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理想,騰飛希望——訪總後勤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清華大學...

2020-12-17 清華大學新聞網
無標題文檔

啟航理想,騰飛希望

——訪總裝備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無法忘記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攜帶著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一飛沖天的激情瞬間!曾經發明了火藥的中國人,終於在這一刻實現了飛天的偉大夢想。在「載人航天」這個尖端科技領域之中,最引起大家關注的,第一是飛船本身的技術,第二就是如果保障飛行過程中航天員的安全和健康了。2003年11月12日,在我校材料系黨委和校研究生團委的指導下,通過材料系研團總支和材研二班黨支部的聯繫和組織,清華大學材料系的22名同學,偕同生物系3名同學和醫學院的3名同學前往總裝備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觀學習,這裡是「神舟五號」升空之前楊利偉等航天員進行訓練的地方,我們有幸在這裡,從一個側面去了解我們的英雄,了解我們偉大的載人飛行。

模擬訓練艙、離心訓練中心、生物醫學研究裝置以及航天員體能訓練中心……這些平素在我們眼中神秘確充滿好奇的地方,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一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從參觀中我們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系統的航天醫學工程體系,其研究成果和主要技術能力都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並具有獨特的優勢,這為楊利偉的升空和未來的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航天醫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是我們最大的特色。」眼前這位我國航天員選拔和訓練工作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在進行航天醫學研究的同時,一直堅持對人機環境系統的探索研究,把人和飛船作為一個整體,把研究航天員的航天心理和工程效益學結合起來。比如,對飛船部儀表的大小、燈光的顏色和各種生活工作設施進行了人性化的改造,既提高了舒適度,又提高了航天員的操作效率,對保證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高飛行安全都有積極意義。」

關注那幾天飛行過程的人都對楊利偉在飛船上的食譜記憶猶新:八寶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在參觀過程中,負責人告訴我們,我國航天員的航天食品、飛船上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設備,都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這些成果保證了航天員們在飛船中有一個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此外,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還對航天重力生理進行研究分析,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同時還成功解決了飛船飛行中對航天員生理系統信息的獲取和傳輸、處理難題,使地面能夠對在軌道上飛行的航天員的生理情況進行監控。

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了解楊利偉的大好時機。說起楊利偉,負責人告訴我們:「楊利偉的最大優點是認真,個性沉穩的他雖然不愛說話,但做動作時非常認真,還特別愛琢磨事,每次訓練前都要把合作夥伴叫到一邊,將全部動作模擬一遍,而且從不厭煩,很多程序他都能閉著眼睛做。」他的這些話讓我們對楊利偉的敬佩之情更加重幾分,作為一名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嚴謹和他的奮鬥堪稱我們這個時代的楷模。

直至離開研究所,我們仍然有一些激動。這次參觀加深了同學們對航天員訓練過程的認識,增強了同學們投身祖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如此近距離感受到:一項項的成就和輝煌曾經讓我們擁有太多的振奮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敗和犧牲又讓我們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傷悲。高昂的代價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載人航天事業的艱巨性、複雜性,而航天事業正是需要那些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甚至勇於犧牲的人才。我們清華學子被稱為「驕子」,祖國和人民對我們抱以極大的期待,我們應該用實際的行動和驕人的成績回報這份期待,為祖國爭光,為清華爭光。(材料系 王立晟、王寒風供稿)

