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2020-12-13 網易新聞

(原標題: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許洋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5月19日8時15分訊(重慶交通大學校園通訊員 趙志宇)雖然大三下學期的許洋,還沒過四級,仍在「奮戰」,但他從未放棄任何機會,通過不懈努力與大學期間的學術積累,推免至中國科學院,師從張景中院士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不斷完善自己」,許洋說這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大學四年的最佳寫照。

學生幹部——回首一望 都是情懷

大學期間,許洋曾擔任班長、信息團總支學生會副主席、校學生會雙福辦公室主任、校學生科協主席等學生團體主要幹部。可以說,學生幹部經歷是他大學生活裡很重要的一部分。

談到在大學裡面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為人處事,與人交流的能力。大學就像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裡,擔任學生幹部的經歷給了我許多鍛鍊的機會,使我更外向開朗。」許洋說到,「剛進大學競選班長的時候,需要上臺發言,我當時特別緊張和害羞,連頭都不敢抬,發言時全程沒有看臺下的同學,於是在投票環節,全班女生都投了反對。後來因為軍訓的時候在獲得了班上男生的支持,才成功競選上班長。」

這段經歷讓許洋印象特別深刻,他不想再次出現被全班女同學滅燈的情況,他想改變自己,於是不斷找機會去挑戰自己,給自己找平臺去鍛鍊,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在院學生會、校學生會、社團都幹過,就差沒在你們校社聯沒幹過了。

談及在學生幹部中最難忘的事情,許洋說到,一次活動的失敗讓他成長,那是大一末的時候,剛任學院學生會副主席,許洋負責舉辦學院表彰大會,本來應該是場簡單的活動,但現場卻亂得一塌糊塗,整場活動幾乎以失敗告終。這讓剛剛上任的他壓力很大,並意識到每一個事情都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簡單,在輔導員蔡志鵬老師的鼓勵下,許洋不斷吸取經驗,把每場活動都辦的有聲有色。

「最難忘的集體是科協,畢竟我是一個追求情懷的人。」說到社團,相比於學生會,許洋感受到的是家的感覺,社團就像是歡聚了五湖四海的大家庭一樣。

競賽之路——初探科研之光

許洋曾參與國家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1項、市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1項。曾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重慶市一等獎,重慶市大學生合泰杯單片機應用設計競賽「MCU最佳應用獎」,重慶高校聯盟電子製作大賽一等獎等諸多獎項。

「我參加的第一個比賽是在大一的時候,參加的是電子製作大賽。」許洋剛剛進大學,比賽內容主要是焊接電路板,將電路按照設計圖紙焊接成功並實現功能。

「當時我們小組焊接得很快,也很漂亮,但是測試了好多次,都沒法實現功能。於是我們又花了三個多小時,嘗試了幾十次,最後終於調試成功。當功能實現的時候,真的是十分激動,大家特別開心的大喊,當時都有種想要跳起來的衝動。」最終,許洋所在的團隊獲得了學校一等獎,那種興奮感現在說起,仍舊是激動慢慢。

「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是大二暑假時參加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這是我參加的第一個專業級學科競賽,也是第一個全國級比賽。在比賽過程中,我真正的將我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了實踐之中, 我還明確知道了自己專業學的東西有什麼用,應該怎樣用,也是從該比賽之後,我有了強烈的去讀研深造的欲望。」在比賽中,許洋還遇見了大學摯友,並一起打拼每一場比賽。

保研之路——一波三折

「大三下學期,我決定爭取保研名額,但是因為當時四級沒過,所以沒有機會參加高校舉辦的夏令營,這使我非常遺憾。」但是在許洋的努力之下,在大三暑假終於過了四級,再加上大三成績專業排名第一,拿到了珍貴的推免名額。

「當時我只認準一個學校,就是中科院計算所(北京),當時孤身一人去到首都,和一群來自國內頂級名校的學生競爭,結果失利被刷。」得知結果後,許洋還是比較失落,但通過這一次面試,也開闊了他的視野。

