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北水」成兩會熱詞:濟南生態立市和城市格局的躍升變遷

2020-12-13 天眼新聞

濟南有山的厚重、水的靈動。

「南山北水」成為今年濟南市兩會的熱詞。「南山北水」這個熱詞,其實也講述著濟南這座城市自2002年到2020年18年來城市規劃、生態治理、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

站在更高維度上來看,不難發現,「南山北水」對濟南來說不僅僅是一條綠色生態大走廊。這四個字的背後,映射出濟南生態立市的決心信心,也繪出了未來城市發展的大格局、大脈絡。

今年五一假期,小清河風貌帶和雲錦湖公園同時開放,一河一湖牽手成景。 新時報首席記者王鋒 攝

「南山北水」裡的城市規劃

2020年5月1日,小清河生態景觀全線開放的同時,雲錦湖公園也正式亮相,濟南自2002年編制泉城特色風貌帶後,「南山北水」概念中的「山水」全部聚齊。

這裡的雲錦湖就是《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中的北湖。說起「南山北水」和泉城特色風貌帶,就必須要提到兩院院士吳良鏞。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了濟南市城市現場辦公會,明確提出了拓展發展空間、規劃建設新區、改善提升老城的要求,啟動了濟南城市建設重大戰略調整的進程。之後,濟南市有關部門反覆論證,提出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調整深化研究與城市新區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吳良鏞應邀來濟考察。

經過半年多的研討論證,2002年9月25日,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清華大學與濟南市規劃設計院合作的《濟南市城市空間戰略及新區發展研究》和《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正式向市民公示。

《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中提到風貌帶的空間結構布局,即「一城、一河、三山、四軸」,「一城」指古城,「一河」指黃河,「三山」指千佛山、華山和鵲山,「四軸」指小清河形成以水體為主的東西綠化軸,東濼河、西濼河分別與東、西護城河相連接形成兩條南北水體綠化軸,以及中間的城市歷史風貌發展延續軸。

中間的城市歷史風貌帶就包括明府古城和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變化較大的當屬大明湖。按照泉城特色風貌帶的構想,大明湖要實現「園中湖」向「城中湖」的轉變。2007年大明湖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2009年擴建工程竣工,擴建後的大明湖新景區除文物集中區域實行保護性收費以外,各景點免費向市民開放。時間走到2017年1月1日,大明湖新、老區合為一園對社會免費開放。

2016年,國務院批覆並原則同意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提到要加強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等名泉保護,保護好「南山北水」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強對建築高度、體量和樣式的控制和引導,特別要控制好大明湖周邊的建築高度,突出「山、泉、湖、河、城」有機結合的特色風貌。

「南山北水」裡的生態答卷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謀劃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造「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

「南山北水」背後,折射出濟南堅持以生態立市的決心和信心。

從南部山區、小清河的保護歷程,不難看出濟南在治理和提升生態環境表現出的魄力與所做的努力。

2019年7月,《濟南市南部山區「多規合一」規劃(2017-2035年)》正式獲批公布,總體目標就是打造「生態南山,詩畫南山」。根據該規劃,到2020年,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初見成效,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無序經營等違法行為得到遏止,旅遊景區面貌和質量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區;到2035年,建設成為華北地區富裕文明、安定和諧、令人嚮往的生態文明示範區。

「以前別說在小清河邊上遊玩,就是從邊上經過都覺得有些臭。」市民王敏芝感嘆。2020年5月1日,小清河六大景觀風貌帶全部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去遊玩,人們誇讚「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遊」。

曾經的小清河戴著黑臭水體的帽子,2007年小清河迎來一次大治理,治理之後,小清河河道最寬處達到了100米,並在沿岸建設了綠化景觀。2018年,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濟南市小清河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年是治水「當年開工,當年見效」的關鍵一年,為了解決汙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和水體黑臭問題,水務局的「黑臭水體督導組」直接住在了小清河旁邊,一待就是一個月。2019年4月份,省生態環境廳結束了對小清河濟南段水質不達標的掛牌督辦,正式摘牌。

