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Sketch
n:草圖、素描、梗概
v:概述、扼要的描述
「素描」本是外來語(從日本舶來中國,源自歐洲),英文單詞「Sketch"的動詞時態,意思很明確——抓住最要害的東西。這是素描的本意,可以不擇手段,只要精準地表達
黃楚晏 5歲
素描在中國,讓多少人一聽就頭疼的東西——無聊、枯燥——素描出問題了嗎?越來越認為是國內各類素描教授者的單調、偏狹和枯燥,妖魔化了燦爛的素描。看到過不少古今藝術家品類豐富、鮮活的素描,沒有一個雷同,無以言表的精彩——素描很健康。我不了解國外的孩子現在畫什麼樣的素描,哪位專家可以講講?
二年級以下的孩子適合畫素描嗎?這是常常被問起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像是在問嬰幼兒或者兒童適合穿鞋嗎?答案在你的心裡。素描很像是否坐車、船或者飛機出門一樣,行程的遠近和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我們選擇怎樣的交通工具。有誰會認為「孩子」不適合坐這些出行的交通工具?素描作為視覺表達的媒介或者工具,說到底就是線、形、色如何編排與組合的事情,又有誰會說,小孩子不適合用線、形、色去畫,表達她們/他們內心即時的興奮與不滿。素描也不過是這些視覺表達語言中的一個類型,就這個角度講,素描同交通工具的作用類同
素描,也如人體所需的各類飲食營養一般,尤其在人的嬰幼兒或少年時期,你會認為果、蔬、肉、乳……哪個不適合小孩子?你想方設法也要讓年幼的孩子多元的攝入營養,對吧?素描作為視覺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它沒有比誰更高貴、出眾,或者更難,與其他門類的視覺藝術平行而為。藝術作為人的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素描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尤其在人的童年時代,你說素描適不適合小孩子畫?今天,最應該先破除的是素描不適合小孩子畫,這種由來已久的謬論
2019年2月底 —— 7月初,童成美術四個多月的練習就是素描,與大家最覺無聊又生氣勃勃的素描面對面,了解它的精彩和自在
上圖——陝北大保當漢畫像石
下圖——1943年的中國,丁聰
左圖——杜尚自畫像(綜合材料)
右圖——May Gelline肖像/安迪沃霍爾
以鉛筆、炭筆等最簡單的工具為載體,從寫實效果為呈現目的的練習入手——畫自己眼睛所見的真實。在練習的過程中,特別給每一位學生強調:不是素描出了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身上。一、我們自身畫的太少、投入的太淺,還沒碰摸素描的邊就把他甩在了一邊;二、是中國的素描環境出了問題——大量印行的素描作品太糟糕,素描教授者(包括家長)的見解單調乏味,所以絕大多數孩子的眼睛從一開始就被搞得死氣沉沉,厭倦素描。也特別強調,畫素描不論是對著圖片摹寫,還是照著眼前的真實事物寫生:要從一開始就鍛鍊取捨的目光,你要畫什麼、放下什麼;絕不能眼睛看到什麼就畫什麼,這時所畫的是沒有任何思索地事物表象,絲毫沒有自己的觀察和發現,這樣畫素描就是死路一條 —— 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國內市面上充斥著從石膏幾何形體到人體這類的寫實素描:普遍被認為高水平的畫面,筆觸細緻、質地逼真、空間和形體結構效果明確。從小孩兒到成人,很少能有機會看到體裁多樣、手法多元、思路別開生面的素描,眼睛一開始就被染的沒有能力再去看「中國寫實素描」之外的素描作品,尤其是被種種名師和鋪天蓋地的素描出版物所汙染。教授素描的老師大多都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出來,眼光不會跳出這個單調的圈子,再用業已形成的單調方法給年少一代講習素描——停留在如何描摹出眼前的光影現象,真正需要的銳利、獨立和鮮活被完全擱置不顧,一個人的選擇都讓別人的認知替代了,不讓人產生反感和厭惡才是奇怪的事情
畫好素描需要,敏銳的觀察、辛勤的耕耘、清晰的思路和開闊的眼界
敏於觀察、目光遇見事物時的層層深入,顏色、光影、形狀、層次豐富的色調、質地、結構、姿態、前後交錯的空間、互相掩映的虛實,以及它在你眼前出現時划過心間的體驗。我們往往看到的只是顏色、光影和形狀,有時連形狀也看不到,這只能說是看了,根本沒有看到,當然畫不出有意思的東西。在我們的意識裡,或者認定的知識裡常常以為看到這些就是觀察,卻恰恰不是。觀察需要一層層看到心裡去,就像民間藝術裡的高手們說,「要看到雲勾勾裡去,才能真真兒的」。這個眼光需要下功夫煉,才會越發犀利。天才是有天眼的吧,仿佛他們什麼都能看見,直見性情,所以創造了常人所看不見的神採,如齊白石、顧愷之、梵谷、畢卡索、杜尚……五體投地