因為許洋只投了中科院,所以當被北京計算所刷掉後,可以選的學校數量驟減,許多學校已經招滿,於是許洋回到重慶,去重慶大學進行了面試。

重大面試通過了,但是只剩專業性碩士,已經沒有學術性碩士的名額。雖然面臨失學危險,但許洋決定再拼一把,於是投了中科院成都計算所,「這次目標很明確,就是奔著院士張景中導師去的。」最後,許洋如願以償,被成都計算所錄取,成為了張景中院士2017年在中科院招收的唯一學生。

保研乾貨分享——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保研路上,許洋說,至於乾貨,也只是在自己的經歷中總結而來的,首先,一定要早過四六級;其次,申請參加心儀高校夏令營,增加錄取機會。重要的是,一定要提前聯繫導師,對方學校在錄取過程中,最看重的是項目經歷、論文發表,所以可以在這些方面多加強自身實力。

「不要死讀書,社會需要的是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全面發展可以為自己的就業或升學增加籌碼。」許洋說,視野格局將不斷影響著我們的未來,要走出去,擴大自己的視野格局,對自己也是一種激勵。

「如果想去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那麼大三再準備已經來不及。一定要提早準備,至少大二開始就要對自己畢業後的生活有個規劃。」說到畢業規劃,許洋建議一定要提前準備,因為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原標題: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本文來源:華龍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許洋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5月19日8時15分訊(重慶交通大學校園通訊員 趙志宇)雖然大三下學期的許洋,還沒過四級,仍在「奮戰」,但他從未放棄任何機會,通過不懈努力與大學期間的學術積累在比賽過程中,我真正的將我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了實踐之中, 我還明確知道了自己專業學的東西有什麼用,應該怎樣用,也是從該比賽之後,我有了強烈的去讀研深造的欲望。」在比賽中,許洋還遇見了大學摯友,並一起打拼每一場比賽。
  • 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趙志宇:斬獲港中文Offer的跨界學長
    (原標題: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趙志宇:斬獲港中文Offer的跨界學長)
  • 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大學引領社會的創新
    張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共產黨第17屆、18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各項改革措施都圍繞著「創新」——不論是人事制度改革還是教育綜合改革,無一不是率先進行。因為,上海交大的發展目標就是成為創新型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是一位物理學家,對於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以及創新型大學的建設,有著深刻的認識。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1位科學家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 北京13位學霸:全部保研清華、中科院等名校,還來自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學院!
    謝菲——保研至重慶大學謝菲,中共黨員,本科就讀於車輛16-2班,工學院第34屆學生會副主席兼創新就業中心主任,車輛18-2班輔導員助理,車輛16-2班心理委員,連續三年獲得優秀學生二等獎學金以及三好學生等榮譽,現已保研至重慶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 安徽唯一一所院士當校長的省屬高校,並不是安徽大學
    說到安徽的高校,很多人第一想到的肯定是中科大,合工大這些全國重點大學。但實際上,這2所大學並不是安徽省屬高校。中科大隸屬於中科院,合工大則是教育部直屬高校。這所高校也是安徽省屬高校中,唯一一所院士當校長的大學。這就是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學。
  • 中科院院士張景中來重慶開講:數學學不好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研究一道題持續幾年幾十年是常事」……這一席話,出自中科院院士張景中的嘴裡,張院士昨日(16日)下午做客重慶南渝中學,就自己研究的教育數學等方面與初中生進行探討。神採奕奕、邏輯清晰、說起數學來滔滔不絕,而一身夾克加運動鞋的低調打扮,就猶如他的性子一樣:耐得住寂寞,為了一道題研究十多年、幾十年。
  • 國務院任命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任中科院副院長
    東方網2月28日消息:今天,國務院任免多名國家工作人員。其中,任命張杰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任命林忠欽為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同時,免去張杰的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職務。  此前,23日上海交通大學已舉行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在會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免決定:張杰院士因另有任用,不再擔任上海交大校長,由常務副校長林忠欽院士接任。
  • 蘭州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哪所大學實力更強
    蘭州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重慶交通大學,是三所交通類特色大學,實力都非常不錯,那麼究竟誰的實力更強,排名更高呢?下面用數據分析一下,結果一目了然。蘭州交通大學,始建於1958年,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武威市,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教學研究型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中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優秀: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這10名學子全部被保研到了中科院化學所!