「南山北水」裡的大城格局

吳良鏞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濟南城北黃河邊正好有「華山」和黃河北的「鵲山」,正好用其作為「大門」,這樣南部千佛山、北面華鵲二山及黃河,中有小清河、東西濼水以及大明湖等,映帶前後左右,這基本勾勒出了最初「南山北水」概念的輪廓。

2020年4月28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來濟調研時指出,濟南要堅持生態立市,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和水系治理,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打造集泰山山脈、南部山區、雪野湖、濟西溼地、齊河黃河溼地等為一體的「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這裡所說的「南山北水」已經不再局限於濟南的南部山區和北部的小清河、黃河。

濟南市政協委員、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濟南的山和泰安的山都是「文化山」,一脈相承,都是既有自然風光還有人文積澱。濟南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郅良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要結合大交通、鄉村振興,共同推進濟泰文旅一體化。

隨著濟萊區劃調整、濟泰融合,南山已經更南。未來的濟南將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北水也將更北。

齊河與濟南隔黃河而望,以前這條河是分界線,現在是新紐帶。此前,交通一體化催熱濟齊「雙城記」,而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濟南、齊河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好濟齊溼地」,濟齊溼地一體化發展獲得了新動能。

黃河在濟南境內全長約183公裡,是城市重要的歷史文化帶、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北水的「升級」,也讓公眾對濟南更好地做好「黃河文章」有了更多期待。

濟南的山水,曾經徵服過無數大咖。

在瀟灑似江南的濟南,蘇轍「高情生遠岫,清興發平湖」,元好問「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晏璧「凝眸而挹山色,洗耳以聽泉流」。對於勝概天下少的濟南,於欽給出了「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的評價,蒲松齡發出了「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的讚嘆,任弘遠生出了「生向濟南真厚福,青山綠水滿城堙」的感慨。

今天的濟南,要讓這片山水展現更大的吸引力,來一次新的魅力徵服。在正在召開的濟南市兩會上,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看到了「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謀劃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造『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的表述。

南山北水,「山泉湖河城」並存,該厚重處厚重,該靈動處靈動,這是濟南獨有的秉賦,世間罕有,足以傲驕。但坐擁秉賦,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揮霍,也不意味著可以躺在秉賦上不思進取。

不可否認,在生態保護上,我們走過一些彎路、有過某些曲折。比如,南山曾經步步退讓,小清河一度汙濁不堪。對此,應當辯證地看,有些的確是因為對常識缺乏敬畏,有些則是因為歷史局限所致。但無論如何,就此進行應有的反思,還是有必要的。

讓人欣慰的是,常識已得到更多敬畏,規律已得到更多尊重,共識已得到更多達成。小清河治理,華山湖、雲錦湖挖掘,南山拆違,泉水滲漏帶修復,山體公園建設……治山治水治氣,山更青,水更綠,城更宜居。

而打造「『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無疑展示了更大的決心和力度。無論是南邊的山,還是北邊的水,抑或是中間的城,都要綠色無邊。在世人對生態環保日益重視的當下,好的生態已成為城市的標配,生態不好,魅力難有,行而難遠。

從「山泉湖河城」到「『南山北水』生態大走廊」,表述演進的背後,是認識上的深化和格局上的提升。「『南山北水』生態大走廊」並不只是由濟南自己打造,而是涵蓋了泰山山脈、齊河黃河溼地等。這就需要突破「小我」,打破地域界限,體現應有的胸襟和協作精神,共同把這盤大棋下好。

