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能否培養出「農場主」:看安徽農業大學的試驗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安徽農業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學生(中)在辛巴威。

  資料圖片

學生們在從事栽培綜合實訓。

  資料圖片

  十年寒窗苦,擠過高考「獨木橋」的你,大學畢業後願意去農村種地嗎?

  「開玩笑吧,那得有多傻才幹這事!」在安徽農業大學,記者接連問了十來個大學生,這是頻率最高的回答。

  可現實中,校園裡偏偏有群這樣的年輕人。大學前兩年,他們與普通大學生沒啥區別,上上課、看看電影、玩玩網路遊戲,日子過得自在愜意。

  大學後兩年,他們卻像換了個「頻道」,白天上課,晚上做實驗,周末和節假日還有各種實習,整天忙得團團轉。同宿舍的同學都好奇,這些傢伙究竟在搞什麼鬼,一天到晚不見人?

  這群年輕人來自安徽農大「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試驗班試驗啥?說白了,就是培養會種地的大學生。在接受完理論實踐合一的高等教育之後,他們將回到古老的土地,去創造新的生活。

  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來自農村,卻從未做過農活,甚至對農業極為陌生。經過兩年多的洗禮,有些人選擇了退出,回到普通大學生的軌道;有些人更加堅定,撲進田野深深紮下根來。

  這是一場沒有前車之鑑的試驗。四屆126名大學生,經歷著人生的嬗變。在奔向「現代青年農場主」的道路上,為成為真正的農場主積蓄力量。雖然讚譽與質疑齊飛,但誰也不敢斷言,在象牙塔裡埋下的田園夢的種子,在未來的某時某刻是否會破土發芽。

  「父母堅決反對,但木已成舟,他們只好作罷」

  被改變的人生

  進入安徽農業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相當一段時間裡,林立的腦子都是蒙的。

  大一下學期,林立在校園裡偶然看到試驗班招生的通知,想都沒想就報了名。其實,他對農業一無所知。父母經商,家在江西井岡山腳下的縣城,林立從小到大幾乎沒去過農村。高考結束後誤打誤撞進了安徽農業大學,但主修的專業卻是經濟管理,跟農業也是八竿子打不著。

  「填表的時候,還以為是哪個學生社團在招人,填完等了一陣,沒啥動靜。」近一年時間裡,林立再也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本來就沒怎麼在意的他,很快就把這事忘得一乾二淨。「大二暑假,突然收到了試驗班班主任鄢高翔老師的簡訊,說我被錄取了。想了半天,才想起有這麼檔子事。」

  當時的林立,已經報名雅思考試。按照父母的規劃,大學畢業,就送他去澳大利亞留學。「去試驗班學農,父母肯定不會支持。不過,強烈的好奇心,還是讓我決定試試看。」就這樣,瞞著父母,林立偷偷進了試驗班。沒想到,人生就此改變。

  其實,這也不怪林立草率。2012年,安徽農業大學、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共青團安徽省委三家聯合發起「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初衷是從在校大學生中遴選、培養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緊缺人才。荃銀高科每年提供50萬元的資金支持,計劃10年培養300名現代青年農場主。但問題是,除了一紙簡單的合作協議,其它全是空白。

  「現代青年農場主到底什麼樣?要怎麼培養?畢業後做什麼?學生不知道,我們也說不清楚。」時任安徽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的鄢高翔,因為長期負責學校教改,被校領導委以重任,「靠著以前做教改的經驗,我先拿了個培養方案,當年就開始遴選學生。條件很簡單,一要成績優秀,二要對農業有熱情。」

  就這樣,第一屆30名學生到位,試驗班開了張。那時候,鄢高翔幾乎每周都要給學生開一次班會,戲言「洗腦」,竭力描繪現代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安徽農業大學授予鄢高翔「尚方寶劍」,各學院的教師,想要誰來上課隨便點。很快,鄢高翔列出一張課程單,涉及育種、病蟲害防治、市場營銷等。這意味著,試驗班的學生一學年要修完30門課,而其他專業的學生,可能兩個學年都沒這麼多課。並且,與其他專業不同的是,試驗班所有的課程都沒有教材,授課的方式多為學生自主、師生互動。

