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黃河故事怎麼講?濟南擘畫新藍圖

2021-01-07 澎湃新聞

發源自青藏高原,攬雪山、越高原、闢峽谷、納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彎,流經9省區,綿延5464公裡的黃河由山東墾利入海。

黃河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一條承載深厚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河。在綿延180餘公裡的濟南段,黃河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近日,《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公布,為濟南講好「黃河故事」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一年四季皆有景,黃河大堤成濟南「網紅打卡地」

隨著一條河與一座城深度融合,黃河距離我們越來越近。比如,黃河兩岸打造起生態景觀風貌帶,黃河大堤逐漸成為濟南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春看櫻花白,秋賞銀杏黃,黃河大堤等你來。

每到春天,槐蔭、天橋、歷城、高新、章丘區的堤頂兩側的紅葉李相繼盛開。秋冬時節,黃河槐蔭段1100多畝銀杏林披上金色衣裳、層林盡染,呈現濟南最美秋色;綿延15公裡的「銀杏長廊」,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的銀杏林。

據悉,濟南黃河河務局結合黃河防洪工程建設,經多年植樹綠化,形成了以堤頂行道林、臨河防浪林、淤背區適生林和經濟林、背河護堤林為主的生態防護體系。目前黃河濟南段有各類樹株500餘萬株,不僅成為靚麗的生態景觀,更起著防風固沙、淨化空氣、保持水土的作用。

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新使命當下,2020年濟南黃河大堤已悄然蝶變。濟南市啟動黃河淤背區綠化提升改造項目,22.33公裡的淤背區空白段被種上花草樹木,採用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比例5:3,實現了兩岸一年四季皆有景。

濟南「十四五」規劃提出,濟南將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沿黃森林公園,打造黃河生態風貌帶。全面提升百裡黃河風景區建設標準,實施重點河段和重要節點適度自然化、景觀化改造,增強黃河堤防生態旅遊、觀光休閒和城市交通功能。未來,黃河濟南段兩岸面貌更值得期待。

傳承黃河文化時不我待,濟南黃河文化傳承基地動工

濟南是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沿黃中心城市、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地處黃河生態走廊與京滬經濟動脈、黃河文化紐帶與中華文化樞軸的交匯點位置。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濟南義不容辭。

黃河百裡風景區是不少遊客打卡地,景區內人文生態景觀兼備,分布著歷代治河方略石刻群、黃河神獸、四瀆唯宗、九烈士紀念碑等諸多文化景點。2003年濟南黃河百裡風景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9年晉升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免費向濟南市民開放。經過不斷裝扮,水潤草豐,苗旺樹壯,綠化率達到97%,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除此之外,作為全國僅有的幾座黃河展覽館之一,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也在訴說著黃河故事。走進展覽館正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上世紀70年代的毛澤東主席立像,旁邊是毛主席書寫的「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尊塑像非常罕見,是濟南現存毛澤東塑像的珍品。此外,展覽館還通過黃河概況、悠久歷史、滄桑巨變、黃河時代等部分展示濟南黃河歷史文化。

牢牢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濟南已行動起來。在不破壞黃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濟南對百裡黃河風景區進行景觀提升,豐富景觀綠化植物品種,完善基礎設施,打造休閒空間,增加綠道、驛站和停車場,2020年10月下旬已完工。在原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東側,濟南黃河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提升項目也已破土動工。

黃河文化資源調查完成,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帶

「黃河流經全國9個省域,在山東也正好流經9個市,暗合了『九九歸一』的理念。作為山東省會,濟南實際上是黃河文化跟運河文化、齊魯文化乃至儒家文化的重要交匯地。」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會長、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黃河濟南段留下了很多歷史傳說、文化名人和文化故事,這些都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

濟南挖掘、研究、推進黃河文化一直走在快車道上。

2020年初,在濟南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濟南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城市,其中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是重要內容。

