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娃,別再讓他們對孩子說這7句話

2020-10-08 金寶貝早教南寧中心

爸爸媽媽們平時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對寶寶「全勤」陪伴,只能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照顧,這樣既可以省時省力又非常踏實安心。老人帶娃確實可以幫助職場中的父母分擔養育孩子的重任,但同時,隔代教育也有一些常見的育兒場景需要父母們注意。


如果可以,儘量以溫和交流的姿態,提醒他們別對孩子說出以下7句話:


1你媽什麼家務都不做,可真懶!


向孩子說媽媽、爸爸的「壞話」,會讓孩子陷入一定的認知混亂,讓孩子不知道該相信誰、依靠誰:是撫養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是對自己親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在這種混亂之中,孩子必然會做出一個抉擇:選擇父母or選擇老人。孩子會堅定的站到被選擇的那一邊,並且對沒被選擇的一方產生敵意和抗拒,從而損害了孩子和家人的親近關係。


但就算被選擇了,孩子也有可能會在心裡困惑和懷疑:「為什麼ta要說我媽媽的壞話?我媽媽真的很懶嗎?」這種不安定的想法,我們還是少讓孩子接觸比較好。


2你現在不聽話,長大了就看不見爺爺奶奶了!


用親近家人的「消失」和「死亡」來嚇唬孩子,而不是向他們解釋「死亡」這一人人都會面臨的現象,反而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死亡」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雖然老人終將逝去是事實,但用負面的方式去告知孩子,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的不適。


孩子也需要理性地理解「死亡」是什麼,具體如何解釋可以查看我們往期推文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父母課堂】


只有認真對待孩子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以平等、平和的姿態去和孩子溝通,才能讓寶寶在一個ta認為安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3你看看妹妹多乖,你再不乖小心你爸媽不要你



長期將孩子與兄弟姐妹們作比較,並拿「拋棄」來威脅,不僅會影響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和信任,還會誘發孩子對「被遺棄」的猜想,造成孩子嚴重的不安全感。


表面上看,這句話讓小孩暫時的「乖」了,但長期來說,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小的傷害和壓迫,在ta的心中留下害怕的種子。


4孩子就是胖點好,再多吃點!


老一輩的家長總認為「孩子就該白白胖胖」「怎麼才吃這麼一口,再多吃一點」。哪怕孩子說吃飽了,也還覺得他們會餓,追著孩子餵或逼著「再吃一口」。


這對於小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大的負擔和傷害。


小孩子長身體,全面而均衡的營養攝入便可以滿足身體需要,過量的攝入反而會增添孩子的身體負擔。沒有「補充」反而「過剩」,甚至變成「小胖墩」。


所以下次,當孩子再說「吃飽了」的時候,不妨相信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感覺,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觀意願,讓他們吃下多餘甚至會造成負擔的食物。


5只要你不哭,什麼都滿足你!


老一輩的家長更容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去分辨這些「要求」是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稍不注意,寵愛就會變成溺愛。


我們都知道,孩子總會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要求,有些是身體或內心的真實需要,但有些卻是孩子毫無邊界的無理要求。


家長需要做的,是仔細分辨這些訴求哪些是需要滿足的,哪些是不該「慣著孩子」的。老一輩的家長出於對孫輩的疼愛,更容易不加分辨的滿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怕孩子「吃苦」,甚至有的時候剛想拒絕,孩子一哭,又趕緊滿足了。



長此以往,孩子便會形成「只要我用哭來威脅,家長們就會滿足我的任何要求」的心理認知。短期來講,不必要的滿足可能會讓孩子長胖、貪玩、任性;長期來說,這種行為認知易讓孩子養成驕縱、以自己為中心、不會考慮他人的習慣和性格,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都是一個問題。


所以,當我們再聽到孩子的訴求,要加以辨別再決定是否滿足,不能被孩子的哭永遠「威脅」。


6你看鄰居哥哥多棒 ,不像你什麼都幹不好!


一味的比較和貶低,是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建立過程的重大打擊。


根據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8階段理論,1-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主對羞恥和疑慮」的階段,如果家長們過多的將孩子與「別人家的小孩」作比較,貶低自家的孩子,孩子很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我是不好的」「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懷疑和自卑。


而從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來說,過度的比較和貶低也會打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本意是想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做得更好,結果卻使寶寶「一蹶不振」,甚至影響到寶寶的性格和未來發展。


資料來自《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所以,及時止住對孩子的貶低和比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才更能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7我們就偷偷吃一些,別告訴你爸爸/媽媽


老一輩的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甚至有的時候可能教孩子「說謊」。


如果孩子通過「說謊」嘗到了甜頭,便可能形成「為了達到目的,我可以說謊」的認知,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誠信和道德感都非常不利。如果現在是說謊,那麼未來當說謊無法達成目的時,孩子會不會選擇其他更不妥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就很難確定了。


所以,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分辨孩子的訴求,還應該明白,不能「幫助」孩子養成「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壞習慣。培養孩子的誠信和社會道德感,應該從小抓起。

