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董鑫
通訊員 楊鼎 徐華
泰州市高港區大泗鎮的光普家庭農場,最近入選「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是該市唯一,而全省此次入選的家庭農場也僅有4家。
走進這家農場,只見牆上掛著兩塊由省農科院授予的牌匾,一塊寫著「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中心」,另一塊則寫著「芽苗菜研發基地」。時值隆冬,但室外聯排白色大棚內,盆栽蔬菜長勢喜人。
44歲的農場主曹光甫,去年純收入超百萬元。聊起8年來的酸甜苦辣,他侃侃而談:
我是高港本地人,大專畢業後,承包過企業食堂、開過飯店、辦過紡織廠。2013年起,國家鼓勵發展家庭農場,我第一個「吃螃蟹」——註冊了全區第一家家庭農場。
投入500多萬元、承包275畝地,正當我準備大幹一場時,「當頭一棍」就把我打蒙了:種了100多畝芋頭,收成有15萬斤,堆滿了400平方米的倉庫。本想留到春節賣個好價錢,沒想到發黴爛掉了;100多畝小麥收割時碰上陰雨天氣,最終只賣了9萬元,還不夠土地租金,更別提烘乾、運輸、人工等費用了。
第二年,小麥又得了「赤黴病」,工人在給芋頭除草時,噴灑的農藥濃度過高,草是除掉了,但芋頭苗也蔫了。兩年總共虧了200萬元。第三年上半年,我改種大豆和玉米,雖然沒虧,但也沒掙到多少錢。
之後有段時間,我整個人就像霜打的茄子,一點精氣神都沒有。好在還有國家補貼,否則我就真成了難翻身的「鹹魚」了。就在我迷茫之際,省農科院專家點撥了我:技術是核心,搞農場跟辦企業一樣,也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流通是關鍵,把產品變成商品,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價格。
那年下半年,我就從省農科院引進了盆栽有機型蔬菜種植新技術。一盆蔬菜5-6兩,價格18元,約是普通蔬菜的10倍。有人問我,同樣的蔬菜,為啥你賣得這麼貴?我說,現摘現吃,新鮮;蔬菜所需基質是玉米、花生秸稈等粉碎和菜油渣發酵而成,生態;口感鮮嫩爽脆,好吃——這麼看,價格就不算貴了吧?再說了,大米不也有賣幾元、幾十元一斤的嗎?你還別說,就靠著這不起眼的盆栽蔬菜,農場當年銷售額突破了200萬元,一舉扭虧為盈。
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甜頭後,我又從省農科院引進兩名博士擔任副場長,還定期組織員工外出學習。農場現在使用的噴灌設施,就是員工們自行研究改進的,有效減少了用水量,每年能給農場節約成本8萬餘元呢。
去年初受疫情影響,許多飯店暫停營業,我們訂單一下子少了很多。那段時間,我在家一門心思琢磨銷路問題,通過公開招標打入高校食堂,還藉助網絡平臺直接銷往千家萬戶。僅從一家高校,農場就拿到了一年600多萬元的大單。
今年,我們農場和省農科院、省中醫院籤訂了三方協議,共同研發種植健康蔬菜,主要面向亞健康等人群。農業市場前景廣闊,農業現代化離咱農民越來越近,我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