左圖——1880年代的照片
右圖——畢卡索
對著照片所畫康拉. 布莉卡肖像
勤於動手、手頭的控制力是要害,尤其對於輕柔、細緻、微妙變化的把握,富有魅力的層次要如此才能實現。在這個環節我們一再逼迫學生,手底下力度要輕、速度要慢、動作還要靈活自如,達到這個狀態只有一條路——直接、反覆的錘鍊。平時的常態是畫得快,這是慣性也是失控,放慢速度,手臂、手腕、手指的控制力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增益。課堂上出現的最普遍現象是,一畫手就抖(每個畫畫的人都經歷過這樣的窘困),反反覆覆、一遍又一遍針鋒相對的畫,手自然就穩了,此時要有一樣東西 —— 不厭其煩的耐心。這個過程非常鍛鍊和提升每個人的膽量與毅力。畫素描這樣,其他行當的事情也是這樣吧
清澈的思路、在畫素描時,最為真實的情形是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往往會情緒低落、甚至氣急敗壞。所以,在這時首要錘鍊的是心態,調整自己冷靜下來,因為 「情緒會讓人更盲目」 ,不解決任何問題。認真尋找問題的出處,其實這些問題沒有隱藏起來,就在構圖、造形、比例、線條的位置、深淺粗細等這些具體的點上。這個環節會非常有密度的鍛鍊一個人明察秋毫的能力,從整體到局部一絲也不放過。藝術地表達是需要精準的,差一點點都謬之千裡(與其他學科的實驗研究何其一致),所以不能眼裡揉沙。當自己能找到癥結所在時,問題可迎刃而解,會越畫越有勁、越畫越有快感,你會不由自主地喜愛素描。我認為「這是自覺」
左圖——公孫大娘舞劍圖/ 任伯年
右圖——神曲 / 剪紙大師王蘭畔
開闊的眼界、有單色素描,或者狹義的素描,就有「廣義的素描」——運用色彩、豐富的材料所做有意思地藝術表達。素描最終是使一個人清晰、敏銳,並未富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從這個層面講,素描無所不在,是包羅萬象的。這個環節更多的是給學生看到世界範圍內,古今藝術匠師們的傑出素描
石頭——李鋼 / 透明膠帶、亞克力板/2011
「 素描訓練不是讓你學會把一個東西畫的很像,而是通過這種訓練,讓你從一個粗糙的人變為一個精緻的人,一個訓練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中明察秋毫的人。素描 ,一支鉛筆、一張紙,只是一種便捷的方式,而絕不是獲得上述能力的唯一手段。齊白石可以把一顆白菜、兩隻辣椒畫得那麼有意思,這和他幾十年的木工活兒是分不開的,這是他的素描訓練。」 —— 徐冰
這是迄今看到最透徹的素描解讀
畫素描還要有一種魄力 —— 無中生有。在每個人的這張素描裡,特別引導他們畫出壺身等具體造形上的線,這是圖片中本沒有的元素,但對於學生眼前的畫不可或缺,有了這些或深或淺的線才有了生氣
童成美術的素描課堂,也無外乎臨摹、寫生和自由發揮的方式,關鍵在如何去做——中外藝術史上的能工巧匠、天才大師們似乎都有類似的狀態,不論臨摹、寫生還是創作,都是他們鮮活的自己,無一例外。因為這些人觀察到了直入內心的秘密
童成美術的學生素描作品
「圖片寫生」
選擇了美國設計師薩珀的一把很出名的不鏽鋼水壺圖片,他的設計用料講究、造型簡潔、質感光亮。對著圖片也能畫出有意思的素描來——形完成後,從淺灰色調入手,層層遞重的繪製出這把不鏽鋼壺(歐美上流階層曾經趨之若鶩的家庭用品)。你也能看到每個人顯而易見的程度差異,這是年齡以及投入的時間決定的。不知這樣的素描裡你是否看到了每個不一樣的少年、兒童還有成人的身影
有銅哨的壺
理察 · 薩珀 / 設計 1983
劉蔣端木
景仲斌
錢弘毅
朱美凝
連想
韓踐
陳奕晴
陳奕陶
崔佑琳
時習之
趙濯依
張軒瑜
唐小棠
李國瀚
叢家樹
常子和
崔雨諾
睢知遠
孫凌美
黃楚涵
馬天城
邱子齊
邱子介
孫寧禹
張右一
錢蕙文
畢美龍
王雨安
郭致遠
王子豪
畢達龍
李經唯
焦鏡霏
陳威澔
桂今陽
陸寬
劉安琦
王佳漪
周楚涵
廉智貽
鄒沛然
畢愛龍
姚若谷
柳依寧
王敘雅
郗子翀
吳思彤
許楷迪
孟渤嚴
黃楚晏
王錦萱
程仕軒
以下五組素描,其中三位不到5歲的小朋友讓她們/他們分別做了創作和臨摹,兩位大哥哥這學期來的較晚,也分別作了其他類型的素描練習
李瀟(12歲)
左圖——臨摹古非洲陶塑
右圖——寫生藝術家Oka的木雕作品
白筠溪(5歲)
左圖——綿羊、右圖——臨摹呂勝中黑馬
陳沫伊(5歲)
左圖——貓咪、右圖——臨摹呂勝中黑馬
王逸白(5歲)
左圖——陀螺老虎、右圖——大老虎
杜博文(10歲)
左圖——自畫像、右圖——無題(2019)
王志興素描
左圖—— 一支鉛筆/2009
右圖—— 小河墓地乾屍(20cm)/2004
左圖—— 幼兒寫生 2005
右圖—— 人物寫生 2016
畫室地址
海澱區成府路文津國際公寓1515
諮詢電話
常瑞老師
1769484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