相關焦點

  • 不是哄娃是毀娃!聽到老人對孩子說這6句話,父母一定要阻止
    當今社會,老人帶娃幾乎是大多數家庭的首選。尤其是當年輕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時,孩子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度過的。老人帶娃很不容易,對此我們當然應該心存感激。但尊重、感恩不等於可以對原則問題妥協。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力真的可以大到影響他們的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健康。
  • 老人帶娃最愛說的3句話,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傷害孩子
    老話說的好:祖孫三代隔輩親,有些父母跟自己的孩子不親近,反而跟孫子特別親,很多家庭,爸媽都去上班,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加上老人本來就對孫子親近,讓孩子形成了驕縱跋扈的性格,經常闖禍等等,這種過分的寵愛,反而讓孩子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專家表示:家長最好自己帶孩子,別把孩子丟給老人,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不可取的。
  • 老人帶孩子常說的幾句話,看似在哄娃,其實對孩子影響很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很多父母都會忙於工作,而帶孩子這件事就只能教給家裡的老人來做。老人帶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但是「隔代親」卻成為了很多年輕父母頭疼的問題。原本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父母,在面對孫子輩時卻失去了該有的嚴苛,在哄孩子時也經常失去原則,說一些不恰當的話語,對孩子影響很大。
  • 帶娃常說這8句話,如果不阻止後果很嚴重
    很多爸爸媽媽由於白天要上班,都會把小寶貝暫時交給爺爺奶奶帶。很多老人家一些無意說出的口頭禪,其負能量可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寶寶。父母們可以適當提醒爺爺奶奶們,別當著孩子說以下8句話。1你媽不要你了 / 你爸爸走了估計全世界的老人都非常喜歡說這句話,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小孩子是不會區分的,因而很容易傷心。並且,這樣根本不會達到和孩子更親近的效果,反而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他們心裡會疑惑: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要我?分離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堅決不能用這個方法來哄騙孩子。
  • 幫忙帶娃的老人,到底藏著多少心酸?別再誤解他們了
    很多時候老人不能按我們的意思去帶孩子,不是不願意,是體力上做不到,他們也會累。而因育兒觀念差異造成的帶娃壓力,會使老人更加心累。不少老人帶娃方式傳統,有些不好的習慣確實要改。為了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講究科學育兒的我們經常與老人起衝突。每一次糾正,對老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份無形的壓力。我們甚至經常控制不住情緒,脫口而出責備之語。「媽,不要給孩子把屎把尿,對他發育不好。」「說過多少次了,別給孩子用大人的筷子,會傳染細菌!」
  • 四句話建議少對孩子說,看似哄娃實則毀娃,很多老人還常愛說
    沒想到孩子就把這一招給學到了,還養成了習慣,夢迪嚴格教育了孩子,告訴他以後別再這樣做了,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覺得無傷大雅的「口頭禪」,卻在孩子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總是用這種威脅的話語去嚇孩子,他們在父母長輩身上得不到安全感的滿足,內心會變得非常敏感脆弱,很粘人,害怕被拋下,不敢一個人獨處,並且有很強的佔有欲,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爸媽,都不應該頻繁對孩子說這句話。
  • 婆婆帶娃愛說這三句話,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別再讓她帶娃
    為了家庭的和諧,雅蘭一直都忍著,沒想到,上周末,雅蘭加班,出門時聽見婆婆逗兒子說:"你媽媽又要加班了,不要你了,你怎麼這麼可憐呀,他們不要你,奶奶要你哦!"雅蘭心裡很不舒服,晚上和老公說,要他勸勸婆婆,不要說這樣的話,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老公卻覺得雅蘭小題大做,說婆婆不過是開玩笑嘛,要真有壞心,就不會當著她的面說了。
  • 老人帶娃,這句話可別說給孩子,鬧媳婦心,更影響孩子成長
    文丨福林媽咪昨天,樓下幾個媽媽聊天,不知怎的話題就跑到了「老人帶娃」的問題上。事實上,這些寶媽基本都是自己帶孩子的,倒不是因為家裡老人年邁,沒精力幫忙帶,而是這些寶媽都被老人帶孩子給帶得「傷心」了,當然,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帶孩子常常無意識的說一些話,別看這些話無傷大雅,只是簡單的玩笑逗趣兒,可是,卻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老人帶娃與父母帶娃差異有多大?別抱怨,先看看這組漫畫
