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梅正在查看小麥長勢。
□特約通訊員 劉玉明 文/圖
「再過個把月,小麥就要收割了,得提前做準備,機器也要檢修好。」3月26日,在三臺縣金石鎮宏梅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林紅梅和農機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忙著檢修收割機。
規模化發展效益好
今年48歲的林紅梅是高井村12組人,以前在鎮裡做生意,從事服裝、副食品銷售。但她一直對土地情有獨鍾,「家裡有土地,一有空就會回來幹農活。」林紅梅說。2015年,林紅梅和朋友在聊天時,得知國家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聽到這一消息後,林紅梅動心了,拿出16萬元積蓄,和幾個朋友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流轉600畝土地發展優質糧油和中藥材種植。
「最開始種的是丹參,沒有技術,管理也跟不上,丹參死了一大半。」林紅梅告訴筆者,當年虧損了 30 多萬元。但她沒有氣餒,而是認真思考,把方向放在了「生態糧食」上。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喜歡吃生態綠色的糧食。」2016年,林紅梅開始在高井村種植玉米300餘畝,獲得豐收。同時,成立了家庭農場,向村民低價供應種子、化肥和農藥,義務提供技術指導、收購運輸等服務,帶動周邊村民發家致富。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種植面積由300畝增至1100餘畝。
林紅梅認為,單打獨鬥的生產模式很難產生高效益,規模化種植才能獲得較高的利潤。筆者了解到,在金石鎮100畝以上的糧油種植大戶有 12 戶,500 畝以上的有 3戶,各類家庭農場、合作社130 餘戶,規模種植面積達9000多畝。
科技化種出好收成
1100餘畝的土地如何實現優質高產,林紅梅主要靠的兩點:一是大力推廣種植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小麥、玉米新品種;二是積極應用推廣新農藝措施,推廣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機耕機播、秸稈還田技術,積極推廣有機肥和無公害農藥。
「機播、機防、機收,全程機械化耕種既省力省時,還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林紅梅嘗到了機械化耕種的甜頭。
在宏梅家庭農場,田野山間,微風過處,麥浪翻滾;果林之間,雞鴨追逐。林紅梅介紹,農場年出產小麥和玉米40多噸,大部分出售給商家,剩下的10多噸,除了發展養殖,生產蔬菜麵條,還可以釀酒。
林紅梅介紹,目前農場主以優質糧油、種養循環、農業機械服務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年純收入近5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30多戶發展優質糧油種植,為6個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輻射和支持相鄰貧困村元山村發展糧油產業。
「大戶們專業化種植,不斷提高種植的科技含量,糧油產量逐年上升。」金石鎮黨委書記張太海說,近年來,該鎮圍繞建設「三臺北路糧倉」和優質糧油示範基地目標,建設高標準農田1.3萬餘畝,優質油菜種植覆蓋率100%、優質水稻覆蓋率80%以上,機械化率達70%。
目前,三臺農業生產機械化總面積達174.9萬畝,其中機播面積 39.8 萬畝、機收面積105.9萬畝,湧現出一批以農機服務為商業運作模式的創業農民。同時,該縣還著力加強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和技術培訓指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已達耕種面積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