)系,主要在東印度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最少。

因為這種巨大的語言文化差異,導致印度在剛剛獨立時,內部四分五裂。除了中央能夠直轄的9個省/邦之外,另外還擁有558個土邦。每一個土邦,都是一個國家。他們的人口佔了印度的1/4,面積佔了印度的1/3。

印度次大陸獨立前夕的行政區劃

為了儘可能把土邦歸於印度,印度政府對這些土邦王公提了很多優惠條件,做了非常多的妥協。最終,很多土邦除了交出軍事、外交、交通外,其他一概不管。

等到獨立後的印度剛剛穩定,印度政府就開始對這些土邦進行一定的政治壓制。海得拉巴、朱納格、克什米爾三個土邦比較大,而且很特殊,保持不動。其餘的555個土邦進行重新規劃。278個土邦組成5個土邦聯盟,216個土邦分配到臨近的省,61個土邦由中央直轄。

印度1951年行政區劃。註:圖中包含部分中國領土

這種打壓,最明顯的還是體現在語言上。

為了降低因語言差異而導致的政治不認同,尼赫魯在1920年代時,就參考了蘇聯的語言、民族政策,認為印度不應該分民族,而是分語族。因此其主張在語言文化差異巨大的地方,建立一些語言邦。這是印度中央尊重地方歷史文化雛形。

但是1947年的印巴分治給尼赫魯留下太壞的印象,其認為語言邦的建立會助長地區分離主義,弱化印度的統一,因此其又抵制建立語言邦的思想,轉而主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

於是在1950 年制定印度憲法時就規定,英語是官方語言,印地語是母語。那麼問題來了,使用印地語的地區僅局限於北印度,使用人口只佔印度的30%,根本不具備代表性。

在南印度等地區,使用當地語言已經幾千年了,怎麼可能變更為印地語?因此,從尼赫魯的這種主張誕生之初,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大印度主義」的傾向,這迅速引起了其他土邦的反感。

在南印度的馬德拉斯邦的泰盧固語區,當地的安達羅人就強烈主張在當地建立一個講泰盧固語的安得拉邦。

泰米爾納德邦風光(舊稱馬德拉斯邦)

1952年,曾經參與過「食鹽進軍」的社會活動家帕提·斯利拉穆盧(Potti Sriramulu)就因爭奪語言邦權利絕食而死,這導致在全國範圍內發生了大量針對政府的暴力事件。

最終在1953年8月,尼赫魯不得不退步,通過了建立安得拉語言邦(AndhraPradesh)的決議。

好。一旦尼赫魯開了這個口子,那就沒完沒了。其他語區的人,如泰米爾人、錫克人、那加人等等,也紛紛向尼赫魯的國大黨要求建立自己的語言邦。到後來,印度的行政區劃修改過好幾次,主要是增加語言邦。除了這些語言邦之外,印度還有大量的次一級的自治行政區。

印度各邦的官方語言。官方語言不是印地語的,都可以看做是語言邦

如果類比中國,印度的這些語言邦相當於我們的幾個自治區,但是語言邦的行政權力比我們的自治區大得多的多。

最簡單的例子,印共(馬)長期在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這兩個大邦執政。套用中國的經驗,是因為地方與本土的差異巨大。放在中國,那就是一國兩制。

但是與中國那種近代歷史才積累起來的差異不一樣,印度是幾千年歷史積累的差異。

喀拉拉邦的官方語言是Malayalam語,西孟加拉邦的官方語言為Bengali語,再加上這兩個地方是西方殖民者最先到達,資本主義最先發展的地區,本身有較強的工人階級基礎。因此,當地人要選擇和國大黨不一樣的Party,就是要選一個能代表本土利益的Party。

印共的分裂,也能體現這個特點。孟買是國大黨大本營,丹吉主張和國大黨合作,走團結路線。加爾各答是印共大本營之一,孫達拉亞主張繼續走階級鬥爭路線。於是前者繼續沿用印共,後者改名為印共(馬)。

後來,印共(馬)中一部分人認為,階級鬥爭還是局限於體制內,還是不夠革命,於是另外組建了印共(馬列)。受農民起義運動的影響,一些人更是秉持以土地革命為綱的思想,在2004年成立了印共(毛)。