  一年後,林立才向父母報告此事。「在我意料之中,父母堅決反對,但木已成舟,他們只好作罷。」後來,林立又爭取到海外實習的機會,父母一聽大喜過望,以為林立回心轉意。沒想到,林立要去的卻是非洲的安哥拉。這下父母徹底火了,輪番上陣勸說無效,最後氣得扔下狠話:「這個兒子,真是沒救了!」

  戴著眼鏡、看似文弱的林立,在不少同學眼裡是「富二代」,但兩年的試驗班經歷,讓他好像換了一個人。在涉農企業提供的基地裡,在萬裡之遙的非洲大地,林立扛過化肥、打過農藥、挖過溝渠、收過糧食,介入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當初的這個正確決定,讓我的人生可以走得更好。唯一後悔的是,兩年的時間太短,還沒過夠就結束了。」對在試驗班度過的光陰,林立了無遺憾。

  和林立一樣,試驗班的學生都從最初的懵懂,逐漸變得堅定、果敢。經過兩年的磨合,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有的畢業後或正常就業,或考研深造。林立也沒有選擇農業,而是留在城市跟幾個小夥伴一起創業,為健身愛好者配送營養餐。而對現在的狀態,林立也很滿足:「兩年的試驗班經歷讓我明白,創業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一樣,辛勤耕耘,必有收穫。」

  讓鄢高翔欣慰的是,終究還有一些學生,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他們背起行囊,上山下鄉,在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孵化基地裡,為成為真正的現代青年農場主積蓄力量。

  「憑這些年輕人的本事,隨時可以把我們幾個的位子撬掉」

  不一樣的實戰

  「曬黑了!」

  「我這不是曬黑了,是以前就不怎麼白哈!」

  一見面,羅幹就和鄢高翔開起了玩笑。這裡是荃銀高科位於滁州市定遠縣的基地,也是與安徽農業大學校企合作的創業孵化園。試驗班的學生畢業後,願意在農業領域創業的,可以在此享受兩年的孵化期。除了提供必需的生活設施,基地還給參與創業孵化的學生每月3000元的補貼,以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從2015年7月至今,羅幹的創業孵化已進行了一年多。剛開始,羅幹和6個小夥伴每人承包了50畝土地繁育良種。不巧的是,整個種植季,前期高溫乾旱,後期又連續陰雨,收成不是特別理想。不過,與周邊的種糧大戶相比,羅幹和小夥伴們的優勢還是相當明顯。

  「小麥每畝地收了950斤,比周邊農戶高出20%左右;水稻每畝地收了927斤,也比周邊農戶高。」羅幹初步算了一下,兩季的收益加起來,可以達到39萬多元。

  儘管如此,在很多種田的「老把式」眼裡,這些學生娃「乳臭未乾」,還嫩得很。

  「學生娃,打藥就是打藥,直接上去噴就是了,種了半輩子地了,我還不知道該咋幹?」

  「從往常情況看,90%以上受到感染的都是真菌性病害,可這次稻田裡出現的細菌性條斑病屬於細菌性病害,老辦法行不通!」

  田間,羅幹一邊擦汗,一邊苦口婆心相勸。54歲的種糧大戶孫茂元卻左耳進、右耳出,壓根兒就沒當回事。依舊按常規方法操作,對所有稻株進行全田藥物噴灑,幾百畝地忙活下來,孫茂元累夠嗆。

  一段時間過去,水稻的「病勢」反而更重了:原先蔫了的稻穗不僅沒有改觀,反倒越來越多的水稻開始出現倒伏症狀。咋回事兒?孫茂元整天愁眉不展。難道這幫學生的判斷更在理?雖然將信將疑,但也別無他法,孫茂元找來羅幹,請教對策。