濟南圍繞黃河文化的「大動作」不斷:中共濟南市委黨史研究院在全市黨史史志系統開展了以「講述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為主題的「三大行動」,濟南推出全面梳理黃河文旅資源等六項舉措。2020年7月,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德州、聊城、濱州、菏澤九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山東黃河流域城市文化旅遊聯盟;由市委宣傳部、濟南黃河河務局、市文化和旅遊局、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了山東沿黃城市黨報記者走黃河採風活動,同時發布沿黃九市文化旅遊「打卡點」……

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的召開,讓「黃河」再次成為熱詞。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濟南提出將高標準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濼口古鎮等一批特色標誌性工程,建設濟南黃河體育中心,集中布局黃河博物館等綜合性文化館群。

據悉,根據全省黃河文化資源調查情況,我省沿黃地區擁有泰山、「三孔」、齊長城和大運河4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各6座,文物國保單位150處、省級1087處,均佔全省總數的60%以上。國家級非遺項目107項、省級449項。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82處,A級景區622處,佔全省總數的50%,其中5A級4處、4A級102處、旅遊度假區13處。匯總特色資源43項、重點項目165個。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挖掘和梳理,對重要遺產進行保護、搶救和修復,規劃建設黃河博物館等項目。深入傳承黃河文化基因,建立具有泉城特色的黃河文化體系。加強與沿黃城市合作交流,策劃推出一批高端文化活動、精品旅遊線路,聯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推動建設「山水聖人」中華文化樞軸。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邁向「黃河時代」,面對黃河國家戰略與強省會戰略疊加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厚重的黃河文化底蘊讓濟南自帶大河氣質,在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上熠熠生輝,未來落筆書寫的新時代「黃河故事」也將更加精彩。

