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2020-12-16 骨朵網絡影視

文丨聆雨子

編輯丨穀雨

從提前點映到正式公映,這一周的院線,因為《八佰》,收穫到久違的票房和熱議。

大眾能為《八佰》找出諸多裡程碑式的興奮點: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第六代導演第一次嘗試大場面戰爭題材。

但對整個電影產業而言,《八佰》其實是一枚押在賭桌上就不能輸的籌碼、一劑在長期垂死掙扎後必須迅速顯效的強心藥。

疫情以來長期不能開工的休眠、多少影院關停的負面消息、虧損、失業、零收入……經歷這一系列風雨飄搖,在緩慢的復甦期裡,那些試水的重映片和小成本製作固然也有投石問路的價值,但《八佰》,才是第一次讓電影回到公眾話題中心的機會。

那麼《八佰》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它的新意和藝術性,又體現在哪裡呢?

「廢柴聯盟」模式:

不預設動機,只尋找意義

所謂「師出有名」,戰爭題材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為戰爭定性,通過為戰爭定性,來為人物建立行為動機。

說白了,角色投入戰爭之前,總該讓他們、也讓觀眾知道,到底為什麼要去作戰。這個「為什麼」可以很崇高:保家衛國、維護和平、人類的共同命運。這個「為什麼」也可以很具體很細微:《拯救大兵瑞恩》只是要帶回一個人,《1917》只是要送達一個口信,《敦克爾刻》只是要活著撤退。但這個「為什麼」,必須要有。

可《八佰》不一樣:從第一場戲開始,它的重心,就聚焦在一群「不知道為什麼」的、「從沒想過為什麼的」、無所適從的、渾渾噩噩的人身上。

盤點既往國產戰爭片的人物譜,或是「指點江山「模式——聚焦於偉人;或是「浩氣長存」模式——聚焦於烈士;或是「超級英雄」模式(也就是《戰狼》模式)——聚焦於一個戰無不勝的主角;或是「無敵小分隊模式」(也就是《湄公河行動》模式)——聚焦於一群戰無不勝的主角。

《八佰》是什麼模式?《八佰》是「廢柴聯盟」模式。

南腔北調的雜牌軍、散兵遊勇的烏合之眾、莫名其妙來到上海、莫名其妙上了前線,等第一次明白過來時,命運已經只剩下捨生忘死這一種可能。

看起來一點都不英勇,這是一群倒黴蛋。

「我叔,我,我弟弟,我們就是種地的」。那我為啥要打這樣一場幾乎沒有勝利可能、也幾乎沒有生還可能的仗?

此問題看起來天然無解,這使它無法成為這部戰爭片的前提、無法在一開頭就主導整部電影的觀念高度。但問題被提出之後,所有對它的解答嘗試,卻可能支撐起整部電影的內容飽滿度、情感代入度和人性深刻度。找到「為啥」的過程,就是找到行為動機的過程、建立意義的過程。

直接丟給觀眾的意義,可能是教科書式的、高考歷史答題卷般的意義,但帶著觀眾一起、跟片中人一起、花時間去建立起來的意義,才是真意義。讓那些看起來和戰爭最沒關係的人去明白自己可以在戰爭中做什麼,讓散兵遊勇去躋身八百壯士的一部分,讓廢柴聯盟去成為超級英雄,這才是最動人的意義建立。

也許廢柴聯盟成為超級英雄的方式很陰差陽錯:被槍指著腦袋去學習處死俘虜,於是強行戰勝了恐懼;明明當了逃兵卻被不明真相的群眾視為英雄接受歡呼,於是強行植入了英雄的概念與伏筆。也許廢柴聯盟直到成為超級英雄之後還會顯得很廢柴聯盟:慷慨赴死之前,還在糾結「摸女人胸是什麼滋味」。

但沒有關係,沒有人否認他們已經成了英雄,大家感動的、欣賞的、沉醉的、受到鼓舞和激勵的,就是這場「最不英雄的人都成為了英雄」的奇蹟。

這就是為什麼在作為敢死隊縱身一躍、同歸於盡之時,每個人才會字正腔圓地喊出自己的全名——那是你贏回自我認同感、贏回自己的身份與存在理由的一刻。

名字成了一種意義的指代。

從神性到感性,從宏觀到微觀

《八佰》是一個由普通人組成的中景群戲,幾十個有辨識度的角色,軍人、平民、記者、逃兵、社會名流。幾十個普通人帶著各自的一生,存在於屬於他的幾分鐘和幾個畫面裡。透過這一閃而過的歷史餘音,看到這幾十個人各自的前文本,這幾十個,就彙編為社會與時代的全貌。