    照片上的10名湘大學子是化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全部保研至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大四在讀的他們已經到北京開始新的學習生活榜樣的力量勢不可擋充滿掌聲的道路上也承載奮鬥的汗水與眼淚讓我們走近湘大化學保研團看看他們的經歷與經驗吧應用化學專業
  • 上海交通大學呂海濤課題組聯合中科院大學重慶醫院王槐志課題組...
    近日,愛思唯爾旗下著名藥理學雜誌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呂海濤團隊與中科院大學重慶醫院王槐志團隊合作研究成果「Metabolomics identified new biomarkers for the precis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associated
  • 專訪:香港城市大學呂堅院士
    呂堅,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講座教授、副校長(研究與科技)、周亦卿研究生院院長,Nano Materials Science主編。研究方向涉及先進結構與功能納米材料的製備和力學性能、機械系統仿真模擬設計。2018年獲得中國工程院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 150餘人保研清華、北大、中科院!這些"神仙學霸"全部扎堆北京這所高校!
    畢業是離別的時刻,更是另一段路途的開始,在畢業時面臨的諸多選擇中,保研無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選項之一。今年畢業季,北京科技大學2020屆本科生保研770人,保研比例超23%,位居全國高校前列。3.去往清華、北大、中科院人數最多的專業北京科技大學每個學院都有去清華和北大深造的學生,去中科院的均為理工科學院。
  • 四院士同榜:1930年交通大學獲獎學生的傳奇
    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電子協會會士(元老會員)。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為首批資深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熊大惠(1909-1970),南昌縣岡上鄉人,1930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鐵道管理專業。運輸管理學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運輸管理碩士。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鐵道學院、北京外貿學院教授。他也是熊光楷上將的父親。
  • 浙江大學瞄準數學,從中科院引進最年輕院士,目標直指北大復旦
    所,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以及C9成員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而浙大和南大等9所高校處於A-的第三檔,這顯然與浙大在總體排名不相符。 如何快速提升數學學科的實力,引進頂尖人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而本科階段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的孫斌勇院士,無疑是最佳人選。
  • 電機、土木、機械畢業合影:交通大學1938年的畢業生們
    郝復儉(後排左一)、黃緯祿(前排左一,中央大學,倫敦大學碩士,1991年中科院院士)、梁思禮(前排右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1993年中科院院士)、童志鵬(前排右三,194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中科院蔡昌年院士的弟弟,西安交大熱力渦輪機專業創始人蔡頤年的哥哥。4、姚承三,後轉入中央大學電機系,1940年畢業,中國礦業學院教授,創辦山東礦業學院,首任院長。5、曾承典,哈軍工、長沙工學院、國防科大教授。6、高昌瑞,太原熱電廠總工程師。
  • 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羅靜雯)1月5日,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揭牌。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會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空軍工程大學教授李應紅,並共同為工作站揭牌。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張衛紅,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廖文和,香港科技大學冠名講席教授、長江學者趙天壽等專家學者,副市長屈謙等參加會見及揭牌活動。唐良智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陳敏爾書記,對李應紅一行表示歡迎。
  • 「江蘇院士」樊春海:曾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獎,是江蘇籍最年輕院士
    最年輕的江蘇籍中科院院士樊春海,獲第十一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創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記錄。「能夠得英才而育之是師者最大的幸事」,這是李根喜教授在愛徒樊春海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時對他的由衷讚美,先後拜師於朱德煦、陳洪淵和李根喜等人的樊春海,2019年11月22日當選院士時只有45歲,也創下了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記錄,一時之間成為美談。事業始於興趣,興趣是他一生的老師。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昨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先後在日本、美國學習和工作,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9-23 09:50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