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家庭農場 耕耘8年泰州農場主說酸甜苦辣

2021-01-21 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泰州市高港區大泗鎮的光普家庭農場,最近入選「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是該市唯一,而全省此次入選的家庭農場也僅有4家。

走進這家農場,只見牆上掛著兩塊由省農科院授予的牌匾,一塊寫著「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中心」,另一塊則寫著「芽苗菜研發基地」。時值隆冬,但室外聯排白色大棚內,盆栽蔬菜長勢喜人。

44歲的農場主曹光甫,去年純收入超百萬元。聊起8年來的酸甜苦辣,他侃侃而談:

我是高港本地人,大專畢業後,承包過企業食堂、開過飯店、辦過紡織廠。2013年起,國家鼓勵發展家庭農場,我第一個「吃螃蟹」——註冊了全區第一家家庭農場。

投入500多萬元、承包275畝地,正當我準備大幹一場時,「當頭一棍」就把我打蒙了:種了100多畝芋頭,收成有15萬斤,堆滿了400平方米的倉庫。本想留到春節賣個好價錢,沒想到發黴爛掉了;100多畝小麥收割時碰上陰雨天氣,最終只賣了9萬元,還不夠土地租金,更別提烘乾、運輸、人工等費用了。

第二年,小麥又得了「赤黴病」,工人在給芋頭除草時,噴灑的農藥濃度過高,草是除掉了,但芋頭苗也蔫了。兩年總共虧了200萬元。第三年上半年,我改種大豆和玉米,雖然沒虧,但也沒掙到多少錢。

之後有段時間,我整個人就像霜打的茄子,一點精氣神都沒有。好在還有國家補貼,否則我就真成了難翻身的「鹹魚」了。就在我迷茫之際,省農科院專家點撥了我:技術是核心,搞農場跟辦企業一樣,也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流通是關鍵,把產品變成商品,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價格。

那年下半年,我就從省農科院引進了盆栽有機型蔬菜種植新技術。一盆蔬菜5-6兩,價格18元,約是普通蔬菜的10倍。有人問我,同樣的蔬菜,為啥你賣得這麼貴?我說,現摘現吃,新鮮;蔬菜所需基質是玉米、花生秸稈等粉碎和菜油渣發酵而成,生態;口感鮮嫩爽脆,好吃——這麼看,價格就不算貴了吧?再說了,大米不也有賣幾元、幾十元一斤的嗎?你還別說,就靠著這不起眼的盆栽蔬菜,農場當年銷售額突破了200萬元,一舉扭虧為盈。

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甜頭後,我又從省農科院引進兩名博士擔任副場長,還定期組織員工外出學習。農場現在使用的噴灌設施,就是員工們自行研究改進的,有效減少了用水量,每年能給農場節約成本8萬餘元呢。

去年初受疫情影響,許多飯店暫停營業,我們訂單一下子少了很多。那段時間,我在家一門心思琢磨銷路問題,通過公開招標打入高校食堂,還藉助網絡平臺直接銷往千家萬戶。僅從一家高校,農場就拿到了一年600多萬元的大單。

今年,我們農場和省農科院、省中醫院籤訂了三方協議,共同研發種植健康蔬菜,主要面向亞健康等人群。農業市場前景廣闊,農業現代化離咱農民越來越近,我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 本報記者 董鑫