從宏觀敘事走向微觀敘事,在微觀敘事裡反映宏觀敘事,這構成了全世界戰爭電影的一個共有趨勢。宏觀是場面的還原。微觀是人心的還原。

戰爭太大、也太遙遠,好像天然就是宏觀的,我們也確實以宏觀的方式拍了很多年戰爭,而且拍得不可謂不成功:

上世紀90年代的《大決戰》三部曲,全景實拍、全軍參演,總計從五大軍區調動330餘萬人,故宮、總統府、甚至中南海都拿出來當拍攝地。這是場面還原的極致。前幾年的《紅海行動》,使用五十多種真實槍械和三萬多發子彈,三款海軍主戰艦艇、兩款陸軍主戰坦克在片中亮相,軍迷們直接拿著它來分析中國裝備的發展現狀。這也是場面還原的極致。

所以接下來,微觀才是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著力點下沉,把戰爭落在普通人的身上,燭照戰爭中普通人的遭遇和感受。偉人能看清歷史的理性,英雄能體現史詩般的神性,而普通人,具備可理解的感性。有了感性,就有了銀幕內外的共情。

國產戰爭片發展史,不缺理性,不缺神性,所以,是感性登場的時候了。

因為是普通人,所以沒太多宏大的出發點,誰都會惦記著家鄉的媳婦兒和稻子,有人選擇加入這場戰鬥只是為了親眼見一見傳說中的大上海,有人則是年輕氣盛的學生娃子、以為戰爭會很燃很好玩。這都是感性的共情。因為是普通人,所以決戰前最後一夜的主題,也不過是一封家書、一段皮影戲、一個熱水澡。這也是感性的共情。

有了這一系列感性的共情做鋪墊,當「面對著升起的旗幟淚流滿面、振臂高呼中華不會亡」這樣神性的共情出場時,才不會突兀、不會刻意、不會煽得過度。正因為觀眾陪著他們一起怯懦過、動搖過、恐懼過,觀眾才有理由陪著他們一起勇敢無畏、一起熱血沸騰。不避諱「怕死」的常態,才能接下「忘死」的常態。最終,微觀再次組成了宏觀,感性再次回到了神性。

觀看的套層結構

影片中的地理環境布局非常特殊,巷戰、塔防,本來就是大眾不熟悉的視覺體驗,更何況,這一次,它們的背後,還立著一整片燈紅酒綠的霓虹市井。租界和戰區之間,蘇州河提供了一種現成的視角切割,導演在影像語言上、在燈光布景乃至在配樂上一路強化這種切割,把「這邊天堂那邊地獄」的反差感推到無以復加。

於是,這兩岸的彼此觀看,就顯得更有理由,也更有儀式感。

小生意人、麻將桌邊的中產階級太太、歌女與戲班、孩子,一開始,戰爭近在遲尺,但戰爭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因為近在咫尺和切膚之痛間,還隔著一道天塹。

記者們的存在更是把這種觀看落入取景框和黑白影像中,成了對電影本身的戲仿:親歷戰爭是職業生涯的榮耀,但這並不妨礙中立主義的冷漠,不妨礙在「沒啥可拍」的時候,喝酒吹牛賭博、外加靠販賣情報賺點外快。

但河水阻擋得住一切鐵蹄卻阻擋不住毒氣、流彈,更阻擋不住目睹無差別殺戮後的義憤,目睹捨生忘死時的激動,目睹國旗一次次被擊倒、又一次次被豎起時的振奮。

原來沒有人可以在歷史面前置身事外。

然後就是捐款捐物、前赴後繼地接電話線、隔河相望的敬禮抱拳、張教授開始舉槍射擊、方記者開始親臨一線、藝人們開始以鼓點助威。

然後就是無數伸出去的手的特寫。

這是一場從隔岸觀火到設身處地的變遷,它同樣屬於前文所說的,意義的尋找和建立過程,也同樣屬於前文所說的,普通人的感性逐漸升華成神性的過程。這個過程原來不止發生於此岸,還發生於對岸。

其實,它還發生於銀幕之外。

「從觀望者到親歷者」的心理體驗,其實無限接近影院裡每一個觀看電影的人。開場時尋找座位、看手機、聊閒天、嘈雜混亂,時不時被老算盤和瓜慫的喜感逗得全場鬨笑,逐漸沉入劇情開始屏息凝神鴉雀無聲,後半程影廳內啜泣聲四起,結束後久久不願離去。

