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中央戲劇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是教育部直屬院校,是中國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國家確定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教育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藝術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至今已經有80餘年的歷史。回望歷史,一代代中戲人繼承延安魯藝紅色基因,不斷開拓進取,為國家乃至世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戲劇影視藝術人才。學院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已成為聞名中外的藝術家、學者、教授和作家,為中國戲劇影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新世紀以來,中戲人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秉承「求真、創造、至美」的校訓,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努力拓寬辦學思路,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管理體制創新,開展戲劇教育世界合作,不斷提升學院的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辦學質量,努力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的藝術院校,在砥礪奮進中努力書寫著戲劇影視教育的嶄新篇章。
本期內容,我們繼續推出「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中央戲劇學院教學單位介紹」系列主題內容。
京劇系
中央戲劇學院戲曲教學的傳統由來已久。建院之初,第一任院長歐陽予倩與曹禺、田漢、洪深、張庚、周貽白、梅蘭芳、程硯秋等一起參與籌建中央戲劇學院。歐陽予倩提出「一手伸向民族傳統,一手伸向國外」的辦學思想,在教學與藝術實踐中不斷地闡明和拓展戲劇的中國學派。在教學劇目的選擇上,中戲排演了若干中國古典劇目;在學習傳統的表演方法、舞蹈、形體訓練、臺詞等課程中,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是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他曾力邀戲曲、曲藝的藝術家和專家侯永奎、蓋叫天、馬祥麟、阿甲、筱白玉霜、侯寶林、駱玉笙等來院授課。被譽為「南歐北梅」的歐陽予倩,本身就是「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之間的一座金橋」,他重視京劇與話劇的傳承、吸納、發展與創造。歐陽予倩以西方的戲劇理論、創作、演劇方法為參照,改良傳統戲曲,從劇本、導演、表演、舞美、音樂等方面入手改革,促進傳統戲曲藝術的現代轉化。
(綜合檔案室提供)
歐陽予倩院長的藝術教育理念在中央戲劇學院的辦學方向中得以印證、傳承和體現。學院傳承了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精髓,吸收了東西方多元化及各種流派的戲劇藝術精華,形成了「以現實主義美學原則為基礎,不同美學思想多元並存」的教育思想和創作觀念,致力於創建特色鮮明和世界一流藝術院校的發展目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院增設京劇表演專業方向,於2011年恢復招生。2012年10月中央戲劇學院成立了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教學機構——京劇系。
中央戲劇學院創辦京劇系,要培養面向世界,服務中國的戲曲精英人才。精英人才應該既具有精湛的技法,又具有精深的思想,面向世界、面向當代的文化觀。將中國戲曲放置在國際戲劇文化背景下,將京劇系教學放置在中央戲劇學院總體戲劇教育文化之中,追求中國戲曲藝術本體語言的國際化表達。京劇系探索構建宏觀戲劇視角的京劇「教學、科研、創新、實踐」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京劇實踐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方法和教學體系,拓展京劇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為戲曲高等教育的深層次發展做出貢獻。
京劇系的學科發展,進一步深化了學院「戲劇與影視學」一流學科的建設內涵,突出基礎與前沿的對接、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東方與西方的借鑑,注重培養知識結構系統、演劇素養全面、學術視野廣闊、體現民族風格演劇特色的實踐型創新人才。
京劇系開設京劇表演專業、京劇音樂伴奏專業,開展本科、碩士、博士不同層次的專業教育。
在「大戲劇觀」理念指導下,京劇系在教學上積極主動地促進京劇與話劇及多門戲劇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合,重視對「不同表演風格」的對比研究和創編的能力的培養。京劇系本科教學在口傳心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基礎上,將行當教學與綜合的戲劇文化素養結合。
以京劇表演專業為例,設置專業課程14 門,涵蓋表演、音樂、創編三個課程體系分支,點、線、面相互交織,合力實現培養目標。其中,開設「劇目」(京劇傳承)和「表演基礎與小劇目創作」(京劇創作)兩軌課程,這是京劇表演專業培養實踐型創新人才的核心課程。「劇目」課著重培養學生認同京劇傳統表意體系的價值,並通過有系統分步驟的教學將其轉化為新一代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表演基礎與小劇目創作」課將話劇表演的訓練方法與京劇表演的訓練方法,對比、過渡、溝通,啟發與引導學生運用唱念做打各種手段,形體心理內外部技巧,全面的服務於人物塑造。
京劇系的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教學實踐演出豐富,既有完整的京劇傳統劇目、傳統經典折子戲和京劇音樂會,也有京劇原創大戲和國外經典名劇改編的京劇新創折子戲。
京劇系的學生多次參與國際性展演,如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展演、世界戲劇教育聯盟大學生戲劇展演、亞洲戲劇院校大學生戲劇節、俄羅斯文化之年展演、俄羅斯金磚五國戲劇節、義大利VIE國際戲劇節、韓國浦項國際戲劇節等。學生們參與國內外各項展演賽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世界戲劇教育聯盟大學生戲劇展演「最佳表演獎」「優秀表演獎」,亞洲戲劇院校大學生戲劇節「最佳表演獎」,韓國浦項國際戲劇節「最佳表演獎」,「學京賽」銀獎,「京津冀武戲武功大賽」金獎,「國戲杯」個人一等獎、集體一等獎等。多次參與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組織的文藝匯演,擔任央視「五·四」晚會大型戲曲節目創作演出,赴釣魚臺國賓館演出等,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等戲曲節目的錄製。
京劇系秉承學院「厚基礎、重實踐」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有思想、面向未來的京劇藝術人才,同時,進一步加強雙一流建設中師資隊伍的培養,重視科研能力的提升。京劇系出版理論研究專著《中國京劇表演教學研究論綱》,在研重點項目《京劇行當美學研究》《中國京劇名家經典劇目教學研究》《中國傳統戲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與教學研究》等,參與中國京劇基金會瀕臨失傳劇目挖掘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等。
京劇系的師資隊伍中正高職稱的教師有郭躍進、趙永偉、趙永墩、張笠媛、王璐、曹豔。「梅蘭芳金獎」「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獲獎教師佔京劇系表演教師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2019 年 1 月 12 日,中央戲劇學院成立了京劇專業名家名師教學顧問委員會。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十二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寇春華、葉少蘭、劉長瑜、孫毓敏、朱世慧、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孟廣祿、奚中路被推選為學院京劇專業名家名師教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十二位專家受聘為學院客座教授,參與京劇系教學,擴充師資力量,共同推進學院京劇教育教學和國家京劇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2020年1月中央戲劇學院與國家京劇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建立共建基地,分別在中央戲劇學院建立「國家京劇院人才培養基地」、在國家京劇院建立「中央戲劇學院教學實踐基地」。雙方建立共建合作機制,通過有效整合京劇資源,開展全方位的人才培養、劇目創作、實踐演出等項目合作,共同促進中國京劇藝術的繁榮發展。
展望未來,21世紀民族文化的全球性定位、東西方戲劇觀念的碰撞與融合,都要求京劇教育的傳承與創新有當代的追求,開拓新的可能性。京劇系在中央戲劇學院教育教學平臺上,將進一步加大一流學科建設的步伐,努力在中國京劇教育專業領域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