  「細菌性病害,傳染性非常強,尤其通過介質傳播,人在近前噴藥,病害就能以人為介質擴散開去。」羅幹詳細分析原因,並開出「處方」:購置4米長的可伸縮噴杆,進行圓形、輻射狀藥物噴灑,覆蓋到即可,人與莊稼保持幾米遠的距離,隔斷病害傳播的可能性。

  這一回,孫茂元言聽計從,買噴杆,定量噴藥,不再到近前噴灑。省時省力不說,還事半功倍: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田裡的收成也沒少。孫茂元直豎大拇指,往後用藥、施肥、播種、規劃,徹底「賴」上了羅幹。

  「他們頭腦靈活,不墨守成規,沒有老傳統老規矩的束縛。」朝夕相處一年多,羅幹的「頂頭上司」、荃銀高科控股子公司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道田笑言危機感很強,「憑這些年輕人的本事,隨時可以把我們幾個的位子撬掉。如果說第一年種糧大戶還有經驗優勢,經過一年的磨練,他們能把種糧大戶甩下一大截。」

  這幾天,羅幹給自己做了兩個「小規劃」。一是讀個在職研究生,給自己「充充電」;二是從今年秋天開始,在基地承包500畝土地,前期先搞良種繁育合作,後期主打訂單農業。

  與鐵了心做農場主的羅幹不同,胖乎乎的楊建選擇做現代農場主的服務商。在試驗班兩年,楊建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擠不出一滴水的海綿,忽然被放到滿滿的一盆水中,不停地吸收水分。在試驗班講授發達國家農業文化的課堂上,楊建的「三觀」被徹底顛覆。

  「過去一直覺得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還可以,實際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畢業後,楊建和羅幹一起進入基地孵化。「小時候跟父母去割稻子,最慶幸的事是不小心把手指割破,因為那樣就不用再幹活。而現在我心甘情願做農業。」

  在基地孵化了一年多,楊建有點「蠢蠢欲動」。幾個月前,他悄悄回了一趟安徽桐城老家。見了幾個人,摸了摸種子市場,自覺信心滿滿。一回來,楊建便向張道田請纓:「我想通過農村淘寶,用電子商務的方式賣種子和農產品。不要工資、不要補貼,給我個機會去桐城試試,看能不能闖出一片天地。」

  沒承想,張道田堅決不同意,理由很簡單:桐城市場太小,而且電商在農村的發展還不夠理想。不過,張道田也沒把楊建的想法「一棒子打死」。他先派楊建到市場需求較大的阜陽、淮南熟悉市場,等時機到了,又把定遠的市場交給他來做。

  已經畢業的兩屆試驗班61名學生,累計有28人實施創業孵化。他們散落在農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腳步從安徽走向全國,甚至走向遙遠的非洲。

  「這些學生有想法,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實踐經驗,了解農村實際。不是為了混日子、混文憑,更不會小麥韭菜分不清。」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承祥說,試驗班的影響力遠遠超出預期,「過去農業院校培養的是技術人員,目標是就業;現在培養的是經營、管理現代農業的高級『白領』,目標是當現代農場主。」

  「兩個女孩子幹嗎做這麼苦的活?可我們不覺得辛苦啊」

  與資本對接的田園夢

  做了十幾年房地產生意的佘良柱,這回差點因為新想法「栽跟頭」。

  一開始,佘良柱就想著租個百八十畝地,養雞種菜,當個「閒雲野鶴」。沒承想,合同籤了,錢也付完,佘良柱卻被告知:除非搞與現代農業相關的項目,否則不能流轉土地。

  佘良柱可是以每年每畝700元的價格,籤下的巢湖邊1800畝土地。他盤算著,這樣既能享受田園生活,又能賺大錢。真幹起來,佘良柱「傻了眼」,生產怎麼規劃、如何科學種養、市場怎樣開拓,哪個環節都不懂。

