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3:戴著鐐銬也跳舞——安徽師大附中 朱誦玉
今天監考髮捲子時看到了這個作文題,我忍不住笑了,考生奇怪地看了我一眼。
我笑的原因有二:
一是,考前我應老同學的要求曾對今年安徽高考語文做了一點預測(6月3日發表在「語文活動式教學網」,帖子地址:
http://www.songyu123.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453)。我當時對作文是這麼預測的——「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可能是一首小詩」。我還貼了一首以現代詩為材料的作文題。沒想到還真是詩歌材料作文。
二是,曾經貼在我臥室牆上的一幅書法,寫的就是這首詩,那是我的一個學生寫來送給我的。你說巧不巧?
閒話少說,下面談談本人對今年安徽作文題的看法。
安徽語文高考從2006年自主命題以來,先後用過話題作文、命題作文(2次)、材料作文,現在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對此我有另文論述)。既不可能採用話題作文(過時),也不可能採用命題作文(多次使用過),只有材料作文了,而去年也是材料作文。今年既要保持平穩,又要創新,真是太難,所以選擇了詩歌材料作文。(註:明年也許看圖材料作文,這個我去年就預測了,但是網上有的,當然會被避免。)
很顯然,命題者是帶著鐐銬而儘量跳舞,並希望跳得好看一點,因而選擇了詩歌材料作文。
這首詩總體上看還是比較簡單的,描寫江南太湖一帶的獨特的美麗風光,考生應該不難看出這一點。但題目的要求中有「這首詩蘊含的哲理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並「根據你的思考和聯想寫一篇文章」,也就是說,命題者已經告訴考生——這首詩含有哲理,要根據詩的哲理來寫文章。但是詩中的哲理大概就不是每個考生都能看到的了。
那麼這首詩哪裡含有哲理呢?仔細分析,四句詩都是寫景的,前兩句看不出有什麼哲理,而後兩句除了寫景外,似乎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深水處種菱,淺水處種稻,不深不淺處就種藕,也許可作這樣的比喻——天資聰明的學生就強化訓練,讓他去參加數理化競賽,然後保送上名牌大學;天資一般的就讓他去考個一般大學;天資中等的就勉勵他踏實學習,考個中等的學校。也就是孔子說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或者叫分層教育)。這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的。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說,也可以寫「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但要注意闡述角度和語言表述。
很遺憾的是,看到有考生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了,沒有圍繞「哲理」來寫,或者說「哲理」體現得很不明顯。
順便說一句,這首詩是描寫吳興風光的,屬于田園詩範疇。命題者要考生從中挖出哲理,雖有一定的創見,但還是有點勉強的。有關本詩的解讀,可以參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元明清鑑賞辭典》中周嘯天先生的文章。
來源:河北新聞網 實習編輯: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