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平時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對寶寶「全勤」陪伴,只能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照顧,這樣既可以省時省力又非常踏實安心。老人帶娃確實可以幫助職場中的父母分擔養育孩子的重任,但同時,隔代教育也有一些常見的育兒場景需要父母們注意。
如果可以,儘量以溫和交流的姿態,提醒他們別對孩子說出以下7句話:
1你媽什麼家務都不做,可真懶!
向孩子說媽媽、爸爸的「壞話」,會讓孩子陷入一定的認知混亂,讓孩子不知道該相信誰、依靠誰:是撫養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是對自己親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在這種混亂之中,孩子必然會做出一個抉擇:選擇父母or選擇老人。孩子會堅定的站到被選擇的那一邊,並且對沒被選擇的一方產生敵意和抗拒,從而損害了孩子和家人的親近關係。
但就算被選擇了,孩子也有可能會在心裡困惑和懷疑:「為什麼ta要說我媽媽的壞話?我媽媽真的很懶嗎?」這種不安定的想法,我們還是少讓孩子接觸比較好。
2你現在不聽話,長大了就看不見爺爺奶奶了!
用親近家人的「消失」和「死亡」來嚇唬孩子,而不是向他們解釋「死亡」這一人人都會面臨的現象,反而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死亡」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雖然老人終將逝去是事實,但用負面的方式去告知孩子,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的不適。
孩子也需要理性地理解「死亡」是什麼,具體如何解釋可以查看我們往期推文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父母課堂】
只有認真對待孩子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以平等、平和的姿態去和孩子溝通,才能讓寶寶在一個ta認為安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3你看看妹妹多乖,你再不乖小心你爸媽不要你
長期將孩子與兄弟姐妹們作比較,並拿「拋棄」來威脅,不僅會影響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和信任,還會誘發孩子對「被遺棄」的猜想,造成孩子嚴重的不安全感。
表面上看,這句話讓小孩暫時的「乖」了,但長期來說,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小的傷害和壓迫,在ta的心中留下害怕的種子。
4孩子就是胖點好,再多吃點!
老一輩的家長總認為「孩子就該白白胖胖」「怎麼才吃這麼一口,再多吃一點」。哪怕孩子說吃飽了,也還覺得他們會餓,追著孩子餵或逼著「再吃一口」。
這對於小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大的負擔和傷害。
小孩子長身體,全面而均衡的營養攝入便可以滿足身體需要,過量的攝入反而會增添孩子的身體負擔。沒有「補充」反而「過剩」,甚至變成「小胖墩」。
所以下次,當孩子再說「吃飽了」的時候,不妨相信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感覺,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觀意願,讓他們吃下多餘甚至會造成負擔的食物。
5只要你不哭,什麼都滿足你!
老一輩的家長更容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去分辨這些「要求」是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稍不注意,寵愛就會變成溺愛。
我們都知道,孩子總會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要求,有些是身體或內心的真實需要,但有些卻是孩子毫無邊界的無理要求。
家長需要做的,是仔細分辨這些訴求哪些是需要滿足的,哪些是不該「慣著孩子」的。老一輩的家長出於對孫輩的疼愛,更容易不加分辨的滿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怕孩子「吃苦」,甚至有的時候剛想拒絕,孩子一哭,又趕緊滿足了。
長此以往,孩子便會形成「只要我用哭來威脅,家長們就會滿足我的任何要求」的心理認知。短期來講,不必要的滿足可能會讓孩子長胖、貪玩、任性;長期來說,這種行為認知易讓孩子養成驕縱、以自己為中心、不會考慮他人的習慣和性格,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都是一個問題。
所以,當我們再聽到孩子的訴求,要加以辨別再決定是否滿足,不能被孩子的哭永遠「威脅」。
6你看鄰居哥哥多棒 ,不像你什麼都幹不好!
一味的比較和貶低,是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建立過程的重大打擊。
根據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8階段理論,1-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主對羞恥和疑慮」的階段,如果家長們過多的將孩子與「別人家的小孩」作比較,貶低自家的孩子,孩子很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我是不好的」「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懷疑和自卑。
而從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來說,過度的比較和貶低也會打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本意是想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做得更好,結果卻使寶寶「一蹶不振」,甚至影響到寶寶的性格和未來發展。
資料來自《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所以,及時止住對孩子的貶低和比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才更能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7我們就偷偷吃一些,別告訴你爸爸/媽媽
老一輩的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甚至有的時候可能教孩子「說謊」。
如果孩子通過「說謊」嘗到了甜頭,便可能形成「為了達到目的,我可以說謊」的認知,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誠信和道德感都非常不利。如果現在是說謊,那麼未來當說謊無法達成目的時,孩子會不會選擇其他更不妥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就很難確定了。
所以,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分辨孩子的訴求,還應該明白,不能「幫助」孩子養成「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壞習慣。培養孩子的誠信和社會道德感,應該從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