他們之所以一個比一個激進,就是因為印度各地差異巨大,各個地方、群體的利益訴求不一樣。如印共走高層,印共(馬)走基層,印共(毛)走農村武裝割據。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自然有不同的Party。

印度共產黨曾經的留影

當印度政府在面對這些思想和國大黨完全不同的Party時,能怎麼辦?打壓嗎?不行。打壓他們就是壓制地方利益,越打壓,離心傾向就越嚴重。只能夠默認,妥協。


所以在印度,出現了印共主政地方的局面。Amazing。

我在上面說到,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文化的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當國家面臨困難的時候,當社會經濟惡化的時候,人們怨恨的目標不是這種大環境,而是歷史積累下來的矛盾。

如1929年危機,導致納粹上臺,激化了德國傳統的反猶主義,2008年危機,導致川普上臺,激化了美國本土的反移民傳統。

放到印度身上,宗教矛盾、文化衝突都會加劇,而矛盾的體現,將會是印度中央與地方之爭。

現在印度的國勢還處於上升期,旁遮普、克什米爾、東北部的分裂主義已經顯現。當他的國勢下降的時候,大問題就來了,每一個語言邦,又都會是潛在的分裂主義滋生地。

如果套用蘇聯解體的教訓,給這些地方的分離主義勢力排序,我認為,東北部地區和克什米爾,未來很有可能是印度第一個崩壞的地方

其次旁遮普,這個邦對印度教和穆教積怨很深。

再其次將會是南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這兩個邦的本土文化觀念很強,他們不會是第一個獨立的地區,但會是決定未來印度走向的地區。

再次是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這兩個邦傳統上是印共執政,還要加上意識形態衝突。


最後是其他語言邦。

E

最後,我們談談印度教的影響。

這就提出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什麼人才能算是印度人?

對於國大黨來說,生活在印度的人都可以算是印度人。你只要留在印度,我就會包容你。

但是,印度國內差異巨大,印度教徒不會過多的包容Muslim。銀幕矛盾稍微一激化,佔據話語主導權的印度教徒,就會排斥Muslim,說他們不是印度人。

這就要求國大黨的領導人需要超高的政治素養,只要能力稍微不夠,他就很難維持這個局面。自從英迪拉甘地這個女強人遇刺之後,國大黨整體是走下坡路的,這與拉吉夫甘地,索尼婭甘地的執政能力有密切關係。

而印人黨的政治主張就是大印度主義的體現,信仰印度教的才是印度人

因為他們眼中的印度之所以是印度,是因為獨特的印度文化,而印度文化的核心就是印度教。只有印度教,才是印度的最大公約數。首先說,這是一種方法,而且確實是行之有效。

印穆衝突上千年,只要出了問題,「那肯定是Muslim幹的」——這種甩鍋大法對政客而言,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凝聚人心。

比如莫迪在去年年底搞的那個《公民身份法案》,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加入印度,唯獨Muslim不行。結果印度教徒一陣狂歡,莫迪的支持率也隨之飆升。

印度因為《公民身份法案》引發的抗議

不過,這種思路也有非常非常大的問題。印度是一個多語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縱使印度教是印度的最大公約數,那他也只是10億人,還有3億人其他宗教呢?

最明顯的就是Muslim。印度國內的Muslim人口有2億,與巴基斯坦的總人口相當。他們在印度分布十分的廣,你無法在政治上把他們變成一個沉默群體。

比如在阿薩姆邦等。印人黨在這裡搞大印度教主義,無疑會加重當地的分離主義勢力。

比如,為什麼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是印共長期執政?因為這兩個邦,1/4~1/3的都是Muslim。共產主義不跟你講宗教,她跟你講階級。任何社會系統中,都有階級存在,所以,共產主義也是一種普世價值,他能夠跨越宗教隔閡。