通訊員 楊鼎 徐華

相關焦點

  • 耕耘8年,農場主說酸甜苦辣
    □ 本報記者 董鑫 通訊員 楊鼎 徐華 泰州市高港區大泗鎮的光普家庭農場,最近入選「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是該市唯一,而全省此次入選的家庭農場也僅有4家。
  • 土地講堂:全國各地的首個家庭農場營業執照(NO.20)
    商住地、 工業地) 市宜興工商行政管理局為該市農民徐來平頒發了宜興市格林家庭農場「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徐來平從而成為宜興市首個「家庭農場主」。
  • 雲南文山首個家庭農場成立 80後大學生變身農場主
    雲南文山首個家庭農場成立 80後大學生變身農場主   文山市首個家庭農場——古那衝生態農場日前註冊成立。據悉,該農場是繼中央一號文件提及「家庭農場」概念以來,文山市首個經工商部門註冊登記成立的家庭農場。「我的事業發展離不開農村。」就是這樣一句看似很客套的話,卻時刻指引著農場的主人——一位曾經的大學生村官袁林松。
  • 臨沂一個月竄出20個家庭農場 人人爭當農場主
    李勝介紹說,2012年初,在有關部門和張莊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自己成功流轉了 100畝土地,建起了生態採摘園,而正是得益於擁有土地流轉這個"硬體",才得以日後成為沂南首個"家庭農場",否則難以達到規模優勢,更別想產生品牌效應。
  • 武漢首個家庭農場營業執照出爐
    武漢首個家庭農場營業執照出爐   中新網武漢5月24日電 (張芹 程慧朋 唐小濤)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令牌店村村民凌志輝23日欣喜地領到了個體工商戶家庭農場營業執照,執照明確的經營範圍為農作物種植、家禽養殖銷售,企業名稱為「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森鑫種養殖家庭農場」,經營場所為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令牌村。
  • 淮南首個註冊「家庭農場」誕生(圖)
    據淮南報業新聞網報導,春回大地,在地處曹庵鎮龐祠村「田家庵區龐氏家庭農場」的水稻小麥示範基地裡,記者看到農民正忙著除草,查看小麥的長勢。  「田家庵區龐氏家庭農場」於4月24日經淮南市工商局山南工商分局曹庵工商所申請註冊登記,是淮南首個註冊成立的家庭農場。
  • 從農民到家庭農場主 向前一步是幸福
    在專家看來,家庭農場主收入豐厚,反映出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菜販陳建海:變身家庭農場主,一年淨收入超百萬元    陳建海向記者展示自家農場中收穫的黃瓜。    37歲的陳建海皮膚黝黑,個矮而壯實,穿著一件白底藍格子短袖,腳上趿拉著一雙黑色的涼鞋。乍一看,像是菜場裡一名普通的小販。    「我以前就是賣菜的小販。」
  • 江蘇泰州:構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新型職農」排憂解難
    小楊村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盟主王小軍告訴記者,小楊村聯盟目前建有455平方米的機具中心、91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和659平方米的烘乾中心,包括為農綜合服務、農機、植保、糧油產銷4個合作社,以及農資統一配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智慧農業應用示範、金融支農保險保障4個服務點。
  • 煙臺誕生35位家庭農場主 發展前景被看好(圖)
    水母網5月24日訊(YMG記者徐睿) 「家庭農場」是個新生事物。此前,煙臺辦理家庭農場登記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今後,該怎麼辦理家庭農場登記有了明確的依據。日前,山東省工商局出臺了《家庭農場登記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規定可通過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形式註冊家庭農場,但城鎮居民不能當家庭農場主。目前,我市家庭農場發展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
  • 小康·鎮村行丨到這個村,不妨看看家庭農場……
    原創 顧日升 泰州發布糧食種植農場果蔬種植農場
  • 90後女孩大學畢業回家當農場主 想把農場變樂園
    90後農場主王江玲和父母在自己的家庭農場裡採摘深冬草莓。    西部網訊(記者 魏永賢)12月30日,西安市長安區五星街辦燎原村,90後女農場主王江玲和父母在自己的家庭農場裡採摘深冬草莓,採摘下來的草莓裝盒後,一盒12個(一斤左右)能賣到45元。她們家種了7個大棚的草莓,元旦春節期間能賣個好價錢。王江玲說:「這一季草莓鮮果期可以從12月持續至第二年5月,一個大棚純收入有兩三萬吧。」
  • 黃島出臺家庭農場註冊條件 種糧50畝可當農場主
    企業登記5天內辦結    農民註冊家庭農場免收註冊登記費、驗照年檢費和工本費。該區工商部門還開闢了綠色通道,家庭農場名稱核准只需1個工作日辦結,個體登記3個工作日辦結,企業登記5個工作日辦結。為了提高效率,農場會使用企業的模式來管理、運作,也會提高土地利用率、收益,通過租賃獲得農民的土地,家庭農場使閒置的土地發揮了最大效益。    據悉,家庭農場可以參加農業保險,增強抗風險能力。而註冊了家庭農場的產品,也有了品牌,對於高價值農作物能夠提高品牌價值。更重要的是家庭農場的建立,可以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有效控制土地拋荒現象的發生。