  「現在講誰來種地,不是說誰去農村的問題,而是去了能否用現代化手段經營好、管理好。」安徽農業大學校長程備久認為,農業生產日趨規模化、集約化,「種地」這一原本低門檻的行當,也正趨向高端,不是投點錢、動動嘴就能玩得轉。

  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匱乏,已成現代農業發展的軟肋。安徽農業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安徽省的農科大學生中,畢業後真正到農村基層就業的鳳毛麟角,佔比不足畢業生總人數的10%。

  如果不是23歲的趙九梅和22歲的於貝貝到來,佘良柱或許還得頭疼一陣子。

  「剛來的時候,跟人說句話臉都紅,頭一次給打工的村民派活,根本沒人聽。」說起剛來時的情形,兩位姑娘咯咯地笑。

  「用秤稱一下,每畝地把紅花草這種綠肥作物的種植量要控制在兩到三斤……」查閱了詳細資料,兩人想節約成本。任務剛布置下去,村民們就抱怨不斷:「麻不麻煩啊,直接種多省事!」「節約啥成本,老闆不在乎這點兒錢!」

  儘管心裡不樂意,但礙於情面,村民們勉強按「命令」行事。不過,下回就沒這麼順當了。一次下大雨,田裡有積水。趙九梅讓村民把涵洞挖開排澇,不料遭到拒絕:「沒看正幹別的活嗎,這是總經理安排的,幹完再說。」

  趙九梅愣住了,「那一刻站在雨中,整個人都蒙了,不知如何是好。」

  問題出在哪?怎樣「管人」?課堂上可沒學過。兩人反思:安排工作是不是有點一廂情願,或者有些不是時候?再遇到這種事,能不能借點外力?

  趙九梅和於貝貝找到負責農莊管理的總經理陳凱說問題、談困惑,暗地裡達成共識。「這活兒是陳總安排的,他一會兒可能會來檢查。」再安排活,兩人打起了陳凱的旗號。「別說,還真不是一般的管用。」

  當然,不能啥事都靠領導「虎威」,兩位姑娘「恩威並施」:蹲在地頭上和大家吃一鍋飯,過節從老家給大伙兒帶點兒土特產,更重要的是,幹活的時候和村民們一道流汗。

  農忙時,她倆早上起來觀察水位,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還要觀察蝦苗成長情況。最熱的月份,兩人頂著39攝氏度的高溫,感覺「頭皮都要曬掉了」,汗水順著頭髮往下淌。如今,兩人原本白淨的臉龐被曬得黢黑。村民們徹底服氣了,嘴上雖喊著「小鬼小鬼」,幹起活來卻任憑兩個丫頭使喚。

  「很多人不理解,兩個女孩子幹嗎做這麼苦的活?可我們不覺得辛苦啊。」雖然還是大四的學生,但她倆心裡都有一個田園夢。當初同來的兩個男生已經選擇離開,趙九梅和於貝貝卻頑強地紮下根來。「希望能一直留在這兒,種出安全有機的糧食,把它變成夢想中的樣子。」

  現在,佘良柱當起了「甩手掌柜」,只管提供資金,讓兩位姑娘使勁「折騰」。這樣的結果,恰是鄢高翔最樂見的。農業創業資金需求量大,風險又極高,單純依靠學生自己乃至家庭的力量,難度可想而知。如果將學生的創業願望、才學與社會資本有效銜接,或許可以加速現代青年農場主的培育進程。「試驗班給予學生知識和夢想,並設法幫助他們找到各種資源,讓想法變成現實。」

  2011屆試驗班的劉廣朝和梅元春,已經成功完成了與資本的對接。

  畢業後,兩人到了國內一家農業企業設在辛巴威的農場。兩人發現,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反倒是手頭的工作挑戰性不夠。「於是就像老天安排好的一樣,我們一拍即合,一起從原來的公司辭職,準備在非洲發展自己的事業。」

  最大的問題是缺錢,而解決錢的問題,先得找到合適的農場。辛巴威農業資源非常豐富,地廣人稀,氣候適宜。不過,找到一個水源充足、基礎設施完善、價格合理的農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準備了大量材料,做了全面的案頭工作,兩人接連考察了25家農場。那段日子,兩人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路上。原本以為很快能敲定下來的農場,兩人用了一月時間才搞定。

