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素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95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當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被情緒左右而說出一些不適當的話。有時候的無心之言,卻會對孩子弱小的心靈刻下不可磨滅的一筆。有些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說對的話,則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改掉壞習慣和不良行為。因此,家長有些話要儘可能少說,而有些話我們可以多說。
一、這4句話少對孩子說
1、「你能不能不要這樣做...」
當媽媽帶著5歲的小龍坐公交車的時候,小龍動來動去,不時想離開座位甚至站在椅子上。媽媽從耐心引導到失去耐心,呵斥小龍乖乖坐好在位置上,「小龍,你能不能乖乖坐好,不要動來動去。」
當家長失去耐心的時候,往往是「義正言辭」地指責孩子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是孩子「無理取鬧」。事實上,小龍的行為正是符合了他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行為。5歲的孩子就是擁有活潑好動,對事物抱有好奇心,專注力短暫等等的特點。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完完全全按照家長的意志去生活,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2、「你好笨哦!」
當家長把不適當的幽默感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可能會適得其反。尤其是當孩子本身自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家長以「開玩笑」的口吻去評價孩子,可能會起反作用。
「小龍,你在畫什麼呀?亂七八糟的,哎,一看你就沒有畫畫的天分。」家長的一句戲言,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卻是一個炸彈。被貼上了「沒天分」和「亂七八糟」的標籤之後,不僅失去畫畫的興趣,還可能就此認定自己不擅長畫畫,審美能力差這樣的觀念。
3、「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橫向比較一向是家長最容易傷害孩子的方式之一。橫向比較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積極向上的作用,更可能會產生逆反或者逃避自卑的心理。如果想要孩子成長進步,應該是縱向比較,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4、「我早就告訴過你,你就是不聽!」
當孩子不聽家長的勸告而碰壁的時候,家長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就是這句話。「聽我的不就好了嗎?」「我早就警告過你不要...你就是不聽。」是的,勸告孩子是出於好意,不希望孩子受挫和失敗。但是我們不應該用這種嘲諷的語氣去表達。「如果...那麼你可能會...」換一種表達方式去釋放善意吧。
二、這4句話常對孩子說
1、「是...還是...你來決定吧」
當孩子面臨選擇的時候,不要代替他們去選擇,給孩子選擇權,就是尊重孩子的表現。橘子口味的冰淇淋和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問問孩子今天想要吃哪個口味。當你想要孩子配合你的時候,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是給予選擇。「小龍,你和小朋友在客廳玩得太大聲了,你想小聲一點在屋子裡玩,還是到其他地方玩呢?你來選擇吧。」當孩子並不遵守他所選擇的就可以讓他體驗後果。
2、「我喜歡你,但是我不喜歡你的行為。」
適當的約束並不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自由也不是無邊界的。愛孩子,但是也要約束和教導孩子的行為規範。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不是斥責,不是說教,而是讓孩子明白,媽媽不喜歡你這個行為,只要你改正過來,媽媽還是依舊很愛你。千萬不要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讓孩子害怕。
3、「做自己的事情,沒有什麼事情完全公平」
當孩子向你說「這不公平」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關注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世界上沒有事情能夠完全公平。當你羨慕別人能夠擁有漂亮的衣服,厲害的玩具時,你也可以擁有別人沒有的美好。關注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擁有的。
4、「這真的是你真實的想法嗎?」
當我們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很多包含負面情緒的話會衝口而出。「我討厭你!我不要和你玩了!」孩子的情緒控制不及大人,很多傷人的話其實並不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當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可以冷靜下來引導孩子擺脫這樣的念頭。「這真的是你真實的想法嗎?你可以告訴媽媽你心裡的想法嗎?」情緒只是當下,並不是永久的。
說正確的話,正確地說話,才能夠儘可能避開親子關係之間的坑,讓我們的家庭關係更加和諧。你覺得還有什麼話家長不能說的呢?可以和我們分享和討論。
我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如果您對「育兒知識」感興趣,請關注我,@素兒媽媽 我會持續為大家提供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