新時報記者:楊璐 王亞妹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自去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河南省全省上下搶抓機遇,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時代」。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當下,加快推動這一國家戰略順利實施,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對堅定人們的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
  • 產業培育與生態保護齊頭並進,濟南「黃河文章」正展開
    黃河穿城而過、城市依河而興,這樣協調發展的格局是濟南發展的願景。近期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擘畫了濟南發展新藍圖,這幅畫卷上,清晰地描繪著濟南一個又一個目標,毫無懸念,「黃河」成為熱詞。全力建設起步區崛起北部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的濟南,正加快擁河發展的步伐。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後,細心的讀者發現,在濟南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綠色智慧、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的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基本建成。
  • 大慶市讓胡路區深化教育改革 擘畫發展新藍圖
    為全面提升區域教育教學質量和發展水平,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打造教育強區「新樣板」。近日,區政協主席陳慧珠率考察團前往南京市29中學教育集團進行考察交流,學習集團化辦學經驗,感受名校集團化辦學魅力。我區將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深化教育領域改革,踐行「六戰」理念,推動全區教育事業均衡優質發展,擘畫發展新藍圖,開啟「建設百年油田,打造生態工業新城」的新徵程。
  • 濟南新藍圖「敲定」12項重點任務
    濟南新藍圖「敲定」12項重點任務 2020-12-15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旅遊+文化」打造烏海新名片,先後舉辦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藝術節,國際書法產業博覽會等品牌節慶活動。
  • 「紅藍綠」三色擘畫未成年人德育新藍圖
    青羚網訊(記者 董志勇 通訊員 苗曉慧)近年來,為提升未成年人綜合素養,推動立德樹人落地生根,虎臺街道辦事處醫財東社區實施「紅藍綠」三色教育模式,為社區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擘畫新藍圖,提供新舉措。紅色文化教育厚植愛國情懷社區「五老」指導員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為未成年人講述革命先烈故事,讓孩子們從小培養愛國熱情;轄區小朋友通過線上網絡紅色教育平臺,發布「好家風家訓故事」,
  • 黃河入海丨泰山壓頂不彎腰 詩朗誦《信念永恆》展現新時代新黃河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6日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文藝的形式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新時代山東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於9月16日晚在山東濟南奧體中心「東荷」體育館舉行。
  • 擘畫泉城新圖景 濟南文旅集團全力打造文旅標杆
    原標題:擘畫泉城新圖景 濟南文旅集團全力打造文旅標杆來源:新華網山東德雲文化廣場開工濟南文旅集團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旅遊影響力社會責任企業
  • 二十五中開展"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中新開封網9月16日訊(付海濤 賈蕙綺 張鵬)為深入貫徹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9月15號下午,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多功能廳舉行
  • 汴梁教育|河南開封市25中:講好黃河故事 弘揚黃河文化
    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9月15號下午,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多功能廳舉行「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 面向大海,擁抱黃河
    魯網7月24日訊 7月23日,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在中共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上表示,濟南是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必須在重大國家戰略中找準方位。既要面向大海,也要擁抱黃河,做好陸海統籌,為濟南發展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要素、拓展空間。
  • 今日16市黨報速讀丨看濟南青島東營三市如何做好黃河大文章
    濟南:奏響「黃河大合唱」的濟南樂章——寫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周年之際青島:依託強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資源優勢和智能製造技術底蘊,搭建區域協同發展大平臺,主動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青島樂章
  • 章丘黃河街道「黃河鄉村記憶館」展示黃河故事!
    濟南市章丘區的黃河街道,作為沿黃流域9個省區唯一以「黃河」命名的行政單位,為了給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充分的宣傳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讓灘區群眾更好的留住鄉愁,在深入推進灘區遷建項目的同時,除了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配套了圖書閱覽室、書畫創作室、舞蹈排練室、市民大講堂等,還建設了一處「黃河鄉村記憶館」。
  • 譜寫黃河兩岸教育發展新篇章!看天橋教育的蝶變之路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記者 李明)作為濟南市唯一地跨黃河兩岸的中心城區,天橋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的巨輪正揚帆起航。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多年前黃河北農村學校還存在教師教育理念落後、教育方式傳統、學校管理隨意無序等問題。其中優質師資嚴重匱乏,更是該地區與市區學校教學質量差距巨大的頑疾所在。記者了解到,因天橋區地理環境特殊,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黃河「天塹」等影響,形成了南北兩岸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 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9月16日晚在濟南奧體中心奏響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文藝的形式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新時代山東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將於9月16日晚在山東濟南奧體中心「東荷」體育館舉行。
  • 新濟南發展藍圖熱詞頻現,這樣的城市是每個人的「大愛」
    繪就新藍圖,開啟新徵程。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十四五」時期濟南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統籌安排。
  • 河南工業大學|「探索黃河文化,傳頌黃河故事」活動簡報|第八期
    「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清晰明了的闡釋了黃河對於連繫中國東西部的重要戰略意義,為我們深切貫徹黃河文化提供了更深度的點撥。2020年7月27日,為深化黃河團隊成員對黃河下遊地區———濟南的文化發展認識,上河之行濟南分隊進行了文化方面的調研。
  • 讓濟南故事走向全國 「百家新媒體直播濟南」啟動
    今年年初,濟南報業依託愛濟南新聞客戶端布局慢直播項目,推出「大型城市形象宣傳平臺——直播濟南」,對濟南200多個「點位」進行24小時直播,在全國地方媒體中開創先河。「直播濟南」,根植濟南、面向全國、溝通世界,以傳播濟南好聲音、講好濟南故事為己任,以助力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為使命。
  • 擘畫泉城新圖景,濟南文旅集團全力打造文旅標杆
    打造文旅新標杆聚力「德雲演藝」等重點項目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濟南文旅集團在濟南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貫徹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營管理,在全省乃至全國文旅行業中率先復工復產,並榮獲「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狀」、2020年度省級文明單位、2020年度中國十大旅遊影響力社會責任企業等榮譽稱號。
  • 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正式盾構掘進
    9月20日上午,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建設,中鐵十四局負責施工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正式盾構掘進,隧道開挖直徑15.76米,為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宣布濟南黃河隧道盾構掘進正式啟動。該工程位於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北連鵲山、濟北次中心,南接濟濼路,隧道全長4760米,其中盾構段長2519.2米,管片外徑15.2米,內徑13.9米。設計為雙管雙層,上層為雙向6車道公路,下層為城市軌道交通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