  2016年8月,劉廣朝和梅元春回國籌集資金。縝密的計劃,清晰的思路,讓籌款進程異常順利。山東鑫樹林有限責任公司決定,給予兩人5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9月,他們的公司成立;10月,機械設備到位並開工;11月,完成種植面積210公頃。

  「雖然困難不少,不過還是順利完成了播種任務。」國內創業尚且不易,何況在陌生的國度。劉廣朝坦言,也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但試驗班的學習告訴我們,要堅定信心,戰勝自我。現在農場運轉良好,希望今年有個大豐收。」

  被調侃「到底出了幾個現代青年農場主」

  定一個十年之約

  開辦之初,試驗班就引發了各方爭議。這場傾全校之力的試驗,到底值不值?有人質疑:這算哪門子培養方式,就像大雜燴;也有人嗤之以鼻:根本走不通,不過是個「噱頭」。鄢高翔的神經,時不時被風言風語刺痛。

  其實,試驗班的表現有目共睹。這幾年,媒體蜂擁而至,讓試驗班成為安徽農業大學的一張亮麗名片。曾經態度消極的各種資源,紛紛向試驗班敞開大門。2014年,現代青年農場主人才培養模式,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2015年,安徽省農委將試驗班納入政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並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不過,大環境依然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國內農業的弱勢基礎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生產的艱苦性,澆滅了青年人才進入的熱情。安徽農大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能否攪動平靜已久的池水,並得以複製推廣,尚待時日觀察。

  而這,也是鄢高翔心底最難解的一個疙瘩。有時,校領導實在忍不住,也會開玩笑似地問上一句:「這幾年,試驗班裡畢業的學生,到底出了幾個現代青年農場主?」

  被問得多了,鄢高翔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幾句話便應付過去,但心中仍不免泛起挫折感。「人才培養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高、資金需求大,不可能學生一畢業,就馬上成為年收入多少多少的現代青年農場主。」

  作為這場試驗的發起者之一,荃銀高科董事長張琴反倒很坦然。在農業領域浸染多年,她見慣了農業的不易。公司推出的高產品種,測產時每畝地可以產出七八百公斤糧食,但到了農民手中,往往只能達到500公斤左右。

  「良種需要良法,但現實中很多農民對產量並不重視。」這裡邊的原因,張琴心知肚明,「農民也有苦衷,一畝地產量再高,價格擺在那裡,一年能掙幾個錢?當種地不再是他生活的主要來源,又怎麼可能精耕細作?」

  雖然為試驗班提供資金支持和實踐平臺,但張琴並不想給學校和學生提要求。農業創業之難,遠不是年輕人靠一腔熱情就可以跨越。張琴希望,未來能夠辦一個實訓農場,讓更多的學生畢業後有一個創業的平臺,為將來成為真正的現代青年農場主積蓄力量。

  在程備久看來,試驗班存在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培養出幾個現代青年農場主。在一所全日制大學裡做這樣一場試驗,既是對傳統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也是農業高校解答「三農之問」的使命所在。

  「『現代青年農場主』的身份定位,順應了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意味著他們不只是技術能手,更是農業生產的管理者,或是涉農企業的企業家。」程備久說,給試驗班取名時,大家很是費了一番腦筋。比較時髦的提法,還是「新型職業農民」,但最終被棄用。

  「年輕人為什麼都不願幹農業,是因為以前當農民種地沒什麼門檻,社會地位太低。」試驗班的培養目標,被定位為「五個者」——現代農業的實踐者、糧食生產的貢獻者、新農村的建設者、基層組織的鞏固者、農業走出去的促進者。程備久覺得,即便最終沒有培養出真正的現代青年農場主,「但至少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明白,做農民是有門檻的,也是一件很體面、有奔頭的事」。

