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多個城市的商場內出現的共享化妝間,成了網絡熱搜。只不過,相比前兩年對新興共享產品讚美的態度,這一次,公眾更多傾向於擔憂與質疑。北京晚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個商場內的共享化妝間發現,發黃的捲髮棒,黏膩的化妝瓶,讓衛生問題成了該項目的最大隱患。
按分鐘收費的共享化妝間
「大牌化妝品免費使用!」白色的大幅宣傳廣告配上粉色的鐵質裝飾外殼,17beauty的共享化妝間靠著商場的休息椅,顯得格外醒目。在北京華聯常營購物中心,記者探訪了一個共享化妝間。透明的玻璃門上貼著操作流程,掃碼進門後,化妝檯上的彩妝產品一應俱全。掃碼在小程序內購買相應套餐後,化妝品上的透明罩自動緩緩拉開,可供消費者使用。
記者此前留意到,17beauty曾公開聲稱其擺放的大牌彩妝總價值近4000元,引發網友熱議。事實上,化妝檯上所擺放的粉底液、粉餅、遮瑕盤、眼影膏等,確實有著迪奧、雅詩蘭黛、MAC等國際知名品牌的商標與瓶盒。化妝間內還設有一次性的化妝棉、海綿塊、刷頭以及化妝鏡、捲髮棒等。此外,該化妝間還在化妝檯的醒目處和攝像頭下方寫有「偷盜可恥」、「此處有監控」等標語。
根據17beauty的小程序顯示,該共享化妝間按分鐘計費,首次進入可免費體驗15分鐘,再次進入會收取費用,價格為25分鐘38元,35分鐘48元,45分鐘58元。為防止偷盜,該化妝間內的大部分化妝品,包括口紅,均被黏在化妝檯上,不可拿起,僅有眉筆、睫毛膏可以自由取放。為營造私密感,記者發現,當有人進入化妝間使用時,透明玻璃門會自動變為白色霧面,外面的行人無法看清內部場景。
記者了解到,17beauty官方介紹稱,在朝陽區、海澱區、昌平區、豐臺區等共10個商場設有共享化妝間,此外在上海、武漢、廣州等多個城市的商場也有投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尚無其他類似共享化妝類的競品。
一邊開新址一邊拆舊店
共享化妝間引發輿論關注,源於其近日現身於武漢多個商場。值得注意的是,記者發現,早在去年7月19日,北京金地中心就落地了第一臺「共享化妝間」。不過,據17beauty CEO韓淑琪去年8月接受的公開採訪顯示,趕著「新零售」的風口,這種「共享化妝間」在北京當時還叫做「美妝盒子」,今年1月在武漢落地時,卻突然改稱為「共享化妝間」。
半年過去,原本在北京投放的第一臺「共享化妝間」如今怎麼樣了?記者來到了金地中心,卻發現原有的共享化妝間消失了。「很多人都來問過這個共享化妝間,但找來找去都沒見過。」一名英孚英語的銷售人員表示。而一位美甲店的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這個酷似電話亭的共享化妝間原本設在ZARA門口,但早就被拆走了。
同樣突然消失的,還有原本位於商場合生匯的兩個共享化妝間。一周以前,多家媒體曾前往這裡報導,但1月13日記者來到商場B層和四層的共享化妝間對應地點時,卻發現只剩一片空地。「之前就在我們店對面,前天突然拆走了。」商場B1層的一名商戶對記者稱,他們也知道「共享化妝間」的話題剛在網上走紅,但沒想到這麼快就搬走了。商場四層的喜家德餃子館的服務員也表示,位於橙汁販賣機和美拍機中間的「共享化妝間」也於兩天前突然消失。
對此,記者撥打了17beauty 的客服電話,該客服人員對記者表示,這兩個「共享化妝間」目前被拆走是送去維修。但對於為何兩臺機器同一天消失,該名客服人員卻選擇避而不答。
衛生隱患成消費者關注焦點