  • 安徽家庭農場探索:家庭農場當前最缺啥?
    缺人才――   農場主年歲大學歷低   天長市積極組織大戶轉變為家庭農場主,以正規企業的職業化身份面向市場。登記家庭農場的條件是流轉面積在3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有技術懂管理講誠信的大戶,由本人申請,到工商局按個人獨資企業登記。同時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家庭農場主聯合社,通過這一平臺開展農資聯購、農機使用調劑、農產品銷售、育秧插秧及融資等服務。
  • 南京家庭農場發展新模式:"融合"農業休閒旅遊
    原標題:我市家庭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   近日,市農委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全市十大美麗家庭農場」評選活動,目前活動還處於申報階段。在申報條件中,「主營產業特色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條標準,要求家庭農場發展能夠彰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早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我市家庭農場應運而生。
  • 大連家庭農場滿2周年 首張營業執照平靜生長
    「2013年3月,大連市出現了第一家拿到營業執照的家庭農場,此後,這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大連快速發展。到去年底,全市家庭農場數已達到了42家。」業內人士表示,最新數據顯示,如今,大連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已達到80多家。兩年時間,大連家庭農場這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之快,在全國應該也不多見。在家庭農場創建方面,大連可謂反應迅速。
  • 廣西首個縣級家庭農場協會在玉林市容縣正式成立
    12月31日上午,玉林市容縣農業農村局召開家庭農場協會成立大會,正式選舉產生了容縣家庭農場協會的理事會、監事會,成為正式成立的廣西第一個縣級家庭農場協會。容縣農業農村局領導及相關股室業務負責人、各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人、發起協會成立的43個家庭農場農場主一起參加了成立大會。
  • 浙江安吉縣:18個家庭農場如何帶火一個經濟薄弱村?
    新華社杭州4月11日電 題:浙江安吉縣:18個家庭農場如何帶火一個經濟薄弱村?  新華社記者魏董華 嶽德亮  「阿魯阿家」號小火車的鳴笛聲串起了浙江安吉縣魯家村的18個休閒農場。在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黨支部書記朱仁斌眼中,這裡就是個浙北平原地帶平凡無奇的小村莊。  朱仁斌告訴記者,2011年,魯家村還是一個村集體經濟穩定收入只有1.8萬元,而負債達到了150萬元的薄弱村。當地村民左偉偉也沒有想到,現在的魯家村像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個低丘緩坡佔九成的村莊,開出了18個家庭農場。  11日,2017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正在浙江省安吉縣召開。
  • 家庭農場主鍾情「生態糧」
    □特約通訊員 劉玉明 文/圖「再過個把月,小麥就要收割了,得提前做準備,機器也要檢修好。」3月26日,在三臺縣金石鎮宏梅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林紅梅和農機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忙著檢修收割機。林紅梅說。2015年,林紅梅和朋友在聊天時,得知國家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聽到這一消息後,林紅梅動心了,拿出16萬元積蓄,和幾個朋友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流轉600畝土地發展優質糧油和中藥材種植。「最開始種的是丹參,沒有技術,管理也跟不上,丹參死了一大半。」林紅梅告訴筆者,當年虧損了 30 多萬元。
  • 走進澳大利亞農場,體驗農場主生活
    農場之食物篇農場主艾迪是個熱愛生活的美食家,他能夠根據食材的特性恰到好處地進行烹調。經他簡單處理的食物,會變得十分美味。烤土豆每當談到自己心儀的美食,艾迪就會把手指攏在一起,放在唇間,快速親吻一下,「麼麼噠」的聲音加上陶醉的表情讓空氣中瞬間彌散著莫名的喜感。
  • 「融合」農業休閒旅遊 南京家庭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
    在申報條件中,「主營產業特色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條標準,要求家庭農場發展能夠彰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早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我市家庭農場應運而生。經過5年的發展,家庭農場已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目前,家庭農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多元化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