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天下 教育報國
翟志海 挺進首都辦學校
2004年,精英集團與中央戲劇學院在北京合作舉辦的「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合作協議到期,雙方合作終止。翟志海不死心就這樣失去了在北京辦學的機會,慢慢在心中升騰出一個宏願:利用與「中戲」合作辦學的資源,在北京獨立申辦一所藝術類院校。從此開始了他的「追夢之旅」。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於在2006年2月北京市教委批准創辦「北京演藝專修學院」。
北京興學細考量
翟志海挺進首都申辦藝術類院校,除了消除與「中戲」終止合作之痛外,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是在用長遠的目光謀劃精英教育布局。他認為:在石家莊一地辦學,受地域、規模製約,生源質量難求更高,師資力量不易強大。欲融合地緣優勢,必須北上;要打造一流學府,必須進京。北京乃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名校林立,名師濟濟,豐厚優質的教育資源是興辦教育的肥沃土壤。精英集團走向北京,兩地辦學,互為犄角,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後勁充盈。
翟志海進京辦學,如僅僅考慮的是地域問題,那一定看低了他。挺進北京辦學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考量:「基於社會上的需要和民營企業的責任」。他認為:2004年,我國藝術類專業錄取率還不到50%,一半學生不能進大學深造,有的復讀再考,有的進入藝術類機構打工,相當一部分進入北上廣創業、就業,成為「城市漂族」。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會在心理上形成抹不去的陰影,甚至產生壓抑,出現迷茫,看不清人生的方向,這對同齡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增加一所藝術類學校,社會上就少一批「藝術落榜生」,不知道能撫平多少學子心靈的創傷。
是呀,當時沒有人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熱愛文藝的青年。但不少人知道,北京有很多愛好文藝的「北漂」。在頤和園,曾出現過一個自發形成的「畫家村」,進而發展為有各種文藝青年的聚落,他們靠賣畫或上賓館演奏賺點錢維持清貧的生活,有錢時也可能小小地「揮霍」一下。沒錢時,好比從前形容的貧苦農民「吃了上頓沒下頓」。他們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農民不同。他們熱愛文藝,視文藝為神聖,為之追求,甚至為之獻身。他們尋找到頤和園的廢墟做自己流浪的家,他們與頤和園的廢墟住在一起,體驗著自己心中的愛國情感。他們在月下聚集於頤和園的廢墟,在吉他的伴奏下唱起憂傷的歌,他們會淚流滿面,感覺自己猶如信仰藝術的聖徒。他們別無他求,只為了追求自己文藝的夢想。
有人認為他們聚集在頤和園是不安定因素,動用警力將他們驅散。他們便開始了真正的「北漂」生活,有人「漂」到朝陽區的一些倉庫裡,有人「漂」到北京香山形成新的聚落,有人「漂」到通州畫家村……他們基本上都是沒有上過大學的文藝青年,這些「北漂」有著對文藝非常深的甚至瘋狂的熱愛,他們的持久存在,其實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結構上重科技而輕文藝的反映。
可是,由誰來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翟志海卻看到了機遇,想到了民辦教育的責任。他認為,民辦教育就是為了彌補中國教育的缺憾,滿足不同學子求學需要而誕生的。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從創辦之初就是為了莘莘學子求學需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以「學、練、演、做」為路徑,讓學生畢業後可直接走上工作崗位。
這所學院迄今仍屬於尚未盈利的院校,但翟志海卻認為,不是幹什麼都能掙錢。古人說失之東隅,得之桑榆。沒掙什麼錢,但交了朋友,也是收穫。是呀,不是幹什麼都能掙錢,不以掙錢為目的,只為需求不為回報,只為責任不為索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與情懷,這種情懷已經超越了「金錢」本身的價值,升華成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愛國情懷、一種超然境界、一種完美人格,讓人敬重,讓人感嘆!
