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家庭農場發展新模式:"融合"農業休閒旅遊

2020-12-18 人民網江蘇頻道

原標題:我市家庭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

  近日,市農委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全市十大美麗家庭農場」評選活動,目前活動還處於申報階段。在申報條件中,「主營產業特色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條標準,要求家庭農場發展能夠彰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早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我市家庭農場應運而生。經過5年的發展,家庭農場已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目前,家庭農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多元化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規模化單一種植掙的都是辛苦錢

  目前,我市家庭農場超過3000家,其中大部分從事種植和養殖。浦口區黃莊家庭農場承包了1800畝耕地,專門種植水稻和小麥,放在全市範圍內,家庭農場主馬濤都是不折不扣的種植大戶。「這1800畝地一年能帶來60多萬元的毛利。」馬濤向記者透露。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馬濤不怕吃苦,但是他也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掙得更多一些。他說:「以前我們種植200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8—10萬元,如今規模擴大了,才有了現在的收益。但實際上,扣除購置新機械的費用和人力成本,我們一年的淨利潤並不高,而且掙的都是辛苦錢。今年,我們自家建了糧食加工廠,準備推出自己的產品品牌來銷售。」

  同為家庭農場主的卲名文去年年收入大約在40萬元左右,而這也是建立在1000多畝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如果家庭農場只是靠小規模單一種地,確實很難達到致富的目的。所以我們家庭農場也是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畝。」卲名文說。

  與農業休閒旅遊融合發展

  對於那些種植面積只有兩三百畝地、可數量並不少的家庭農場來說,如何才能讓效益更好一些?近年來,已經有不少農場開始轉型升級,而其中效益明顯的,就是與農業休閒旅遊等融合發展。

  南京休閒農業協會秘書長莊姣潔介紹說:「目前我市已有不少農場主把傳統農業與休閒旅遊深度融合,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李青經營的湯山奇珍生態家庭農場有340畝地,主要種植葡萄、桃子、梨子等水果,雖然種植的都是精品水果,但一開始僅僅是單一的種植,銷路並不好。作為南農畢業後回鄉創業的70後大學生,李青果斷轉變思路,在農場內開挖了魚塘、養了點雞鴨鵝,玩起了「採摘+休閒旅遊」的概念,在採摘的基礎上增加了垂釣、撿雞蛋等體驗項目。「單純的採摘也許10分鐘就結束了,但是有了休閒農業的內容,遊客就能留得住,現在年收入能達到三四十萬元。」李青說。

  位於江寧橫溪街道的晟鮮果蔬種植家庭農場不僅有西瓜和蔬菜的採摘、農家餐等項目,還打造成了農業科普基地,專門接待前來遊玩的學生團隊。農場主張靜興奮地說:「我們從2013年開始經營家庭農場,思路在不斷改變,直到現在定位提供休閒農業服務,效益在不斷提升。」

  創意農業開發有助提升效益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陶卓民長期研究農業休閒旅遊,對於家庭農場的發展,他有自己的看法:「從規模上來說,家庭農場需要有適度的規模;從效益上來說,目前大部分家庭農場還處於投入大、產出低的階段,要想提升效益就必須有創意農業的開發,最好能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陶卓民介紹了位於溧水的南京玫瑰園的成功案例,從有機玫瑰標準化種植,到精深加工玫瑰類食品、化妝品等,再到打造婚慶文化的休閒觀光遊,南京玫瑰園能夠實現年營業額超千萬元,利潤達到30%。「南京玫瑰園雖然不是家庭農場,但發展模式可供家庭農場借鑑。」陶卓民說。

  記者採訪中發現,隨著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回鄉創業,而經營家庭農場,也成為像李青、張靜這樣70後、80後人群的選擇,他們有知識、有想法,也有幹勁。他們在探索家庭農場發展新模式的過程中,不斷追求產品的精品化、品牌化,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休閒元素和休閒產品,延長了產業鏈、價值鏈,自家的「收成」也就水到渠成。(李都)

(責編:唐璐璐、張鑫)