  雖然很累,但鄢高翔覺得很快樂。這個被同事和學生評價為極具理想主義色彩的中年人,對國內農業的現狀非常清楚。雖無過多幻想,但言語間仍透著自信,「定一個十年之約吧,給這些孩子充足的時間,相信到時肯定會有出類拔萃的學生,成為真正的現代青年農場主。」

相關焦點

  • 源自安徽農業大學的試驗:大學能否培養出「農場主」
    按照父母的規劃,大學畢業,就送他去澳大利亞留學。「去試驗班學農,父母肯定不會支持。不過,強烈的好奇心,還是讓我決定試試看。」就這樣,瞞著父母,林立偷偷進了試驗班。沒想到,人生就此改變。  其實,這也不怪林立草率。2012年,安徽農業大學、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共青團安徽省委三家聯合發起「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初衷是從在校大學生中遴選、培養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緊缺人才。
  • 大學能否培養出「農場主」
    安徽農業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學生(中)在辛巴威。資料圖片  十年寒窗苦,擠過高考「獨木橋」的你,大學畢業後願意去農村種地嗎?  這群年輕人來自安徽農大「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試驗班試驗啥?說白了,就是培養會種地的大學生。在接受完理論實踐合一的高等教育之後,他們將回到古老的土地,去創造新的生活。  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來自農村,卻從未做過農活,甚至對農業極為陌生。經過兩年多的洗禮,有些人選擇了退出,回到普通大學生的軌道;有些人更加堅定,撲進田野深深紮下根來。
  • 安徽省2020年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在安徽農業大學開班
    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5日上午,全省2020年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安徽農業大學大禮堂舉行。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楊增權,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李紅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孫傳琴出席開班儀式並在主席臺就坐。開班儀式由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處長縱風雲同志主持。  李紅同志首先致辭。
  • 安徽農業大學怎麼樣?看完你就懂了
    安徽農業大學坐落於安徽省會合肥,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以農林生命學科為優勢和特色的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國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現任黨委書記江春、校長夏濤。
  • 榜樣|女大學生畢業後下鄉務農 打造農業綜合體當上「農場主」
    相對於個人形象,她更關心自己農場的產品和服務——2017 年,趙九梅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後,毅然來到巢湖市黃麓鎮蘆溪村,希望運用所學知識在農村開闢一片天地、助力鄉村振興。2013 年高考,趙九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願考上安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在校期間,趙九梅刻苦學習,勤於實踐,把握每一次鍛鍊提高的機會,慢慢積累著專業知識,成績在班級裡一直名列前茅。大二下學期,趙九梅在安徽農業大學校園裡看到一則「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實驗班」招募學員的通知。
  • 安徽農業大學直播花絮
    7月26日上午,「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全媒體團隊走進安徽農業大學,通過直播的形式帶領大家雲端遊覽安農校園,並就學校概況、校園風景、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科研平臺以及招生政策等方面進行了全方面截至直播結束,總觀看量達161.2萬人次。
  • 安徽農業大學茶業樓
    茶業樓坐落於安徽農業大學校園中心部位,建成於1983年。茶業與茶葉的一字之差,其背後闡釋的是一片樹葉和一所大學的傳奇故事。   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前身是原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成立於1940年,由中國茶葉公司資助在復旦大學農藝系內設立。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調入安徽農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前身),1956年茶葉專修科改為本科,此後便稱為茶葉系。1977年,當時國家商業部委託學校辦機械制茶專業,並投資建設了茶業樓。
  • 更名大學還需要多久?合肥師範學院赴安徽農業大學調研!
    安徽農業大學是安徽省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以農科為主的多科性省、部、局共建高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的點,首批學士、碩士授權單位。座談會現場據悉,2020年12月3日,合肥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方東玲一行赴安徽農業大學調研,受到了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的親切接待,雙方在安徽農業大學校區進行了座談會,主要涉及「十四五規劃
  • 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醫科大學,實力強勁的安徽省重點高校
    安徽醫科大學是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是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農業大學是安徽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兩所高校都是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綜合實力在安徽省地方高校中也位居前列。
  • 2020年全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開班