相關焦點

  • 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紀事
    當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完成首次太空飛行,在內蒙古預定地點安全著陸時,綠樹環抱的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一片歡騰。  35載辛勤耕耘,35年碩果纍纍。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從最初的一張白紙,蹣跚起步,至今完成了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和航天服、航天食品等幾百項有關產品的研製工作。
  •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天津)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天津)   北京協和醫學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是衛生部唯一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實行緊密合作辦學,現已進入"211"、"985"工程建設行列,被教育部列為"小規模特色高校",財政經費撥款標準達到國內高校最高水平,在校碩士研究生的助學金發放標準為
  • ...關於舉辦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報告會的通知(生物醫學工程...
    )",該報告會視角新穎,突出體現學術交流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基礎作用,集中展示北京地區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原始創新成果,展示首都生物醫學工程科技工作者良好的學術風採和精神風貌,弘揚科學家精神,向祖國70華誕獻禮。
  • 韓宏範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調研
    7月11日下午,區委書記韓宏範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調研,與研究所主要負責人就南開區與科研院所、大學合作共建等問題進行座談。區委副書記陳愛菲,區委常委、副區長谷雲彪,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李喜軍,區政協副主席石江參加。
  •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暑期夏令營招募令
    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自2006年起實行緊密聯合辦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揮「醫工結合」優勢,實現兩校聯合授課,在研究生公派留學項目、優秀大學生選調等方面資源共享,畢業證學位證均為兩校「雙章雙號」,全所現有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25人,自1979年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至今共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600餘人,畢業生知識結構豐富、就業面廣,每年就業率均超過90%(2017
  • 20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招聘4人公告
    根據工作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現公開招聘4名項目聘用人員(合同制),具體事項如下:一、招聘崗位及人數:新聞中心國際期刊編輯2人生物製造工程研究所行政助理2人二、崗位職責:(一)國際期刊編輯2人1、協助官方國際英文期刊的日常管理、維護工作;2、
  • 第五期臨床醫學與工程技術沙龍舉行-清華大學新聞網
    第五期臨床醫學與工程技術沙龍:聚焦精準醫學時代腫瘤個體化治療的機遇和挑戰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12月3日下午清華大學醫學中心舉辦第五期臨床醫學與工程技術沙龍,以「精準醫學時代腫瘤個體化治療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探討腫瘤的個體化治療。
  • 心有宏圖 路在腳下——訪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畢業生張明輝
    【啟航】心有宏圖 路在腳下——訪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畢業生張明輝研通社記者 郝育倩   1994年9月入學,2005年1月畢業,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博士畢業生張明輝,完成了從學士到博士的求學生涯。選擇攻博——為自己的選擇而執著堅守  本科五年,最終以「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的榮譽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成績優秀的他贏得了在本系攻讀博士的機會,同屆的優秀畢業生中,有人出國深造,有人轉換專業,張明輝依然執著於自己的選擇。從1999年9月開始,他在清華大學化工系反應工程實驗室師從魏飛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 20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招聘公告
    根據工作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現公開招聘1-2名項目聘用人員(合同制),具體事項如下:一、招聘崗位及人數:生物製造工程研究所行政助理1-2人二、崗位職責:1.協助領導文案處理工作;2.協助主管領導完成接待、組織等會議管理工作;3.協調竇店辦公區與學院路主校區之間的溝通協調
  •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專業簡介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l        「錢學森力學班」從2009年開始招生  招生專業: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工程力學(錢學森班)  基本概況  清華大學航空學科的發展始於上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工程力學學科在全國曆次學科評比中一直位居第一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根據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清華大學明確提出了積極參與國防科研、發展航天航空學科的目標,對該領域研究進行了高強度投資。1998年,學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術研究中心,「航天清華一號」微小衛星和「納星一號」已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發射成功。
  • 生物物理研究所六人獲中科院載人航天工程表彰
    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我國航天科技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中科院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承擔了多項重要關鍵的協作配套任務,為航天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表彰在此次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和工作優秀的集體和個人,評選出了一批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和優秀工作者。
  • 訪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負責人陳善廣吳川生
    1962年生, 中國航天員中心主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  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1992年起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吳川生  1952年生  1972年12月入伍  1995年11月調入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宿雙寧
    現任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    記者:您是航天員系統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請您給我們談談目前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情況。  宿:我國的航天員隊伍是1998年選拔到位的。目前我國航天員已完成了基礎訓練階段的全部內容和航天專業技術訓練。
  • 專業解讀|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航空航天工程
    02培養目標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培養具備航空航天領域的多學科知識,能運用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和實驗研究等手段研究和解決航空航天領域的實際問題,能從事飛彈、太空飛行器、飛行器等航空太空飛行器總體、結構和系統設計相關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 朝陽學科:「生物醫學工程」頂尖高校盤點
    生物醫學工程因其對於徵服人類重大疾患、探究生命的奧秘、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都有著深遠意義而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研究熱點,是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學科」。這麼「牛」的學科,生命奧秘,科技更替,上天入地,簡直就是人類的希望啊!那麼縱觀內地高校,到底哪家的生物醫學工程更強呢?今天,就來盤點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 浙江大學航天電子工程研究所入學研究生2019招生簡章
    研究所介紹:   浙江大學航天電子工程研究所隸屬於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是「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頻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頻集成電路工程實驗室」。目前研究所主要研發地址位於浙大玉泉校區智泉大樓,實驗室面積超過1500平米,建有高性能並行仿真計算、晶片建模和在片測試、高密度集成微組裝和封裝、電性能和可靠性綜合測試四大平臺,擁有總資產超過5000萬的各類先進設備儀器100餘臺,具備110GHz以下微波毫米波射頻晶片完善的研發、測試能力。   浙江大學航天電子工程研究所凝聚了一支科研功底紮實、技術實力雄厚、團隊合作充滿激情的隊伍。
  • 2016全國儀器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論壇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孟莉)2016全國儀器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論壇於5月29日在京落下帷幕。來自全國3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60餘名博士生和30餘名專家齊聚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活動。論壇由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辦,天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承辦。
  • 青島理工大學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為兩大航天工程保駕護航
    與會媒體的編輯、記者先後參觀了青島理工大學BIM中心、數字建構實驗室、光大理工環境技術研究院、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摩擦學研究所、雷射智能製造技術實驗室和山東省增材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月27日,2020全國主流媒體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活動隆重舉行。來自全國30家主流媒體的40餘位編輯、記者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校園。
  • 航天中心醫院成立航天醫學科創中心 促產學研醫一體化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今年迎來建院60周年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旗下航天中心醫院,14日聯合北京大學多學科相關專家在北京共同創建成立「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航天醫學科技創新中心」,旨在瞄準航天醫學發展需求,構建產學研醫一體化的創新體系。
  • 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第三屆入選者名單公布—新聞—科學網
    希望入選的青年人才潛心研究、深入探索,在「科研黃金期」做出突出業績,努力成長為德才兼備、勇於創新的國家科技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 88 杜  建 情報學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