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自青藏高原,攬雪山、越高原、闢峽谷、納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彎,流經9省區,綿延5464公裡的黃河由山東墾利入海。
黃河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一條承載深厚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河。在綿延180餘公裡的濟南段,黃河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近日,《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公布,為濟南講好「黃河故事」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一年四季皆有景,黃河大堤成濟南「網紅打卡地」隨著一條河與一座城深度融合,黃河距離我們越來越近。比如,黃河兩岸打造起生態景觀風貌帶,黃河大堤逐漸成為濟南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春看櫻花白,秋賞銀杏黃,黃河大堤等你來。
每到春天,槐蔭、天橋、歷城、高新、章丘區的堤頂兩側的紅葉李相繼盛開。秋冬時節,黃河槐蔭段1100多畝銀杏林披上金色衣裳、層林盡染,呈現濟南最美秋色;綿延15公裡的「銀杏長廊」,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的銀杏林。
據悉,濟南黃河河務局結合黃河防洪工程建設,經多年植樹綠化,形成了以堤頂行道林、臨河防浪林、淤背區適生林和經濟林、背河護堤林為主的生態防護體系。目前黃河濟南段有各類樹株500餘萬株,不僅成為靚麗的生態景觀,更起著防風固沙、淨化空氣、保持水土的作用。
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新使命當下,2020年濟南黃河大堤已悄然蝶變。濟南市啟動黃河淤背區綠化提升改造項目,22.33公裡的淤背區空白段被種上花草樹木,採用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比例5:3,實現了兩岸一年四季皆有景。
濟南「十四五」規劃提出,濟南將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沿黃森林公園,打造黃河生態風貌帶。全面提升百裡黃河風景區建設標準,實施重點河段和重要節點適度自然化、景觀化改造,增強黃河堤防生態旅遊、觀光休閒和城市交通功能。未來,黃河濟南段兩岸面貌更值得期待。
傳承黃河文化時不我待,濟南黃河文化傳承基地動工濟南是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沿黃中心城市、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地處黃河生態走廊與京滬經濟動脈、黃河文化紐帶與中華文化樞軸的交匯點位置。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濟南義不容辭。
黃河百裡風景區是不少遊客打卡地,景區內人文生態景觀兼備,分布著歷代治河方略石刻群、黃河神獸、四瀆唯宗、九烈士紀念碑等諸多文化景點。2003年濟南黃河百裡風景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9年晉升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免費向濟南市民開放。經過不斷裝扮,水潤草豐,苗旺樹壯,綠化率達到97%,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除此之外,作為全國僅有的幾座黃河展覽館之一,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也在訴說著黃河故事。走進展覽館正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上世紀70年代的毛澤東主席立像,旁邊是毛主席書寫的「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尊塑像非常罕見,是濟南現存毛澤東塑像的珍品。此外,展覽館還通過黃河概況、悠久歷史、滄桑巨變、黃河時代等部分展示濟南黃河歷史文化。
牢牢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濟南已行動起來。在不破壞黃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濟南對百裡黃河風景區進行景觀提升,豐富景觀綠化植物品種,完善基礎設施,打造休閒空間,增加綠道、驛站和停車場,2020年10月下旬已完工。在原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東側,濟南黃河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提升項目也已破土動工。
黃河文化資源調查完成,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帶「黃河流經全國9個省域,在山東也正好流經9個市,暗合了『九九歸一』的理念。作為山東省會,濟南實際上是黃河文化跟運河文化、齊魯文化乃至儒家文化的重要交匯地。」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會長、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黃河濟南段留下了很多歷史傳說、文化名人和文化故事,這些都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
濟南挖掘、研究、推進黃河文化一直走在快車道上。
2020年初,在濟南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濟南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城市,其中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是重要內容。
濟南圍繞黃河文化的「大動作」不斷:中共濟南市委黨史研究院在全市黨史史志系統開展了以「講述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為主題的「三大行動」,濟南推出全面梳理黃河文旅資源等六項舉措。2020年7月,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德州、聊城、濱州、菏澤九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山東黃河流域城市文化旅遊聯盟;由市委宣傳部、濟南黃河河務局、市文化和旅遊局、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了山東沿黃城市黨報記者走黃河採風活動,同時發布沿黃九市文化旅遊「打卡點」……
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的召開,讓「黃河」再次成為熱詞。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濟南提出將高標準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濼口古鎮等一批特色標誌性工程,建設濟南黃河體育中心,集中布局黃河博物館等綜合性文化館群。
據悉,根據全省黃河文化資源調查情況,我省沿黃地區擁有泰山、「三孔」、齊長城和大運河4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各6座,文物國保單位150處、省級1087處,均佔全省總數的60%以上。國家級非遺項目107項、省級449項。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82處,A級景區622處,佔全省總數的50%,其中5A級4處、4A級102處、旅遊度假區13處。匯總特色資源43項、重點項目165個。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挖掘和梳理,對重要遺產進行保護、搶救和修復,規劃建設黃河博物館等項目。深入傳承黃河文化基因,建立具有泉城特色的黃河文化體系。加強與沿黃城市合作交流,策劃推出一批高端文化活動、精品旅遊線路,聯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推動建設「山水聖人」中華文化樞軸。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邁向「黃河時代」,面對黃河國家戰略與強省會戰略疊加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厚重的黃河文化底蘊讓濟南自帶大河氣質,在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上熠熠生輝,未來落筆書寫的新時代「黃河故事」也將更加精彩。
新時報記者:楊璐 王亞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