    12月5日上午,2020年全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在安徽農業大學開班,全省468名學員將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本次培訓班由省農業農村廳、省婦聯主辦,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生物工程學校承辦。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楊增權,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孫傳琴,安徽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紅出席開班式,李紅、楊增權在開班式上分别致辭和講話。楊增權指出,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特殊時期,繼續舉辦全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充分表明了省農業農村廳推進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 《贏在高考》第二季 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招辦老師今天上線
    向上滑動閱覽一、安徽農業大學學校概況安徽農業大學坐落於安徽省會合肥,以農林生命學科為優勢和特色的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國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 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建築大學合併?省教育廳:目前尚無此打算
    對於網友提出的「將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建築大學進行整合」的建議,安徽省教育廳9月23日回應稱,據了解,目前尚無此打算。安徽省教育廳回應稱,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建築大學是兩所具有悠久辦學歷史、較高人才培養質量、鮮明辦學特色的高水平大學,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提供了廣泛的智力支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兩所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兩校廣大教職員工努力拼搏,正在深入推動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並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聲譽。
  • 跳出農業看農業,閬中800多名家庭農場主集中「充電」
    12月8日,四川省閬中市農業農村局舉行高素質農民暨家庭農場主培訓會,全市350名農場主參加培訓。據介紹,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訓,閬中市本級培訓800人,參訓人員為家庭農場主,培訓分理論加實訓加外出參觀三個階段。
  • 安徽專升本40所本科院校介紹——安徽農業大學
    院校概況安徽農業大學(安農大,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於1928年始建,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屬重點大學,由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設,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 安徽省內知名高校,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在安徽省內知名度都比較高,屬於安徽省內知名高校。兩所學校雖然都是安徽省屬重點大學,但是兩所學校的主要教研方向略有不同,安徽理工大學是以煤炭為主的高校;安徽農業大學則是一所以農學為主的高校。
  • 安徽農業大學的五星專業——茶學專業,就業前景喜人
    學校特色和實力關係到在大學裡可以獲得更多更專業的知識,就業前景則關係到畢業之後的工作和就業問題今天我們帶大家走進一個就業前景喜人的專業,茶學專業和開設有該專業的一所特色高校茶學專業「茶學」專業在大的方面分為「茶科學」和「茶文化學」
  • 安徽省實力派高校,蚌埠醫學院和安徽農業大學
    學校創建於1958年7月,由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部分專業遷至蚌埠,並抽調現安徽醫科大學部分教師創建了蚌埠醫學院。1968年更名為蚌埠反修醫學院。1970年併入安徽醫學院。1974年獨立建制,復名蚌埠醫學院。安徽農業大學,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屬重點大學,省部共建高校。學校前身是1928年創辦的省立安徽大學。
  • 夢想實現中的樣子——「青年農場主」趙九梅和她的稻蝦種養
    2012年2月,安徽農業大學、共青團安徽省委員會、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設「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試驗班,共同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安徽農業大學也是全國高校中第一個開設這種學校、企業、政府和共青團聯合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創新模式的學校。2015年開始,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每年提供資金支持試驗班人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和創業孵化。
  • 日本山形大學試驗冬季農業 幫助多雪地帶農戶冬季也有收入
    人民網東京6月13日電 據日本《河北新報》報導,日本山形大學在推進一項冬季農業的試驗,在人口過少老齡化嚴重的日本東北大雪地區探索冬季農業的可能性,幫助苦寒地區的農戶在冬季也能有農業收入。
  • 權威發布||安徽農業大學2020年本科招生章程
    安徽農業大學2020年本科招生章程一、學校全稱安徽農業大學(國標代碼:10364)。複查不合格者,根據《安徽農業大學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區別情況予以處理,直至取消其學籍。六、證書頒發本科學生完成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學習內容,成績合格,符合畢業條件,由安徽農業大學頒發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學歷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