相關焦點

  • 「融合」農業休閒旅遊 南京家庭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
    在申報條件中,「主營產業特色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條標準,要求家庭農場發展能夠彰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單一種植到「融合」農業休閒旅遊——我市家庭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  近日,市農委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全市十大美麗家庭農場」評選活動,目前活動還處於申報階段。
  • 農旅融合下的家庭農場成了遠近聞名的 休閒觀光農業園
    近年來,龍泉市不斷推進現代農業與休閒旅遊相結合的「農旅一體化」建設,著力構建「基地+景點+產業」農旅融合新模式,把綠水青山更多更好地變成金山銀山。在發展生態高效種養業時,大膽嘗試開闢休閒農業項目,滿足人們追求田園式生活的需求,取得了可喜成效,不但農產品賣出好價錢,也創出休閒農業的好效益,成為龍泉農旅融合高效發展的典型。
  • 綠維文旅:「家庭休閒農場」的概念與發展模式
    農業因其在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農產品直購、農趣活動參與、農耕文化體驗等方面所具有的產業特點和基礎條件,非常適合與旅遊業有機融合,發展成為集「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養生度假、創意產業」五位一體的產業聯動和經營綜合體。
  • 南京江寧:楊長根家庭農場獲評全國典型案例
    龍虎網訊(記者 宦宇飛)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公示名單,南京市江寧區楊長根家庭農場成為南京唯一上榜單位。「南京最美家庭農場」。農旅融合 開啟美好生活目前農場除了探索新模式、種植新品種,對於今後家庭農場的發展,楊長根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們農場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是簡簡單單的種植、養殖,更要結合鄉村振興、鄉村旅遊,讓客戶能夠來到農場,看到我們的種養模式以及生產全過程,同時在這裡體驗到嚮往中的鄉村生活。」楊長根說,這才是未來家庭農場可持續性發展的正確方向。
  • 親子農場成為休閒農業新寵
    歐美親子農場的6種模式發展親子農業旅遊必須真真實實將農業生產經營好,如果將農業生產表演化,那就勢必失去鄉村旅遊的原汁原味,削弱鄉村旅遊對外來遊人的應有魅力。1.家庭小菜園——親子開心農場親子農業伴隨著休閒農業而產生,在經歷了觀光採摘、操作體驗,休閒度假三個階段之後,目前在歐美和我國發達城市休閒農業己經進入發展的最高階段——租賃階段
  • 江蘇微雀創新休閒農場新模式——親子農業
    作為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融合體,休閒農場在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之政策扶持,休閒農場由發展理念變為戰略舉措,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高速發展下想要不掉隊,還得跟緊時代步伐,積極融入流行元素,提升農場整體品質。
  • 「農業+旅遊」融合發展!湘鄉這個農場走出增收新道路
    近年來,湘鄉大力推進「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模式,打造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農產品加工相結合的農業產業鏈,農旅項目競相發展,有效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農場工作人員在採摘橘子。走進棋梓鎮鵝婆山生態農場,渾圓飽滿的柑橘掛滿枝頭,黃燦燦的果實在綠葉的映襯下色彩絢爛如油畫。工人們穿梭林間,採摘果實,一派繁忙景象。
  • 鄉村休閒旅遊:如何玩轉休閒農場?
    鄉村休閒旅遊發展迅猛。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和疫情後消費需求的變化,城鄉居民對鄉村旅遊、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等青睞有加。適應新趨勢,便要挖掘新思路,比如發展休閒農莊、精品民宿等高端業態,探索親子研學、健康養生等新型業態。
  •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山東濟寧市兗州區向陽花家庭農場 ——規模經營多元化 休閒觀光綠色化 6. 河南夏邑縣王飛家庭農場 ——科學搭配種植品種 實現四季穩定增收 7.
  • 臺灣6大休閒農場,這才是真正的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 兩岸共同推出十大休閒農業旅遊線路和休閒農場
    新華網長沙9月14日電(記者 李寒芳、劉良恆)正在長沙舉行的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題的中國·長沙首屆自然生態博覽會上,海峽兩岸共同發布了大陸地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十大精品線路,以及臺灣地區十大經典休閒農場。
  • 「六美」引領南京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