觀眾們在整個放映過程中的表現,和河對岸的民眾的表現,形成了神同步的共振。於是,觀看就被疊加了,就成了一種套層結構:觀眾在銀幕外看蘇州河兩岸的人,蘇州河此岸的人在銀幕內看蘇州河彼岸的人,在這個套層結構裡,在經歷內心轉變、建立意義、從感性裡讀取神性裡,大家是同頻的。

當然,《八佰》也有許多自己的問題:表達欲過盛和篇幅本身的限制,造成若干組人物之間的串聯度缺失,角色更多以散點分布、而非以網狀共存;河兩岸的對比有餘而纏繞不足,過於依賴特效布景的表面反差;後半段節奏有點崩,結尾的情緒漫溢也比較MV化。

至於圍繞歷史本身的評價和討論,那就是另一個維度的話題了。

值得回味的是,《八佰》的第一個鏡頭是一隻露了露腦袋就縮回的土撥鼠,《八佰》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匹硝煙和廢墟中始終飛奔不倒的、奇蹟般的白馬。

相關焦點

  • 觀看八佰的說說 關於看完電影八佰的感受
    觀看八佰的說說電影《八佰》上映後很多人都說不好看,理由千千萬,但這部電影的確有它獨特之處,它沒有很多激烈的交戰場面也沒有太多的的血腥場面,而且大部分戲份都著重的放到那幾個逃兵身上,集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的確有一種代入感。
  • 電影《八佰》到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意義?
    很早就看了八佰的簡介和預告片,這種電影本不打算去看,因為淚點實在太低,看完怕心裡難受,但還是鼓起勇氣去看了八佰,看完之後,心裡真的久久不能平靜。八佰影片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故事。
  • 開封技師學院組織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八佰》
    中新開封網9月12日訊(付海濤 於七一)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全院教職工愛國主義情懷,增強黨員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9月9日晚,開封技師學院組織全體教職工觀看以真實事件為背景改編的愛國教育題材電影《八佰》。
  • 戲內戲外,《八佰》皆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戰役!
    經歷了463天的等待,《八佰》終於在電影院上映了。從影片一立項起,爭議就伴隨左右。「力捧國民黨"、"洗白飛將軍"、"歷史虛無主義"絕大多數的批評者,連正片都沒看過。純粹是基於網絡流傳的隻言片語進行各種揣測,從而引發各種口水戰。口袋君實在是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首先,《八佰》是一部電影。
  • 銘記歷史、牢記使命|鄂溫克中學開展觀看影片《八佰》活動
    為了弘揚抗戰精神,激發愛國情懷,從9月9日開始,鄂溫克中學黨支部、工會組織教師利用下班時間分批次觀看紅色電影《八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同時也使廣大教師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教師節。
  • 投稿|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英雄豪傑都是凡人變的這是我再看《八佰》的感覺這是一場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大型真人秀。我在看《八佰》全過程中,從窒息、壓抑到最後熱淚盈眶,恍惚間我也成了這場慘烈的真人秀中看客的一員,看得熱血沸騰卻也幫不上忙。
  • 《八佰》觀後感:國產戰爭片強力之作
    觀看了期待巳久的電影 《八 佰》,這是中國新生代導演,極具思考力的管虎的作品,也是國產電影首次用全套IMAX系統拍攝的戰爭大片。 IMAX是世界上目前技術比較成熟的高精密度電影系統裡最先進的。投射在巨型銀幕上的令人驚嘆的、冰晶般清晰的圖像,配以最先進音響系統帶來的震撼聲,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電影觀賞體驗。IMAX的量身定製版本,有著比普通銀幕多達26%的畫面內容,所以觀影效果更為震撼。
  • 影向標|《八佰》:並不完美,但難能可貴
    可事實上,影片並沒有為主人公提供任何人生中的險情,這場探險之旅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八佰》得分6.8分《八佰》之於中國電影類型片工業水準來說意義相對比各種圍繞意識形態的爭議要來得重要,影片裡有一種洶湧的氣象。尤其在將觀眾的視點退到南岸群像的時候,在一場面子遊戲裡,由無意識闖入者到家國捍衛軍及至最後成為個體人格尊嚴的保衛士,甚至超越了「同仇敵愾」的敘事線性邏輯,更不避諱表現始終懦弱的普通人。
  • 【主題黨日】嫩江市人民法院組織集中觀看《八佰》
    為深入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9月27日晚,嫩江市人民法院組織全院幹警觀看以真實事件為背 景改編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八佰》。「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鬥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此次觀影活動讓全體幹警接受了愛國主義的洗禮,大家紛紛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和平年代,我們更要牢記歷史,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立足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合肥市第八人民醫院行政黨支部組織觀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八佰》
