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淮南報業新聞網報導,春回大地,在地處曹庵鎮龐祠村「田家庵區龐氏家庭農場」的水稻小麥示範基地裡,記者看到農民正忙著除草,查看小麥的長勢。
「田家庵區龐氏家庭農場」於4月24日經淮南市工商局山南工商分局曹庵工商所申請註冊登記,是淮南首個註冊成立的家庭農場。作為淮南首個「吃螃蟹」的人,今年45歲的龐士保從農民開始向「家庭農場主」轉變。
記者看到龐士保時,他正忙著將稻草蓋在新培育的水稻苗上。「我們採用的是溼潤育苗法,將稻苗灑在水田裡,蓋上稻草,可以保溼,等水田的水退下去,稻秧發出來,就可以將秧苗插到田裡了,別小看這兩畝地的秧苗,可以插滿20多畝稻田。」龐士保高興地說:「多虧了一號文件,我們有了家庭農場的稱號,今年就準備大展拳腳啦!」
一號文件:家庭農場究竟什麼樣
對於很多人來說,「家庭農場」是一個陌生詞。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文件描摹了家庭農場的「模樣」,即: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文件強調,為了給家庭農場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文件還提出,要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引導農戶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採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提高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
淮南行動:第一個「農場主」有個夢想
在曹庵鎮,龐士保是一名普通卻並不「安分」的農民,2009年,他通過土地流運的方式流轉了500畝土地用於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種植,生產的「月芽池」富有機硒大米十分暢銷,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糧大戶。
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後,龐士保開始琢磨著新轉型。「我在媒體上看到有些地方的農民成立了家庭農場,也想成立一個,將我們的水稻直銷到社區。」龐士保的想法得到了當地工商部門的支持,4月24日,曹庵工商所經過現場核查,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為龐士保辦理了家庭農場營業執照,並送照上門。記者看到,在這份家庭農場的個體戶營業執照上,經營範圍為「糧食作物種植、加工、銷售」,這區別以往農民專業合作社只能委託加工的掣肘,經營場所為曹庵鎮龐祠村,經營者姓名就是農民龐士保本人。
「2009年剛開始幹的時候我租了500畝地,和農民籤了10年的合同,但不敢大刀闊斧地幹。」龐士保說,因為國家始終沒有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對土地流轉的態度,所以他很擔心。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讓龐士保吃了一顆定心丸。
「我今年希望能再流轉1000畝的土地,和農民籤20年的合同,提高土地平整率,擴大種植規模。」
「農場以後主要採用機械化種植模式,育苗、插種、旋耕、管理、收割都將採用機械作業,提高勞動效率。」
「農民將集規模化種植、機械化耕作、集約化管理為一體,打造精細高端的農場品牌,畝產值比現在翻一番……」
「農產品要走高端路線,我們可以將小麥加工成麵粉。在社區成立家庭農場專賣店,淮南的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吃到新鮮的糧食。」
龐士保滔滔不絕的話語間,透露出他早已對家庭農場的規劃熟稔於胸,也讓人從中了解到,他對家庭農場的建設耗費了大量的心血。
作為淮南市第一個註冊家庭農場的農場主,龐士保有著自己的「夢想」——將龐氏家庭農場打造成精細化生態農場品牌,帶動龐祠村的農民一起致富,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天然的糧食高端品牌,做自然農業的踐行者。
現在,家庭農場的概念雖然提出來了,但我還是期待著出臺財政、貸款等方面的配套優惠政策。「龐士保說,現在他身邊的朋友心裡都有想法,很多人都想要去註冊家庭農場,可都在盼望相關的配套政策出臺,支持他們做強做大。(廖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