南山巍然立,北水日夜流。它們見證了過去,還將見證未來。我們需要把這代人的事儘量做得好一點兒,讓來到濟南的人有「煙巒濃淡山千疊,荷芰扶疏水半城」的一見傾心,讓離開濟南的人有「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的魂牽夢縈。(作者:孫立忠)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從「兩會熱詞」的更換看民生期待變遷
    在過去17年的人民網「兩會調查」中,「反腐」議題8次成為最受網民關注的熱門話題,今年「正風反腐」再度處於熱詞榜榜首,釋放的是人們對公平的焦慮與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期待。  全面依法治國備受關注,躍居熱詞榜第二位,體現的是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愈發深入,把權力關進籠子、讓權利得到法律保護,已成為全民共識。
  • 新濟南發展藍圖熱詞頻現,這樣的城市是每個人的「大愛」
    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讓工業「壓艙石」成為實體經濟「硬核」;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做強東部加快建設科創智造之城、振興西部加速建設活力康養之城、做美南部持續建設綠色生態之城、崛起北部全力建設未來希望之城、做優中部精心建設魅力品質之城……在規劃《建議》中,和城市發展、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提法和熱詞頻頻湧現。
  • 做好科創、智造、文化、生態、康養五篇文章 加快打造「五個濟南」
    今年,濟南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哪些謀劃和作為?按照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濟南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科技創新攻堅行動,加速集聚科創資源,打造創新創業高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 濟南、青島城市建成區人口超過500萬,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完成了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發展戰略研究,提升濟南、青島核心城市能級,萊蕪撤市設區劃入濟南市,青島即墨撤市設區,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濟南、青島城市建成區人口超過500萬,邁入了特大城市行列。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加強跨省協作,成立「黃河流域城鎮供水行業發展」協作機制,舉辦疫情背景下城鎮水汙染控制與飲用水保障技術院士論壇,發出「濟南倡議」。
  • 今日16市黨報速讀丨看濟南青島東營三市如何做好黃河大文章
    濟南:奏響「黃河大合唱」的濟南樂章——寫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周年之際青島:依託強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資源優勢和智能製造技術底蘊,搭建區域協同發展大平臺,主動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青島樂章
  • [雙語聚焦海南市縣兩會] 盤點2019三亞「兩會」十大熱詞
    隨著「兩會」落下帷幕,一批熱詞映入人們的視線,它們與「兩會」緊密相關,不僅體現了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更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記錄了時代發展的軌跡。《三亞日報》梳理出了「十大熱詞」,供讀者以一個新的視角看「兩會」。  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未來全省工作的重心,也是三亞打造「標杆」當好「排頭兵」的踐行重點。「兩會」確定了今年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於真抓實幹,方能無愧於這個時代。
  • 「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 濟南釋義城市發展新格局
    根據《綱要》,濟南將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著眼促進全域資源合理布局、科學配置,強化市級統籌,完善協調機制,突出抓好重點載體建設,促進錯位特色發展,加快形成更加有效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城市能級提升、內涵式發展。
  • 產業培育與生態保護齊頭並進,濟南「黃河文章」正展開
    黃河穿城而過、城市依河而興,這樣協調發展的格局是濟南發展的願景。近期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擘畫了濟南發展新藍圖,這幅畫卷上,清晰地描繪著濟南一個又一個目標,毫無懸念,「黃河」成為熱詞。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立足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他們將同步開展、壓茬推進起步區空間戰略研究和生態保護規劃,科學確定起步區的目標定位、發展規模和空間格局,為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新城提供規劃支撐。
