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
觀眾參觀「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評選表彰了10項2019年度優秀展覽。包括「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丹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2個特別表彰展覽;「藝道長青——石魯百年藝術展」「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虎鎣:新時代·新命運」「雲鬢珠翠——維吉尼亞美術館藏二十世紀珍寶藝術展」「中國古代佛造像」「現代化之路——共和國七十年」「小城故事——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等8個優秀展覽。
10項展覽是從國博2019年自主策劃的39個展覽中脫穎而出的。評選表彰綜合考慮展覽的獨創性和創新性、展品重要性、學術價值、設計創意、多媒體技術運用、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因素,意在激勵策展團隊進一步踐行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服務產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工作理念,不斷提升展覽水平,鼓勵推出更多主題鮮明、導向正確、深入人心的精品展覽。
實施策展人制度 提升展覽品質作為2019年國博三大文化展之一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是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推出的重要展覽。展覽是國博館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規模展示,展品不僅包括甲骨,還同時展出與之相關的青銅器、玉器、書籍等文物。讓觀眾不僅更容易了解甲骨文的內容,也了解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並對商代社會和上古文明有更深入的理解。展覽廣受觀眾好評,也獲得了評審專家的普遍讚譽。
甲骨文文化展等展覽的成功舉辦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國博自2018年開始嘗試推行的策展人制度。
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
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制實施辦法》明確,「展覽籌備與舉辦期間,策展人權限視同部門主要負責人,可開通報文通道,組織策展團隊,分配策展任務,實施策展方案。」這使各業務部門圍繞策展人形成一致的目標和合力,也打開了展覽工作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2019年10月,國博明確了第一批30名策展人。今年5月,作為策展人制度的配套措施,國博進一步明確了14位設計師,包括平面設計、空間設計、燈光設計、裝幀設計等領域。同時,展覽學術顧問制度、展覽審查制度、展覽評議制度等逐步建立並實行,構建了展覽策劃、展覽運作和展覽評估「三位一體」的框架體系。
「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等展覽,充分利用國博內外學術研究成果、文物,甚至是文創資源,通力合作、精心完成。其中對於學術性較強的「孔子文化展」,實行了雙策展人制,外聘孔子研究專家擔任館外策展人,為展覽嚴謹的學術性保駕護航。通過策展人制度,一批優秀的青年策展人才嶄露頭角,展覽新思想新方法不斷湧現,更多的學術成果被轉化為展覽項目,展覽學術水準顯著提高,策展和組織能力持續增強。
創新敘事模式 講好中國故事一個時代濃縮於一個城,一個城又濃縮於片片木簡。
裡耶秦簡中,顛覆了學界關於秦朝行政區劃結論的「遷陵洞庭郡」木牘,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九九表」木牘,被譽為中國最早的信封「遷陵以郵行洞庭」郵書封檢木牌……2019年「小城故事——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共展出了包括175件(套)裡耶秦簡,以及以陽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銅詔版等為代表的35件(套)國博館藏秦代文物。通過秦簡文字釋讀故事,以秦朝官吏的日常事務為線索,多角度全方位地講述裡耶古城、裡耶秦簡中的秦朝往事。
小城故事——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
「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匯集了516件(套)不同門類的文物,將「物」與「史」相結合,通過「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銅之路」「嬴秦搖籃」「千裡走廊」「絲路交響」「共同家園」「佛陀之路」等部分,深入闡述文物背後的甘肅歷史發展特徵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進程中、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覽運用「倉儲式」集中展示的方法,將近700件文物全部放置於同一空間內,形成一種氣勢宏大的空間效果。展廳色彩選用了大漠黃色與嫩芽綠色,對甘肅地貌色彩進行還原,從自然的真實存在向人文精神延伸,象徵著萌然而動的生命力與文化延續之意。
2019年還有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展覽,為青銅虎鎣回歸祖國,國博首次以一件文物為核心,舉辦「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通過對「虎鎣」被掠流離海外歷史講述,配合「虎鎣」和《圓明園四十景圖》虛擬展示,見證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民族復興,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2019年度國博的這些展覽相對以往圍繞「物」為中心的展覽模式,逐步向以「人的教育」為核心的方向轉變,通過創新展覽的敘事方式,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吸引觀眾聽故事。
立體多元的展覽體系 增強博物館吸引力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北極考察時穿過的隊服、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訓練日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創作的《敦煌樂天》黃楊木雕……2019年7月,為期兩個月的「現代化之路——共和國七十年」展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通過畫報、報章、糧票、獎章、證書、藝術品和模型等170多件(套)國博館藏文物、220張歷史照片,以及近40件(套)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讓香港市民從現代化進程、經濟發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社會民生等方面,深刻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戰略抉擇、發展進程和建設成就。
現代化之路展覽,著眼於當代中國的時代特徵和鮮活實踐,從共和國7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精心提煉出來的,是用主題展覽講好當代中國精彩故事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
「現代化之路——共和國七十年」展
藝道長青——石魯百年藝術展
從2018年起,國博就不斷在構建特色展覽體系,增加展覽多樣性,滿足不同觀眾需求上進行探索和實踐,至今已形成了基本陳列為基礎、專題展覽為骨幹、臨時展覽為支撐的立體化展覽體系。其中臨時展覽形成了主題展覽、精品文物展、歷史文化展、考古發現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創新展、經典美術展和國際交流展8大系列。這些展覽關注時代熱點、展現世界文明、闡釋多元文化樣貌、回應當代社會議題、滿足觀眾審美需求,觀眾觀展體驗明顯提升。2019年,國博共開放285天,觀眾參觀739萬人次。
讓文物活起來 提高互動體驗五組體驗情景,一部動畫片,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為線索,用甲骨文字構成畫面,用金戈鐵馬、茂盛森林、風雨湖泊、部落篝火、土地眾生等五個情景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中的情景互動,觀眾只需選擇喜歡的情境和動畫片,便能感受甲骨文裡的遠古印象。
「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中的互動
雲鬢珠翠——維吉尼亞美術館藏二十世紀珍寶藝術展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運用了多媒體動態輪播演示,為觀眾表現畫像磚中古人的農耕、狩獵、宴會等不同生活場景。「雲鬢珠翠——維吉尼亞美術館藏二十世紀珍寶藝術展」則設置了魔鏡試戴珠寶和、設計稿塗色兩個多媒體互動環節……
獲得表彰的展覽中,多數展覽都會根據展品解讀需求,設計適合的科技或互動展示方式,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展示方式,提升展覽的可視性、知識含量和互動性,使古老文物在新時代煥發活力,讓觀眾體驗更便捷、更有趣、更有文化內涵。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8月28日2版
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