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中國足協正式下達《關於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這也意味著中超聯賽各支球隊的更名問題已經是板上釘釘,勢在必行。
可以預見,像北京國安、上海申花等具有悠久歷史的俱樂部名稱將不得不進行更名,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將成為過去,逐漸被遺忘。
然而,俱樂部改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
看一看俱樂部名稱的規範和要求:
俱樂部在工商部門註冊的官方名稱應規範為:行政區劃+俱樂部名稱+足球俱樂部+企業組織,其中俱樂部長度不超過4個漢字。
俱樂部長度不超過4個漢字,看似留有很大的餘地,但考慮到一些優秀名稱早已被其他公司搶註,所以俱樂部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取個好名太難。比如,北京國安想要改名,像紫禁城、御林軍等具有北京特色的名稱早已被佔用,是無法使用的。
俱樂部報名參加聯賽的俱樂部簡稱或球隊名稱應規範為:行政區劃+俱樂部名稱。球隊名稱中不得含有其他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名稱,也不得使用非漢字。
根據這個說法,俱樂部必須改名,要與之前的名稱做好切割,那些熟悉的名字再也不能使用了。比如,北京國安的隊名要改,隊標隊徽也要改,恐怕國安永遠爭第一的口號要改了,就連北京國安貼吧可能也要跟著改名。這樣的禁用,完全是最徹底的訣別,最傷痛的撕裂。
此外,不得使用非漢字,也意味著此前呼聲較高的城市名+FC的改法也宣告破滅,各支球隊只能用漢字組合來改名了。
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操縱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也不得使用上述字號、商號或品牌相似或近似的漢字或字組。
根據這樣的規定,未來的俱樂部新名稱只能是獨立的組詞,與原來的名字不能有絲毫聯繫。比如,上海申花球迷希望用申城之花來更改,這也是不行的,哪怕這樣的改名在字義上看也是行得通。各俱樂部的新名字必然要與原名字無任何關聯,關鍵詞都不能用。
俱樂部名稱用詞或用語健康文明,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精神文明建設新風向;各俱樂部應積極在名稱中體現地域文化傳統、歷史風俗、人文精神或俱樂部理念等特色。
如俱樂部股東中有非營利性法人教育機構或其下屬同名企業的,經中國足協批准,俱樂部可使用該股東名稱簡稱作為俱樂部的名稱。
這樣的要求,可以預見今後各支球隊的名稱將會是一個「大雜燴」,因為獨立詞語很難迎合這樣的硬性要求。比如,泰山這個詞語雖然體現歷史文化,但泰山品牌卻屬於景區公司,畢竟爬泰山也是要收費的,所以山東魯能也不能採用泰山的名稱。有鑑於此,不排除俱樂部採用簡稱組合的用法,諸如齊魯、燕趙之類的地區概念詞彙。
不得不說,改名一事,茲事體大。畢竟,球迷擁躉對家鄉足球的情感來自球隊歷史的深厚沉澱影響,那些老名字在球迷個人成長中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組詞,而是伴隨一生的羈絆。無論怎麼改,球迷根本忘不了。當那些耳熟能詳的名稱被掃入塵封的歷史,當曾經的精神寄託化成陌生的符號,我們對於中國足球,還能記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