在實地走訪中,記者看到,「共享化妝間」的衛生狀況和運營管理不容樂觀。乳液、粉底液、粉餅盒、隔離霜……這些瓶瓶罐罐觸摸起來有明顯的黏膩感。單色眼影有明顯被指甲扣過的痕跡,乳液瓶的下方甚至還落有一根短頭髮。掛在牆壁上的捲髮棒除了觸感油膩外,燙髮棒底部也有一層清晰可見的黃垢。此外,已磨損得幾乎看不清品牌的睫毛膏,直接被人用眉筆蓋戳斷,堆積成泥的眉筆,已經被人掰下脫膠的粉底液瓶、乳液瓶等,都折射出種種運營管理的問題。
「化妝品這種直接接觸皮膚的東西,還是很私密的。和一堆陌生人共享,這實在超出我的接受範圍。」記者在商場內隨機採訪了幾名市民是否有興趣嘗試免費體驗的「共享化妝間」,其中一名市民表示,哪怕化妝品再大牌也不感興趣,生怕有感染皮膚病、傳染病等疾病的危險。而另一位市民更是乾脆地表示:「完全不考慮,想想就噁心。」
事實上,共享化妝間的衛生問題成為網上關注熱議的焦點。「沒必要啊!補妝都隨身帶的,而且別人塗過的口紅眼影,你塗得下去嗎?」、「誰會素顏跑出來化妝?嫌交叉感染不夠嚴重?」、「萬一有人有皮膚病呢,這個衛生誰來保障?」、「就算商場的化妝試用品我都強忍著塗一點點在手背上,口紅更是從來不會抹嘴」……網友的這些評論觀點,對該項目的目標場景形成了正面衝擊:此前韓淑琪公開表示,很多女孩在長途旅行、商務會談、社交活動前都希望有成套的化妝工具和獨立的化妝空間,「我覺得公共場合裡的化妝空間是一個剛需缺口。」
此外,該共享化妝間的化妝品是否為正品,也引起不少消費者關注。「說是4000塊的化妝品成本,可在網上配一套高仿,成本價連400塊都不用,所有的化妝瓶都被黏在櫃檯上,生產日期、批號全部看不見,你讓人怎麼相信你的產品質量?」常營華聯的一名消費者對記者說道。
項目盈利模式引發質疑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8月,17beauty化妝盒子宣布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由追夢者基金領投,房地產私募基金柯羅尼新揚子基金跟投,融資後公司估值為3000萬元。根據公開信息的披露,該輪融資主要用於線下設備的落地。休學於南加州大學的創始人兼CEO韓淑琪為95後,曾做過美妝類主播。
已獲得百萬輪元融資的「共享化妝間」的盈利模式是否真的成立?對此,業內不乏質疑之聲。記者發現,即使都市女性確實對公共場合的化妝空間有一定的需求,目前「共享化妝間」保證正品的採購成本也相當高昂。韓淑琪此前表示,為保證化妝品安全,17beauty內的產品都採買於絲芙蘭、機場免稅店和商場,將供應鏈縮短避免「砸自己招牌」。並非與品牌商直接對接,使得其觸及更多普通消費者形成高頻消費的成本壓力不容小覷。此外,共享化妝間內的化妝品需要持續補貨,商場也有相應的場地租金等,都是不小的成本挑戰。
「共享化妝間」設在商場內,但消費者可以採用更便宜、便捷,心理接受度更高的做法替代這一共享需求。「有這些共享化妝間的商場,本身就有大量的專櫃和化妝品零售門店可供女生補妝或者提供免費化妝服務。」合生匯的一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她自己實在想像不到會在什麼情況下選擇去共享化妝間使用無專人護理的共用化妝品,「至少這些已有的專櫃、門店,會有售貨員做相應清潔,接觸皮膚的工具也都是一次性的。」
事實上,目前共享化妝間在北京的遇冷,也使得其很難成為一個化妝品新銳品牌的線下推廣渠道。記者在常營華聯購物中心的共享化妝間門外觀察了一個小時,竟無一位市民掃碼進入,享受「免費體驗」,更多只是好奇地張望一番後,搖頭離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袁璐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