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無法忘記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攜帶著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一飛沖天的激情瞬間!曾經發明了火藥的中國人,終於在這一刻實現了飛天的偉大夢想。在「載人航天」這個尖端科技領域之中,最引起大家關注的,第一是飛船本身的技術,第二就是如果保障飛行過程中航天員的安全和健康了。2003年11月12日,在我校材料系黨委和校研究生團委的指導下,通過材料系研團總支和材研二班黨支部的聯繫和組織,清華大學材料系的22名同學,偕同生物系3名同學和醫學院的3名同學前往總裝備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觀學習,這裡是「神舟五號」升空之前楊利偉等航天員進行訓練的地方,我們有幸在這裡,從一個側面去了解我們的英雄,了解我們偉大的載人飛行。
模擬訓練艙、離心訓練中心、生物醫學研究裝置以及航天員體能訓練中心……這些平素在我們眼中神秘確充滿好奇的地方,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一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從參觀中我們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系統的航天醫學工程體系,其研究成果和主要技術能力都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並具有獨特的優勢,這為楊利偉的升空和未來的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航天醫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是我們最大的特色。」眼前這位我國航天員選拔和訓練工作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在進行航天醫學研究的同時,一直堅持對人機環境系統的探索研究,把人和飛船作為一個整體,把研究航天員的航天心理和工程效益學結合起來。比如,對飛船部儀表的大小、燈光的顏色和各種生活工作設施進行了人性化的改造,既提高了舒適度,又提高了航天員的操作效率,對保證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高飛行安全都有積極意義。」
關注那幾天飛行過程的人都對楊利偉在飛船上的食譜記憶猶新:八寶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在參觀過程中,負責人告訴我們,我國航天員的航天食品、飛船上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設備,都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這些成果保證了航天員們在飛船中有一個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此外,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還對航天重力生理進行研究分析,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同時還成功解決了飛船飛行中對航天員生理系統信息的獲取和傳輸、處理難題,使地面能夠對在軌道上飛行的航天員的生理情況進行監控。
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了解楊利偉的大好時機。說起楊利偉,負責人告訴我們:「楊利偉的最大優點是認真,個性沉穩的他雖然不愛說話,但做動作時非常認真,還特別愛琢磨事,每次訓練前都要把合作夥伴叫到一邊,將全部動作模擬一遍,而且從不厭煩,很多程序他都能閉著眼睛做。」他的這些話讓我們對楊利偉的敬佩之情更加重幾分,作為一名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嚴謹和他的奮鬥堪稱我們這個時代的楷模。
直至離開研究所,我們仍然有一些激動。這次參觀加深了同學們對航天員訓練過程的認識,增強了同學們投身祖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如此近距離感受到:一項項的成就和輝煌曾經讓我們擁有太多的振奮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敗和犧牲又讓我們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傷悲。高昂的代價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載人航天事業的艱巨性、複雜性,而航天事業正是需要那些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甚至勇於犧牲的人才。我們清華學子被稱為「驕子」,祖國和人民對我們抱以極大的期待,我們應該用實際的行動和驕人的成績回報這份期待,為祖國爭光,為清華爭光。(材料系 王立晟、王寒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