    全市家庭農場農業技術裝備水平達80%以上,示範引領、輻射帶動、富民增收作用不斷放大。創意農場、觀光農場、休閒度假農場等現代農場發展到400家,年接待遊客超過200萬人次。專程來寧的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一級巡視員趙長保充分肯定了南京市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舉措和成效。他表示,南京創新工作方法路徑,大力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八個一」行動計劃可圈可點。
  •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新模式助推產業融合發展
    長城網衡水訊(實習記者李珊珊 通訊員於凱春 王希錄)今年以來,衡水市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按照「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思路,創新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農產品(000061,股吧)深加工、電子商務、生態旅遊等產業合作,努力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大產業良性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農業+基地」模式,促進現代型農業穩步發展。
  • [課堂筆記] 關力:兒童農業教育如何拉動休閒農場發展
    本文整理自第一期微課,即由北京粒粒米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關力分享的「兒童農業教育如何拉動休閒農場發展——小米粒農場」。再加上中國具有特色的家庭結構,孩子出遊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人,還會有父母、有祖輩,而且孩子的消費會佔到家庭總支出至少30%以上。近幾年來,為了增進家庭親子關係的需求也不斷地增加,六成以上的家庭都有1-2次的親子遊的經歷,超過三成的家庭甚至有三次以上的親子遊經歷。未來三年的親子遊市場也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在親子遊市場當中,休閒農業旅遊從無到有,快速發展。
  • 2020年中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行業相關政策匯總分析建立十四五...
    政策頻發促農業產業鏈深度融合從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開始,我國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扶持政策頻發。2017、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利用閒置農房發展民宿、養老等項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積極開發觀光農業、遊憩休閒、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
  • 我區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該村村委會主任王躍福介紹,當苜蓿等開花時,將和一望無際的「花海」相映成趣,吸引更多人來旅遊。從2017年開始,小東溝村積極搶抓烏魯木齊打造大南山國際旅遊區的機遇,發展鄉村旅遊,種植了2000多畝波斯菊和虞美人,形成了壯觀的「花海」,大批遊客紛至沓來,很多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收入大增。
  • 農業旅遊怎麼做?國外休閒農莊發展模式分享
    休閒農莊是現代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旅遊目的地,是農業產業升級和旅遊發展的重要內容。相比國內,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農業旅遊發展更迅速,農業旅遊收入佔國內旅遊的比重持續提升。歐洲、日韓等國家發展休閒農業迄今已有100多年,歐洲農莊注重體驗性項目,日本發展生態交流型鄉村等,發展經驗可為我國正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提供經驗借鑑。
  • 農業+文化+旅遊新實踐!曲阜儒源小鎮打造國學教育融合新模式
    記者來到儒源小鎮,體驗其在國學教育融合方面的新實踐、新模式。依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按照「農業+文化+旅遊」的發展定位,「儒源小鎮」擬建成集現代農業種植、農業科普實驗、農耕知識教學、農耕文化體驗、農耕觀光旅遊於一體的農耕文化園區,在全國樹立創新型農業文化品牌。
  • 臺灣清境農場休閒農業啟示錄
    休閒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能將農業從單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涵養、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滿足城鄉居民休閒消費需要,開闢了現代農業建設新途徑
  • 威海:融合"文化+旅遊"式發展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線
    「大家好,我現在正在為大家直播……」5月8日,由經區工委宣傳部主辦的「文旅融合 秀美橋頭」媒體採風行活動正式啟動,9家媒體記者受邀齊聚全市農業大鎮橋頭鎮。活動期間,大家實地探訪了恩特千畝杜鵑園和信義文化園,感受橋頭鎮立足傳統農業大鎮資源優勢,緊緊抓住「休閒」兩個字做文章,讓農業與旅遊、文化相融合,開發了一系列旅遊項目,帶給遊客多方位的體驗和感受,促進鄉村旅遊提質升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