  • 「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對濟南城市發展指引發生了哪些...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日訊 9月2日下午,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力打造『五個濟南』 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系列發布會的第七場發布會,介紹濟南市在規劃引領和要素保障方面著力構建城市發展格局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南山旅遊如何發展?專家:可借泰山之名統一打造「北泰山」
    南山打造「北泰山」品牌如何?近日,在福地街附近,濟南旅遊智庫「南部山區與泰山旅遊協同發展」研討會舉行。有與會者認為,南部山區可考慮提高與泰山的關聯度,比如借泰山之名,打造「北泰山」這一品牌。他認為南山與泰山旅遊協同發展,是有必然性的,像河南雲臺山、桂林山水風景區和日本富士山等經典案例,都是證明。據悉,2013年,山東省文化廳組織編制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泰安市的泰山區、岱嶽區與濟南市協同發展。
  • 「天眼時評」咬定青山不放鬆|全國兩會生態「熱詞」的綠色思考
    今年全國兩會上,「生態」「綠色」「環境」「汙染」「垃圾」「藍天」「碧水」「淨土」等一系列「熱詞」頗為亮眼。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還是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或是代表委員議國是,保護生態環境,築牢生態屏障等生態話題,備受關注。
  • 山東城市格局變陣:濟南繼續大擴張,地小人少的萊蕪走進歷史
    這意味著,1992年誕生的袖珍型地級市萊蕪市走進歷史,山東省會城市同時也是副省級城市的濟南獲得了更多的地域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相對應的是,山東省大城市的格局出現重大調整,由之前的17個地級市演變為16個。
  • 從長個頭到長肌肉,大濟南要更強 「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十字...
    除了地理條件上北黃河、南泰山的局限性之外,北跨步伐較慢也讓濟南越來越成為一個狹長的「帶狀」城市。&nbsp&nbsp&nbsp&nbsp以「北跨」到「北起」來看,濟南的城市發展格局確實到該轉變的時候。
  • 四山四水四城四聖 濟南、泰安、曲阜打造中華文化樞軸
    濟泰曲三地標誌性文化串珠成鏈 山東作為歷史文化悠久的大省,泰山、黃河和孔子在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素有「一山一水一聖人」美譽。山、水、聖人分布在泰安、濟南、濟寧三地,經過多年整合後,這些分散的旅遊景點抱團發展成一條歷史文化精品旅遊線路,實現了串珠成鏈。
  • 濟棗高鐵能否在濟南南山設站?規劃部門:如果條件具備不是不可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近日,有網友在濟南市政府網留言,濟棗高鐵確定走東線後,穿越濟南南部山區,南部山區為了長遠發展,應當積極爭取在西營或者柳埠設站。不僅網友,在今年濟南兩會上有人大代表便提出類似建議。濟棗高鐵能否在南山設站?連日來,記者諮詢了濟南發改委、交通局、中鐵二院、魯南高鐵等相關單位尋求答案。
  • 新濟南新答卷之一|奮鬥之城了不起,十大亮點請您閱卷
    真正的奮鬥,從來都是乘勢而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實施,用「濟南優勢」「濟南實踐」作答「黃河答卷」中的必答題、附加題。「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新發展格局濟南時報 王鋒 攝2020年,大濟南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迎來了發展格局的重要「升級」——東拓到東強、西進到西興、南控到南美、北跨到北起、中疏到中優。實現這次「重大升級」,濟南用了17年。17年前的山東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確定了濟南城市發展的「十字方針」,這更多是從拉開城市空間布局來謀劃。
  • 濟南將開展龍洞、鳳凰湖公園概念規劃研究
    9月2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力打造『五個濟南』 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表示,將推動在產礦山企業的升級改造,開展龍洞及鳳凰湖公園概念規劃研究,著力打造「大美泰山」生態共同體。
  • 去年兩會十大熱詞承載的期盼變成了海南沉甸甸的收穫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這十大熱詞令人印象深刻。一個個凝聚「經濟晴雨表」「民生暖心劑」的兩會熱詞,承載著代表、委員的拳拳之心和老百姓的殷殷期待。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年後,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海南各級政府把群眾的要求和意願落實到各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份實實在在的收穫。
  • 看見|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 濟南...
    在這裡,放慢腳步,聆聽泉水叮咚的脈動,看見濟南此時此地的不同側面。為您進行深層次解讀,講好新時代濟南故事,助力經濟社會更好發展。本期《看見》聚焦為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濟南市的新規劃。
  • 顯山、融城、延脈、築景濟南千佛山北廣場將建綜合城市廣場
    商報濟南消息 6月,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濟南市千佛山北廣場景觀設計方案徵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