西孟加拉邦地理位置

去年的印度大選中,莫迪的印人黨在印度可以說取得了完勝。但是在這兩個邦,他依然佔不到優勢。不僅僅是這兩個邦,南印度的大部分邦,印人黨都不佔優勢。

而莫迪搞那個《公民身份法》,其實是一種短期的政治行為,為了自己的執政地位。擁護他的越擁護他,反對他的越反對他,但是從印度總體的國家利益來講,國內矛盾變得越來越無法調和。

因為,這就給以後的執政者留下一個非常壞的榜樣,只要出現問題,甩鍋其他教教徒就行了。

可以肯定的是,當下次大選的時候,反對印人黨的人會增多。因為他激化了矛盾,讓中間派無所適從。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達摩達爾達斯·莫迪

這就像是當年的國大黨,稍微表現出大印度主義,就讓穆盟與之分道揚鑣。如果印度未來長期是印人黨執政,但是不會永遠出現像莫迪這樣,擁有很高的政治手腕的人物,那麼甩鍋Muslim就會是常態,第二個巴基斯坦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大家對印度史稍微熟悉一下,就會知道莫臥兒帝國兩個著名的皇帝。一個是阿克巴,一個是奧朗則布。兩個人在面臨同樣的政治難題的時候,做出了不同的政治抉擇。

歷史對他們的評價有點截然相反。阿克巴是大帝,是一代偉人,奧朗則布是昏君,是導致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元兇。這個其實是對歷史的誤讀。

阿克巴在面臨諸多分裂勢力的時候,採取的手段是拉攏、聯絡,所以他在政治上很開明。猶如現在的國大黨。

奧朗則布面臨諸多分裂勢力的時候,採取的手段是分化、打壓,所以他在政治上很專至。猶如現在的印人黨。

政治上開明,你會取得地區勢力的人心,但也意味著國家的統一將會遲滯不前。

政治上專集,你雖然會推動國家的統一,但也意味著地區實力對中央離心離德。

這是個兩難問題。無論印度採取何種道路,都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強勢的領導人。猶如當年的莫臥兒帝國那樣,一旦他的領導人不再強勢,印度的政治就會回歸常態——

