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每年夏季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高考滿分作文,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談資。有的立意新穎、文採飛揚,讓人讀起來賞心悅目,當然也有的因為孤傲高深、晦澀難懂,引發一些爭議。

2020年高考,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文中用到「嚆矢、濫觴、祓魅、婞直、振翮」被批評為故意「炫技」,更有網友挖出「高考語文作文閱卷組長」出版高考寫作輔導書籍,有違高考閱卷保密性的原則。目前,考生所在地考試院已聲明介入調查,至於後續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赤兔之死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19年前的一篇文言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2001年由南京考生蔣昕捷所作,原文如下:

此文被稱為高考「第一神文」,而當年人們對它的評價幾乎都是褒獎,並沒有任何爭議。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緊扣「誠信」主題,用詞精準凝練,至今讀起來,仍是讓人眼前一亮,不禁拍案稱奇。

更重要的是,這篇作文開了文言文高考作文的先河(後來出現了若干高考滿分文言文作文),作者為何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滿分的「秘訣」
文章引起轟動,人們最關心的自然是有什麼寫作「秘訣」。在記者的採訪中,作者透露了他的秘訣——積累,文中最後點睛之筆「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就是作者考前在電視上看到,並「積累」下來的詞句。之所以敢於用文言文作文,源於他的自信,既是對自己寫作水平的自信,更是對自身積累知識的自信。

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論據成文,都要靠不斷積累的,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詞彙量,提高寫作能力。
在「新課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也提及了語言積累的要求,強調通過閱讀進行積累,通過生活進行積累,通過運用進行積累。
如今,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接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文化薰陶,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多積累知識,靜待「厚積薄發」之時吧。
作者後來怎樣了?
根據百度百科顯示:作者蔣昕捷,當年高考後,因出色的文學素養,被破格錄取到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青年報工作,因《圍剿地溝油》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當年的青澀少年,而今也到了結婚生子的年紀,雖然沒有他最近的消息,但我們堅信積澱了豐富底蘊的人生,一定會再次「精彩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