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穿城而過、城市依河而興,這樣協調發展的格局是濟南發展的願景。近期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擘畫了濟南發展新藍圖,這幅畫卷上,清晰地描繪著濟南一個又一個目標,毫無懸念,「黃河」成為熱詞。全會提出,要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範標杆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率先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示範區……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當下的濟南,正朝著這些目標奮進。
全力建設起步區崛起北部
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的濟南,正加快擁河發展的步伐。
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後,細心的讀者發現,在濟南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綠色智慧、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的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基本建成。從我們耳熟能詳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到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起步區」),兩字之差,有何區別?起步區具體範圍是什麼?
濟南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新時報記者,起步區與先行區並非一個概念,不完全重合,目前起步區總體建設規劃已上報,正等待國家發改委批覆。對於將來先行區是否會更名起步區,該負責人表示:「應該吧,要看最終批覆結果。」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立足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他們將同步開展、壓茬推進起步區空間戰略研究和生態保護規劃,科學確定起步區的目標定位、發展規模和空間格局,為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新城提供規劃支撐。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黨政辦公室主任黃治修的一篇署名文章《黃河兩岸先行區》中提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起步區的規劃尚未公布,但確定的是起步區也跨黃河兩岸。
公開信息顯示,濟南市十四五規劃指出,要高水平建設起步區,崛起北部全力建設未來希望之城。堅持把北部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地,舉全市之力推進起步區建設,加快集聚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等高端產業,超前布局區塊鏈、太赫茲、認知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等前沿產業,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持續加密過河通道,加快建成「三橋一隧」,強力推進「三隧一橋」建設,加速軌道交通北延,促進黃河兩岸交通布局優化、銜接成網,構建黃河穿城而過、城市擁河而興的發展格局。
綠地國際會展中心效果圖
多個經濟增長極正孕育
起步區的提出,預示著濟南又迎來了新機遇。多重機遇疊加,濟南正在形成多個經濟增長極。
放眼黃河以北,先行區產業布局和項目建設已拉開框架。驅車行駛在崔寨街道220國道上,道路兩側的綠地國博城會展中心、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數字經濟與智慧物流產業園等項目正拔地而起。
這些在建項目,不少已引來「金鳳凰」。比如,未來要培育萬億級綠建產業集群的綠建國際產業園,已引進濟南中交智慧綠建中心等4個優質綠建項目,儲備美國江森自控等世界500強外資綠建項目;致力於打造黃河流域數字經濟新高地的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集聚了電商及科創企業225家,被評為「2020年度省級成長型數字經濟園區」;智慧物流產業園已導入京東、普洛斯、中通等高端優質物流項目。
去年,先行區已引進26個項目籤約投資額1664.84億,今年又引進了46個優質項目,其中,世界500強項目達11個。以目前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的物流產業為例,今年前11個月營收超過10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0%。未來,隨著智慧物流產業園的建設,2022年至2028年,園區年交易額將超百億,實現稅收約10億元,將成為濟南市智慧物流產業的典範。
建成後綜合規模全球最大的濟南綠地國際會展中心也被業界看好。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近期表示,綠地國際會展中心的建設和投入使用將會推動濟南市乃至山東省相關領域的發展。12月初,該項目已啟動全球招商,一期預計明年10月可交付使用。
按照規劃,承載著濟南未來新區的先行區,2025年主導產業集聚效應顯著,新動能塑成優勢,並在全國推廣示範。
再把視野投向濟南東部,濟南已落地的14家「中科系」科研機構,大多數紮根在那裡。聚集了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一批研發機構、高科技園區的「齊魯科創大走廊」,已經成為全省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無疑也將成為濟南新的增長極。目前,不少大科學項目正在建設,比如,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通用超級計算平臺建成後,將為各領域科技創新帶來重大機遇;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首批建設的大科學平臺AMS全球數據中心,未來將力爭在空間超導磁鐵和航天晶片電子學兩項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
濟南正在打造的產業高地不只這些,它們都將為濟南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提供支撐。
先行區帶黃河的效果圖
持續開放的物流與投資合作
除了內部產業孕育的經濟新引擎,不斷加大的開放力度也在為濟南騰飛助力。
在走出去方面,濟南歐亞班列頗為典型。今年12月初,「齊魯號」歐亞班列(濟南)第500列從濟南南站發車,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濟南年開行歐亞班列突破500列,具有裡程碑意義。濟南市口岸物流辦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歐亞班列開行總量是2018年5倍,今年以來,濟南歐亞班列更是跑出了「加速度」,前11個月開行499列,是2019年同期3.6倍,穩居全省第一位。截至目前,今年濟南歐亞班列運送貨值7.06億美元,貨物總重量40萬噸,運行線路累計達到8條,覆蓋歐亞16個國家40餘個城市。歐亞班列的加速發展,對穩定全球供應鏈和濟南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無疑都是助力。
而在人才、產業、投資開放合作方面,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以及設立的「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從2015年以來,濟南已連續舉辦了5屆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中外參會企業累計超過2630家,籤約項目共94個。
致力於打造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對德智能製造合作區的「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自2017年設立以來,已落地世界500強項目10個、中國500強項目16個,屢屢刷新全市工業「畝產冠軍」紀錄,形成了電子信息、航空及零部件產業、機器人及數控設備集群,主導產業與德國、歐洲的優勢產業高度契合。今年以來,實現了福士汽車零部件亞太總部基地等15個主導產業項目落地,高功率晶片生產基地項目即將投產。
而正在崛起的自貿試驗區等開放「窗口」都將助力濟南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示範區。
提高日汙水處理能力打造幸福河湖
產業發展的同時,濟南也在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尤其是水生態保護。蜿蜒黃河穿城而過,城區內小清河等65條河流縱橫交錯。水為濟南增添了獨特魅力,水生態保護的意義不言而喻。
黃河20世紀70~90年代下遊經常淤積斷流,如今已保持21年不斷流,變成水生植物和鳥類的天堂,秋冬季金色的「銀杏長廊」吸引市民爭相打卡。小清河也從「小黑河」變身「小清新」,如今周末到小清河生態景觀帶遊玩,成了不少市民的生活習慣。
城市水生態「蝶變」的背後,濟南一直在努力。2019年,國控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連上三個臺階,水環境質量實現了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徹底告別了「劣五類」水體。除了小清河,華山湖、大辛河、文昌河等生態景觀風貌帶被精心打造,濟南越來越多的河湖正在實現應美盡美。
給水體徹底消臭的最有效途徑是增加汙水處理能力。為此,2020年濟南新增汙水處理能力13萬噸/日,三年來共新增汙水處理能力42.1萬噸/日,從根本上解決了直排問題,實現汙水處理能力的歷史性突破。水質淨化三廠和濟南東站汙水連通工程預計年底前建成,區域性汙水處理能力不均衡的問題將得到初步解決。
濟南市城鄉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濟南加快現代水務發展,「泉湧、湖清、河暢、水淨、景美」成為城市常態。面向未來,濟南將打造幸福河湖,完善水系生態體系。實施大汶河生態保護修復,玉帶河、浪溪河、北大沙河、白雲湖美麗幸福示範河湖建設等,完成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崔寨、創新谷等17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中心城區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以上,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治理面積310平方公裡。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當下的濟南,聚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之際,不斷加大開放合作力度、謀劃生態保護,朝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範標杆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的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