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現了咽痛、高燒和劇烈咳嗽等症狀後,在倫敦讀書的小瀾(化名)按英國政府的規定在宿舍進行自我隔離,然而4天後,小瀾開始感到呼吸困難。
在舍友的幫助下,她撥通了倫敦的急救電話999。
當地時間15日晚,在撥通急救電話1小時後,救護車抵達住處,隨後她被送往距離住處不遠的皇家自由醫院。這裡是全英指定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之一。
抵達醫院後,她先被送進診療室進行檢查、輸液和採血,緊接著有護士為她採集咽拭子標本,以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
小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護士小姐姐拿著四根棉籤來給我做核酸檢測,她把棉籤依次插進了我的左鼻孔、右鼻孔,另兩根伸進了喉嚨。」
她還記得,在被推進病房的過程中,通過了很多扇門,最後進入的區域門上貼著一張紙,大意是「新冠病毒(COVID-19)隔離區」。
醫囑:六小時一次撲熱息痛
15日晚,在胸透室做完胸透後,小瀾被推回診療室繼續輸液及觀察。
到了16日,小瀾見到了穿著便服、繫著塑料手術圍裙的醫生。小瀾回想,這也是她在近兩天的住院經歷中,與醫生僅有的兩次見面中的第一次。
在醫生走後,護士又給小瀾做了一次採血,並告訴她雖然目前指標較為正常,但仍需住院觀察至少一天。
小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並沒有現成的床位,等了好久才給我換到住院的病房,因為沒有空的,要現收拾出來才有。」
隨後,小瀾被送進一間單人病房,在出院前她在這裡住了將近24小時。
據她回憶,在此期間,每隔半小時會有護士來量體溫測血壓,但並未進行其他手段的治療。
「如果有不舒服可以跟護士說。」小瀾說,「雖然護士也是等很久才來,但這個階段是每人配有專門的護士,她會在交班時跟下一位護士說明你的情況。」
17日下午,小瀾又一次見到了醫生。這一次,醫生拿著聽診器走到她身邊,幫她聽了聽心肺,看了看咽喉,詢問她是否有嘔吐的症狀。 隨後,小瀾被告知,她各項指標正常,可以出院,檢測結果會第二天電話通知。
第一財經記者聽到了這份長達三分多鐘的醫囑錄音。在其中,醫生說道:「你的血壓正常……觀察結果正常,每六小時吃一次撲熱息痛,我們今天會讓你回家,如果你的檢測結果為陽性,我們會給你打電話。當你回家後,你必須進行自我隔離。」
當小瀾告訴醫生她住在學生宿舍,與其他人共用客廳和廚房時,醫生說:「不要去客廳,待在你的臥室就好。希望檢測結果明天能出來,但你必須自我隔離好,戴好口罩回家,避免與人群接觸。如果你的咽拭子是陰性,那你就可以出來了,但大多數時間你必須自己待著。」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英國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網站上的新冠肺炎相關治療意見,同這位醫生所給出的建議基本一致。NHS在網站上寫了四條:其一,目前尚無針對新冠肺炎的特定治療方法;第二,抗生素無濟於事,因為它們不能抵抗病毒;第三,治療旨在緩解症狀,您的身體抵抗疾病;第四,在恢復之前,您需要與他人隔離開來。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INSEAD)副教授亞達夫(Prashant Yadav)專門從事醫保供應鏈方面的研究。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解釋道,希望這些有助於降低感染曲線的措施將逐漸把對ICU床位的需求分散在較長的時間段內,而不是像義大利那樣,病人在2~3周內全部湧入ICU病房。亞達夫說,比如在運營管理中,我們使用「需求調節」來達到可用的供應。
出院時還在發燒咳嗽
在被救護車拉進醫院一天半後,小瀾戴好口罩,踏著入院時的那雙拖鞋,穿過倫敦的大街,一個人走回宿舍。而出院的時候,小瀾還是在發燒咳嗽。
「包括現在也是氣短,說話說不了太長,如果站起來就會頭暈缺氧,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讓我出院了。」小瀾說,能理解這樣的安排。
「病房全是滿的,他們給了我退燒藥,按理說我覺得我的病應該還需要住院的,但是因為病人實在太多了,基本上都是動不了的老人。」她說。
截至第一財經記者19日發稿時,小瀾仍在靜待檢測結果。
由於在開學初就註冊了社區的GP診所,因此小瀾本次住院和檢測是免費的。