印度政治乃至歷史的常態是什麼?四分五裂。

編輯:哈士奇

相關焦點

  • 一切的偶然,都是會成為,宿命中的必然
    沈從文說:「一切的偶然都是宿命中的必然」。並非只他是第一位這樣說的名士,卻只聽他這樣說時,言辭鑿鑿,似假還真。誰要去做這樣一個勇敢的人,誰就是一個革命家,誰就是偶然中宿命的那一種必然。王爾德的這一句:「一切的聖人都有不可描述的過去,所有的罪人都有潔白無瑕的未來」,想來應該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句話了吧!誰的成功都不是輕輕易易和隨隨便便,誰的失敗都不是毫無原由與隨意天譴。所以當一切只要可能,還是要用力爭取,可能是頭破血流的跌跌撞撞,可能是嚴詞拒絕的正義凜然。但只曾經走過,來日就可方長。
  • 宿命點—必然遭遇的命運(三)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宿命點落在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都有什麼宿命發生~    天秤座的你提倡合作精神和公平的方式去幫助自己及他人共同進步。面對複雜的迫害導致的內部分歧你會變得冷靜。會藉以創造內部平衡及避免沒理由的社會要求而與他人平等和睦的相處。期待著培養一種公正和妥協的藝術。
  • 印度蘋果工廠被砸:偶然中的必然
    打砸,偶然中的必然被砸的緯創蘋果工廠,被指「工資一降再降」,這就不得不提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在疫情中,需求萎縮、產能不足,全球製造業的日子都不好過。作為工業風向標的國際油價,在4月下旬甚至創下負值的新低。
  • 土地的處境和宿命
    而這,也只是人的幻想,人必然早已遺忘或者在沒有語言的時代,這種不可語「存在」的存在狀態如何可能,但以此為一種信念,而非確定的知識,我們便得以繼續詩意的幻想和思索,因為必然有一個思之前的狀態(它並非是終極的因,而是思本身的邏輯必然,我們如何在思之中而不思考我們為何而思這件事),人們將元素概括起來,它們或曰混沌,或曰虛空,或曰各種科學假說,或曰神與上帝。
  • 海賊王分析:四分五裂是神一樣的果實!
    路飛可以讓任何肌肉、內臟等實現橡膠效果,以此壓縮積蓄力量!那麼貝拉米!自然可以使體內體外!化成彈簧,同樣可以壓縮積蓄力量!……說了這麼多!舉了這些例子!我只想證明一件事!那就是巴基的——四分五裂——神一樣的強大能力!巴基的超人系惡魔果實——四分五裂。直至現在!巴基的四分五裂依然是表面的四分五裂!分裂後!無法離開以腳下為基點——方圓20000米!超過距離,會被強制性彈回去。已知手段:浮空!
  • 宿命
    所謂宿命就是指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註定了。不過,從我現在的三觀來說,被註定了的,永遠是過去,至於現在,未來,特別是未來還沒到來之前,就想讓我屈服,讓我相信的話,哪真不容易。雖然說隨著時間流逝,隨著自己到了未來那一刻時,也許說不定出現的結果,正是自己宿命中的一環呢!
  • 宿命論與人的自由作何選擇?讓命運與自我聯袂演出! | 思維課堂
    宿命論則認為,不管我們做什麼,都不能影響預定事件的發生。其實更準確地說,宿命論也相信有原因,只不過不是物理的自然的原因,而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因素。這些超自然的原因是無法用人的理性和因果規律加以解釋的,所以在宿命論看來,命運既是偶然無常的,又是必然註定的。對宿命論的反對主要基於兩個理由,一是經驗論證,二是邏輯論證。似乎缺乏對宿命論有利的經驗證據。
  • 這是一個相信宿命,打破宿命,又因宿命重逢的故事
    "宿命"是我在讀完全文後,腦海中浮現的兩個字,文章的最後恰恰出現了這兩個字,讓我感到了和作者的共鳴。"宿命"本義為既定的命運,我所理解的是由本義延伸的,我認為命運是無法由你選擇的,就像你無法決定生死,但它又可以被改變,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說:如果你盡全力做某件事,就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幫你。
  • 印度「打工人」暴怒,蘋果工廠被打砸燒,屬於偶然中的必然
    近日,總部設立在臺灣地區的緯創資通集團,在印度投資的一家蘋果手機代工廠遭到了工人的「打砸燒」,不少生產線被毀,而且其生產出來的蘋果手機也被拿走,當地印度媒體稱這是一場「工廠的災難」。據工廠內部的印度員工表示,工廠本承諾給工人的月薪2.1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864元),最後到工人手裡的只有500盧比(約合人民幣44元),工人們感到憤怒,因此發生了這件暴力抗議事件。外資企業在印度深陷困境緯創公司則認為,暴力抗議者不是工廠員工,而是印度的歹徒,這一切都歸咎於印度地區不太平的治安。
  • 被誤解是不是表達者的宿命
    但相對應的,這個世界就必然要求一切知識都被還原成完全相同且永遠相同的第一人稱經驗。換句說話,只有當我是你,你是我,所有人都是同一個人的時候,上述構想的世界才可以成立。但這樣的世界已經不存在獨立個體的概念,也因而不存在表達者的概念。如新世紀福音戰士EVA的結局一樣,若想徹底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和隔膜,只能大家都化成原始的生物湯。
  • 巴基的四分五裂果實碰上貝裡古德的豆豆果實會發生什麼?