    合肥市第八人民醫院行政黨支部組織觀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八佰》為進一步加強黨員幹部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9月1日晚,市第八人民醫院行政黨支部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支部30餘名黨員、積極分子觀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八佰》。
  • 看到《八佰》票房破10億,我心情複雜地寫下了這篇文章
    《八佰》你看了嗎?在影院停擺100多天,讓重映影片熱場子之後,真正意義上的救市之作終於到來。《八佰》自8月14日點映票房破5千萬之後,在8月21日正式公映後,花了3天15時票房就破了10億!對於《八佰》,一個顯然的事實是,即使是在限坐的情況下,大家對它依舊保持了超高的觀影熱情。《八佰》到底憑什麼這麼火?四個字——好看、好哭。
  • 醉漢觀看電影《八佰》時砸熒幕、吐口水還打傷觀眾被批捕
    日前,電影《八佰》熱映,收穫了不俗的票房成績。一名男子與同事聚餐喝酒後,前往電影院觀看電影《八佰》,酒勁上頭後,不僅多次將手中的背包砸向熒幕,向熒幕上吐口水,還打傷了前來勸阻的觀眾。最終,王某因任意損毀公私財物、隨意毆打他人被松江區檢察院批准逮捕。
  • 上街區金苑社區組織黨員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八佰》
    河南經濟報 記者 許金瑞 通訊員 楊露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不斷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創新黨課形式,拓展黨員學習教育的內容和載體,10月15日,上街區中心路街道金苑社區黨支部組織轄區43名黨員群眾在中鋁奧斯卡影院集體觀看了紅色影片《八佰》。
  • 《八佰》電影好看嗎 《八佰》演員表與劇情講什麼
    《八佰》電影好看嗎 《八佰》演員表與劇情講什麼  近段時間以來,電影《八佰》可謂是炒的特別的熱,很多人都表示十分的期待。就在昨日,電影《八佰》終於和大家見面了,電影《八佰》好看嗎?電影八佰演員表及劇情介紹,一起來看一下具體的內容。
  • 管虎執導戰爭電影《八佰》殺青 歷時八個月 全程用數字IMAX攝影機...
    時光網訊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今日正式殺青,電影於去年9月9日在蘇州開機,此次管虎十年磨一劍,將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堪稱奇觀的歷史搬上大銀幕。值得一提的是,《八佰》是華語首部全篇採用數字IMAX攝影機拍攝的作品。
  • 中華民族需要《奪冠》《八佰》的「精氣神」!
    最近,連續看了2遍兩部電影:《奪冠》、《八佰》。可以說,截至目前,這是「後疫情時代」最好、最感人的兩部電影。有人說,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煩惱想不開,去一下「三座大山」就能想開了:井岡山、普陀山、北京八寶山。
  • 《八佰》:最動人的力量是真實
    很少見到在沒有主創現身的放映場次,觀眾會為一部影片主動鼓掌,顯然《八佰》做到了。等待字幕全部放完,影廳的燈亮起,觀眾才起身,這就是看電影的儀式感,也是這麼長時間來大家如此期盼進入影院的緣由所在——因為光影的感染力,也因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
  • 提高北京電影院上座率上限,《八佰》、《小婦人》等影片被備案
    《星際穿越》發布時間: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由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科幻經典電影,是一部重新出現在大銀幕上的經典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探險隊的故事,他們利用他們對蟲洞的發現,開始了他們在浩瀚宇宙中的星際航行
  • 以光影謝師恩丨海馬公館邀請畢業班任課教師一同觀看《八佰》
    丨示意圖飲水思源,師恩難忘,海馬公館溫情觀影季盛大啟動,邀請畢業班任課老師觀看歷史上的「無名英雄」丨示意圖家國情懷,國人渴望,民族責任和使命感,《八佰》在首次發布的電影預告片中,影院復工後,作為最值得觀看的電影之一,海馬公館邀請畢業班任課教師一同觀看《八佰》!畢業班(初三、高三)教師,轉發此連結至朋友圈,憑教師資格證及相關憑證(畢業照或畢業班微信群),即可領取觀影套餐(影票+爆米花+飲品)2份,僅限40個名額,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 三門峽市第二中學:組織教師觀影《八佰》慶祝第36個教師節
    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為了讓揮灑汗水、辛勤耕耘的老師,度過自己有意義的節日,9月9日夜晚,三門峽市第二中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工觀看電影《八佰》。熱愛歷史、熱衷鑽研歷史的管虎導演,帶領他的團隊精心準備十年,打造了抗日戰爭題材的愛國主題電影《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