    老人能犧牲了自己晚年的享樂生活,幫助大人們帶娃,本就是一件感恩戴德的事情。當兩代人的一起育兒時,為了減少衝突,不妨試試:多微笑:別小看微笑的一個作用,都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對人微笑,意味著此刻的你是對人友善的。
  • 老人幫忙帶娃,父母這三件事務必要堅持,如果妥協對孩子是傷害
    幾年前,同事玲玲的孩子出生後,因為她和老公都忙於事業,沒法照顧,就交給婆婆來帶。基本上,玲玲兩夫妻沒有對孩子再過問過。用他們的話講:既然讓老人帶娃,就要信任老人,孩子交給老人教育就行了。三年後,玲玲夫妻倆才發現孩子的性格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內向孤僻,難以與他人相處,這時才後悔莫及。
  • 老人有這些表現,真不適合帶娃,對孩子而言,弊大於利
    寶媽們生完孩子後都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要不要讓老人帶娃?畢竟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產後既要顧家又要工作,二胎家庭還要將就大寶,如果老人幫忙帶娃,無疑是雪中送炭,看著挺不錯,可是有些媽媽卻擔心上一輩的生活環境、思想觀念、帶娃方式等都與年輕人格格不入,怕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到底該如何抉擇呢?
  • 誰說老人不會帶娃,聰明的老人這樣帶娃,家庭矛盾都少了
    年輕人忙著搞事業,家裡的孩子基本上就只能交由老人來帶,但畢竟老人的思想觀念和現在的生活環境不符。導致很多家裡因為老人帶孩子而鬧得雞飛狗跳,讓老人出了力還不討好。但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帶娃都是一個模式,有的老人就有自己的帶娃妙招。
  • 讓人唏噓的祖父育兒日記,別再黑老人帶娃了!
    要是天氣好,我帶孩子去樓下轉轉,還比較省心。7點多,孩子們回來,一副累壞了的樣子。真心疼他們,可是我自己也累得不輕,只想早點關上自己的房門,踏實踏實。老伴還得刷碗、擦地,幫女兒給寶寶洗澡。我也挺心疼她的。
  • 孩子千萬別讓老人帶,雖然看似是對孩子好,但危害實在太大了
    在很多年輕的家庭中,小寶貝的出生常常讓夫妻倆手忙腳亂,一邊要忙著工作一邊要忙著帶娃,這著實讓人很容易暈頭轉向。於是家裡的老人們便會自告奮勇地提出幫忙帶娃,這甚至已然成了我國家庭模式的一大特色。老人們疼愛孫輩,這自然會讓孩子的父母覺得放心,不過事實上,老人幫忙帶娃也並非如人們所想像的這般「放心」。
  • 這幾種老人不適合當帶娃 千萬別勉強
    現代社會老人帶娃是常態,一方面是老年人退休了有時間,另一方面是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必須上班養家。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適合帶孩子,親貝網小編看到網上的一位張阿姨帶孩子的時候就出了意外。張阿姨平時是一個比較迷信的人,自己生病不喜歡去醫院,反而比較相信「叫魂」之類的東西。那一次張阿姨的孫子發燒了,反覆燒了幾天,張阿姨卻沒有帶孩子去醫院,而是帶孩子去「叫魂」。
  • 老人帶娃常說這8句話可能毀了孩子
    許多媽媽和爸爸會暫時將孩子交給老人,因為他們白天必須上班。許多老人的口頭禪可能會產生負面能量,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可以適當地提醒老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以下八句話。1 你的媽媽不想要你了/你的爸爸走了據估計,全世界的老年人都非常喜歡說這句話
  • 老人帶娃不靠譜?這本書告訴你老人帶娃的大智慧
    中國自古以來有老人幫忙帶娃的習慣,大多數夫妻生下孩子後,都會選擇讓老一輩幫忙帶孩子。只不過,也有一部分人寧願一家人降低生活質量,也不敢輕易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只因為「隔代親」的存在,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不利。那麼,老人帶孩子就真的那麼不靠譜嗎?下面這本書中外婆的帶娃智慧,會讓家長覺得讓這樣的老人帶娃,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大有助益的。
  • 「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娃」,幫忙帶外孫3年,女兒一巴掌讓老人寒心
    看到女兒這樣,孫奶奶再也忍受不住的寒心了,直接就收拾行李坐火車回來了,隨後孫奶奶含淚哭訴道「想安度晚年,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娃,太寒心」。1)老人帶娃,身體疲憊不堪雖然說老人都很喜歡孩子,但也僅限於偶爾帶一帶,如果說讓老人一直帶孩子,只會讓老人身體疲憊不堪,要知道孩子都是精力無限的,並且事太多,就算是年輕力壯的父母去帶孩子都很辛苦,更何況老人們了。
  • 老人帶娃3年,讓女婿一句話寒透了心!3種家庭老人帶娃易受傷
    不要再給他餵飯了?你每次都是這樣,我們的話壓根兒聽不進去,孩子就是這樣才被你教壞的!當然這又不是你的親孫子,你不在乎,但是你這樣就把他毀了!」「把孩子毀了!」這句話讓王阿姨痛徹心扉。沒想到自己三年多的盡心盡力,在女婿心裡就是把孩子帶毀了。自己即便是有些小錯誤,對孩子的愛也是半分摻不了假的。怎麼也不至於這樣說自己啊。
  • 老人若經常把這4句話掛在嘴邊,或不適合帶娃,做家長的不要忽視
    導讀:老人若經常把這4句話掛在嘴邊,或不適合帶娃,做家長的不要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老人若經常把這4句話掛在嘴邊,或不適合帶娃,做家長的不要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