目前NHS為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的患者給出了具體建議,簡而言之就是在家呆著。NHS給出的疑似症狀描述包括:第一,發高燒,胸部或背部感覺很熱(無需測量溫度);第二,新發的連續咳嗽,具體指連續一個多小時的咳嗽,或24小時內出現3次或更多的咳嗽發作,如果平時就咳嗽,症狀可能比平時更糟。
如出現了上述情況,NHS建議,在家呆7天,而如果同出現症狀的人一起居住,則從該人出現症狀的第一天開始計算,需在家隔離14天;如同70歲以上,且有身體狀況、懷孕或免疫系統弱的人同住,則需要給這些人另找住處並在該處隔離14天;而如果不得不都在家呆在一起,請儘量遠離彼此。
NHS還稱,如出現症狀,不要去GP診所,藥店或醫院,通過在線111新冠病毒服務來指導具體要做什麼。
同時,如果處於高風險,即「極有可能因新冠病毒病情嚴重,那麼NHS將從2020年3月23日星期一開始與您聯繫。」NHS在網站上指明,「屆時會有人為您提供具體建議。在此階段,請勿聯繫您的GP或醫療團隊。請等待被聯繫。」
英國政府在3月16日發布了針對居民社交疏離和保護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的指南。指南中列明了可能因為自身健康狀況而風險極高的人群,並安排NHS在指南發布的一周後與這類人群聯繫。
3月18日,世衛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博士也在例行發布會上再次呼籲,在可能的情況下,在醫療設施中隔離確診的輕症病例,由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為其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以防臨床惡化和出現繼發性傳播。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國家可以使用社區設施隔離和醫護輕症病例,並在必要時迅速將他們轉到專門醫療設施。
譚德塞指出,如果醫療設施面臨不堪重負的風險,可以在家照護輕症患者。「這並非理想狀況。」他表示,WHO在網站上提供了如何儘可能安全地提供家庭護理的建議。
為醫護人員擔憂
小瀾回憶,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護士告知她:「他們進來我就得把口罩戴上,出去了就可以摘了,但我那一晚上都沒摘口罩,因為我覺得護士們更危險,交叉感染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小瀾還發現,照顧她的護士的胳膊、眼睛和頭髮幾乎全部暴露在外面。「戴了口罩,穿了一個塑料膜做的圍裙,沒有防護服和護目鏡。」 小瀾說,「平時病房的門,幾乎也都是開著的。」
第一財經記者也從小瀾提供的視頻中看到,護士和醫生均穿著醫用圍裙,佩戴了手套,不過頭髮並未遮住,一位護士帶上了短手套,而穿著半袖護士服的胳膊則露在了外面。
確實,近來英國從控制階段開始,在醫療工作者的保護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變,並在不同階段推薦不同的個人防護裝備(PPE)和面罩與呼吸器組合,應用於不同的臨床場景和設置中,考慮到了感染狀況,以及接觸含有病毒的氣溶膠等風險。
具體而言分三類情況:第一,在應對符合新冠肺炎定義且有症狀的、未確診的住院患者上,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裝備從原先包括FFP3級別防護口罩的裝備,改為防噴濺外科口罩、手套、醫用圍裙和護目鏡(如果有噴濺入眼的危險)。
其次,在應對已確診病例方面,繼續使用全套個人防護裝備,包括FFP3防護口罩、護目鏡,最好有面罩、一次性長袖長袍和手套。
第三,在應對疑似或確診病例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遵循先前對確診病例的指導建議,穿戴全套個人防護裝備,包括:FFP3防護口罩,護目鏡,最好有面罩、一次性長袖長袍和手套。
不過,據英國媒體報導,目前醫護人員對這種在面對疑似人員時的PPE要求感到憂慮。
倫敦聖喬治醫院的麻醉顧問和重症監護專家尼克·弗萊徹(Nick Fletcher)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醫療急救人員的死亡率很高。 如果他們沒有保護措施套裝,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以確保醫療和護士的個人防護裝備成為絕對的優先事項。」他說。(實習記者李欣潔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