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勞,這話被人嚼爛了,但用在中國足球,絕大多數人的觀點都是高薪低能。看看現在的中超bug級外援,動不動就是上千萬美元收入,人家在這混個二三年就可以養老終身,而我們的球員又得到了什麼。
花錢請人家幫咱奪桂冠?可咱連亞冠東亞區決賽都沒進;幫咱們引導新人,傳授經驗?總感覺是越踢越蕭條,連個本土當家球星都找不到。既然各行各業都按市場規律走,那麼中國足球為什麼就不能降薪,搞個陣型優化。
有個粗略統計,中超球員平均年薪是日本J聯賽2-3倍、是韓國K聯賽10倍,其實很多基層球員都挺努力,想守住這個不易飯碗,但中超的產出實在抵不住付出,白花花的銀子都肥了外援,給自己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
中國足協此次降薪令是在抑制大牌外援的豐碩「養老金」,受影響的可能是本土球員的積極性。但別忘了,像孫興慜、南野拓實、久保健英這些耀眼球星在歐洲五大聯賽都擁有一席之地,他們不玩命出去踢,只在本國是拿不到高薪的,而中國的武球王只能盤踞西乙聯賽,並且還在為單刀如何破門絞盡腦汁。
沒對比就沒傷害,足協用這種「猛止血」方式改變現狀是實出無奈,能否得到各方有效支持也是個未知數,其實球迷願意看到的是只要國足把球踢好了,在亞洲能有個一哥地位,至於說球員拿什麼級別年薪,都是無關緊要的事。
而另一個被熱議討論的更改隊名,都是大家太過自擾而造成的。舉個例子,假如北京FC、廣州聯、上海聯隊正式確定,球迷們就不認識了?從你嘴裡脫口而出的還是國安、恆大、上港,這就是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概念。
足協的用意是想把中國職業化與國際快速接軌,想創立一個城市足球百年化體系,帶有企業性質的元素逐漸被更替。足協的初衷沒毛病,但能否抵得住商業需求還需要球迷和市場去適應,還有很長的時間做鋪墊。
不久的將來你會看到各種創意的中超隊名,像J聯賽那種逆戟鯨、天鵝、紅鑽石之類文藝範兒的名字,咱也多出幾個華南虎、雪豹、渾元泰鬥來壓制一下,換換名字可能心情真的不一樣,但通篇搞什麼FC、某某聯就太乏味了。
吃瓜不嫌事大,如果你對中超降薪與隊名改變有好的想法不妨建議一下,如果你是中超其中的一名球員,你會怎麼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