    巴基是四分五裂果實的能力者,是超人系的惡魔果實,其能力很特殊,就是遇到危險可以自動的散開避開危險。巴基在頂上戰爭的時候表現非常突出,鷹眼甚至都對他無法造成傷害。這一點尾田也透露過,即使是鷹眼使用武裝色霸氣對巴基進行攻擊,依然是無法傷害巴基的,畢竟他的能力是天生克制劍客的,只要是劍客就無法用劍術傷害到巴基,這也是為什麼路飛用巴基抵擋鷹眼攻擊的原因。
  • 拆辯題|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嗎?
    (三)宿命:接下來我們說「宿命」,這個詞本身的意味並不難判斷,但是關鍵在我們怎麼去看。宿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不能避免,因此正方可能會說,誤解一定會出現,所以它是宿命;但是這一特徵的另一方面,就是說它「不能更改」,所以反方從某種程度上,只需要論證「誤解可以被消除」,那麼即使它會出現,倒也無妨。雙方都在選擇能夠減輕論證義務的定義。
  • 印度穆斯林來自伊拉克,被迫流浪印度,還沒站穩腳跟,就被印度教摧毀
    自從戒目帝國衰亡之後,印度北部就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這種情況從7世紀一直持續到了11世紀。印度各處無休止的相互爭戰,耗費掉了各個割據勢力的實力,而印度大地所蘊藏著的無數財富又時時吸引著外面世界虎視眈眈的目光。
  • 印度政客揚言「統一南亞次大陸」:巴基斯坦孟加拉應與印度合併
    就在這新仇未解舊恨未消之際,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內閣部長納瓦布·馬利克卻在11月22日語出驚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應該合併成一個國家。熟悉印度歷史的人都知道,除了歷史上本就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也確實本在同一治下:從1858年到1947年,這三國都以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名義接受大英帝國的統治。
  • 成語「四分五裂」是怎麼來的?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比如四分五裂,怎麼看都不像是個成語。所謂「更像成語」,至少是要出自正規史書的原文(大意),比如出自《史記》的「背水一戰」、出自《三國志》的「推心置腹」。實際上,看上去不像成語的「四分五裂」,出自《戰國策-魏策一》。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
  • 從宿命點看配偶,宿命點婚神相位
    倘若對星座知識沒有深入了解的話,對宿命點和婚神星可能不太了解,沒有關係,既然你看到了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就介紹一下宿命點看配偶,宿命點婚神相位的相關知識。宿命點(Vertex),是主垂圈與黃道在西方的交點,另外一個反宿命點(Anti-vertex)在黃道的東方與它對稱存在。宿命點最先由L.EdwardJohndro命名和研究,被認為與命中注定要遭遇的環境和人有關聯。 倘若要給本命盤上的宿命點下個定義的話。那麼我會引用這句詩:三生石上舊精魂。宿命點暗示了那些「命運安排的或者註定要遇見的人或者完善人格還需要的品質」。
  • 上世紀印度獨立後,野心有多膨脹?妄圖成立「大印度聯邦」構想
    除了俄羅斯之外,咱們這個鄰邦印度,對於領土也是極端渴求的,就在前兩天印度有個高官,參加一次會議的時候大放厥詞。他說我們旁邊這個孟加拉國也好,巴基斯坦也好,他們跟我們應當是一個國家,我們應當把他們都吸納進來,組建一個大印度聯邦。
  • 宿命通(1145)
    如果不懂因果輪迴,沒有得宿命通,最後的結果,終將會害人害己。宿命通是一個佛名詞,是梵文的意譯,大意指佛﹑菩薩﹑阿羅漢等大德,通過修持念咒禪定,所得到的某種神秘能力。文章中的第十六種利益,是宿智命通,就是宿命通,得到宿命通的人,能夠知道過去世的能力,這過去世,有指自己的,也包括他人的,宿命通全稱為宿住隨念智慧通,在楞嚴經中,說宿命通是佛門修行者所證的六種神通之一,這六種神通,分別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 歷史提問: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而印度則是大不同,其位於亞洲南部中央,陸地面積二百九十八萬平方公裡。其北部靠著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是興都庫什山,東北橫亙著阿薩姆山脈,東西分別連接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南部則瀕臨印度洋,北印度境內有恆河印度河形成的衝擊平原,南印度是德幹高原為主體的印度半島。可以說,印度就是一個由高山海洋「保護」起來,境內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平原與河谷盆地佔百分之四十三以上的富饒國家。
  • 業力是宿命還是非宿命?
    它是宿命論還是非宿命論?這個問題是以下討論的重點。 佛教出現以前,業因果和輪迴的觀念在印度就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婆羅門教義只是機械性地去闡釋業因果,認為只要如理如法進行吠陀祭禮,所許的願望早晚都會實現。而佛陀通過專注於自己的「作意」,也就是「意圖」或者「動機」,把這種儀軌轉化成了一種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