翟志海(前排右七)與參加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慶典的嘉賓及藝術家們合影
專家治校聚名流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籌建初期,翟志海就開始考慮學校聘用什麼樣的人來掌舵、來管理?他認為,北京藝術名校、藝術名流居全國之首,激烈競爭程度可想而知,學校的生存、發展尤為重要。他當時給學校確定的基調是:「專家治校,名流執教」。他心目中的專家要具備兩個條件,既擔任過教學、也擔任過領導,教學上、管理上必須都是專家;同時還要高薪聘請業界有造詣、有學識、有經驗的教授、名人擔任專兼職教師。
基於以上考慮,翟志海對精英集團現有藝術類領導進行分析,最終鎖定原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梁伯龍。他認為:梁伯龍曾是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執教40多年,桃李滿天下,先後培養出鞏俐、陳寶國、夏雨、伍宇娟、史可、陳煒、金莉莉等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人才。特別是精英集團與中央戲劇學院合作辦學期間,曾擔任「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不僅認同民辦學校的管理理念,熟悉運行模式,有豐富的民辦學校管理經驗;而且品行好,責任心強,對精英集團有感情,是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最合適的院長人選。人員確定後,翟志海立即與梁伯龍溝通,並將自己的想法與梁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梁伯龍聽後,在感謝翟志海信任的同時,答應願為精英教育盡微薄之力,力爭把學院辦好。
翟志海(右)與院長梁伯龍(中)、著名藝術家李保田(左)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成立之初,翟志海充分利用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陸續聘請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教授、專家學者和青年教師團隊。其中專任教師有:田正坤,學院表演系形體教授,原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形體教研室主任,著名演員姜文、李亞鵬的恩師;李月,表演系教授,原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表演教研室主任;魯祖力,學院表演系聲樂教授,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楊維華,學院表演系教授、原北京空軍文工團話劇隊隊長;鬱玉岱,音樂理論教授,原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務長;李光太,學院聲樂教授,原中央民族歌舞團一級演員、編導;張文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主任播音主持人;崔友榮,學院韓籍Hip Hop講師;尹海燕,學院韓籍爵士唱法講師;鄭有現,韓籍編曲講師;安根玉,韓籍爵士舞講師;雲大虎,爵士Breaking講師……
在學院「名人大講堂」,經常可以看到演藝界、學術界、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影,經常可以傾聽他們精彩的演講。著名戲劇家歐陽山尊、著名戲劇教育家王永德、著名藝術教育家方堃、著名音樂家金鐵霖,著名導演張紀中、馮小剛,著名演員李保田、陳寶國、陳建斌、張光北、遊本昌、富大龍、李金鬥,著名歌唱家、優秀歌手戴玉強、楊鴻年、江濤、劉大成、周彥宏等都曾親臨北京演藝專修學院,與師生進行零距離交流,帶來演藝界最前沿信息,融入了德藝雙馨藝術家的高尚情操。這種思想啟迪、情感薰陶、精神傳承,給學生帶來的是認識上的共鳴、思想上的衝擊、精神上的激勵、心靈上的洗禮,其效果不言而喻。
這樣的師資陣容,在北京民辦學校是少有的,這反映出翟志海對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的重視,反映出他確定的「專家治校,名流執教」是認真的,不是說說而已,更不是掛在口頭上的口號。這裡更反映出的是翟志海把學校辦好的決心,只要為了學校的發展他就會不遺餘力、不計代價。翟志海這種做事風格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其結果會令人震驚,令人敬佩,令人不可思議。這也是翟志海一次次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原因所在!
翟志海(左一)與院長梁伯龍(左二)著名導演張紀中(右二)
轉型發展順大勢
近年來,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對民辦學校的發展政策歸納起來是:「把控總量,規範存量,提升質量」。其基本原則是:疏解、鼓勵、分類、嚴管。通過嚴格年檢評估制度,最終實現減量提質。在這樣的大背景、大趨勢下,北京演藝專修學院面臨新的選擇與挑戰。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何去何從?向何方向發展?成了翟志海一段時間反覆琢磨的一個問題,他反覆研習北京市相關政策和相關領導的講話精神,與徐進財院長了解溝通學校相關情況,共同商討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經過十幾年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社會口碑和運營模式,只有順應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相關政策,與北京首都功能匹配,相向發展,才能長治久安。漸漸在他大腦中形成了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未來發展思路。即:守住現有「陣地」,開拓新的「陣地」,延展辦學觸角,契合轉型發展趨勢和學校的定位,貼近社會、貼近市場、貼近實際、貼近需要,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和特色培訓,培養應用型人才。翟志海的發展思路得到了北京演藝專修學院領導班子的認可與擁護,普遍認為,「兩個陣地」齊發展,「四個貼近」迎轉型,是學校順應發展大勢的明智決策,是消除學校現有陣痛、突破瓶頸、常態發展的明智選擇,必將推動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的轉型發展。
近幾年,北京演藝專修學院遵照翟志海的發展理念,確定了轉型發展的兩大改革方向、四大改革目標、八大改革內容,積極推進現有模式改革,堅持以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職業人才為主,設置專業與行業、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一致,積極探索獨有的藝術設計公司運作模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鼓勵成熟專業實行項目化運作,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實踐教學項目,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推動「北演」現有專業調整和發展。
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教學實踐方面,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充分利用學校優越的人脈資源,拓寬每一位學生的藝術發展空間,提供外界學習交流機會,每年有大量學生參加央視及各地電視臺綜藝節目和綜藝晚會的演出,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星光大道、北京大學生藝術節、國際黑池舞蹈節、歌劇《圖蘭朵》、電影《山楂樹之戀》、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鹿鼎記》、《太子妃升職記》、《新霍元甲》等都有北演學子星光璀璨的身影。學院先後培養出於朦朧、韓棟、潘辰、方小菲、餘辛、李茂、蒙玉麗、龔澤藝、李雙喜、謝大全、劉金金、王新宇等明星學子,如今一批批新生代藝苑人才競綻芳菲。
對北京演藝專修學院轉型發展取得的成就,翟志海在深感欣慰、給予鼓勵的同時,看到了未來發展趨勢。在北京演藝專修學院2018年戰略發展會上,翟志海面對「北演」領導班子成員,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他說:「轉型發展、整合線下培訓資源是今日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緊跟發展大勢是學校今後提振發展活力與增強發展後勁的大計。要充分利用龐大的網際網路資源,發展線上教育和線下培訓,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機構,做到線上與線下融合,實體與網絡並存,實現『雙輪驅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互補,突破發展『瓶頸』,增強發展活力和發展後勁。」
翟志海的目光總比別人超前一步,因為他知道,原地踏步就是倒退,跟不上形勢發展就會被淘汰,殘酷的競爭必須思維超前、眼光超前,順應發展大勢方可掌握主動。坐落在首都北京的學校,這一點顯得非常重要,這可能就是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成立十幾年來,能在北京民辦學校異常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之所在!
作者 |周春生
播音 | 桂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