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記者 符暢 實習生 徐嬌洋
通訊員 胡瓊珍 伍曉丹
「喂,你怎麼了,能聽到嗎?」3月22日下午,廣州地鐵公園前站,一名「乘客」突發意外「暈倒」在地,失去意識。一旁的幾位「乘客」見狀立即展開救治。先疏散圍觀人群,然後檢查患者有無反應、評估呼吸脈搏、撥打120急救電話、進行心肺復甦,終使其成功「脫險」。
這一段爭分奪秒地搶救出現在「把握黃金四分鐘,提升全民援救力」急救技能培訓活動中。此次急救技能培訓活動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團委、臨床技能中心聯合共青團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在地鐵公園前站,醫務人員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向參與活動乘客們普及「白金一分鐘,黃金四分鐘」的急救理念,講解如何快速識別急性心血管事件,示範正確的心肺復甦(CPR)流程,並指導大家學習成人胸外按壓、人工呼吸、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使用,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時的「海姆立克法」。
全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約120萬
據悉,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中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而其中的心臟驟停發病率近年來更呈不斷上升趨勢。據統計,中國心源性猝死人數每年約120萬人,居全球之首,而87%的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以外。
「目前全球心肺復甦的急救指南是由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的,我們國家也是採用這個全球的指南,它裡面的每一項數據都是經過至少30家多中心的大數據研究得出,每年更新一次。」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主任田京說。不過,我國在心肺復甦培訓這方面還有待加強。他表示,在發達國家,接受過正規心肺復甦培訓拿到美國心臟協會(AHA)培訓證書的人口比例約為30%-90%,而這個數字在我國不到1%。
「在發達國家,以美國西雅圖為例,心源性猝死的院前急救成功率約為50%,但在我國,以北上廣數據為例,院前急救成功率還不到1%。這也是我們做這類培訓活動的原因。」 田京說。
「黃金四分鐘」內施救成功率達60%
田京介紹,心臟驟停搶救黃金時間只有大概四分鐘,必須在這四分鐘內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四分鐘內有效施救成功率可達60%,並且時間越長,患者獲救的機率就越低。
據統計,在我國撥打急救電話到救護車到達一般至少需要10分鐘,所以在救護車到達前的時間裡有效的急救非常必要,救護車到達前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救命的關鍵。
田京還分享了這樣一則案例:一對夫妻在家,丈夫突然心臟驟停猝死,妻子打120求救,然後醫生口述教她進行心肺復甦,在救護車到之前,把人給救回來了。不過田京表示,「這是這名妻子運氣好,如果救護車來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心臟驟停的話,丈夫可能5分鐘就腦死亡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掌握心肺復甦術。」
情景劇培訓形式受地鐵乘客歡迎
據悉,這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臨床技能中心第10次開展此類大型公益培訓,之前還去過學校、南航、海關等公共場所,培訓人數達幾千人。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種情景劇的形式收到廣大乘客的歡迎,有很多乘客主動參與進來,現場氣氛熱烈。「模擬情景劇挺有意思,寓教於樂。應急救護措施的講解也很詳細,很實用。在日常生活中,誰都有可能遇到緊急情況,像這樣的急救技能,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乘客王樂說。
編輯:yu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