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已經辦了21年,演出了200多場。1999年,孫道臨等一批文藝家嘗試用音樂與朗誦結合的方式,演繹唐宋詩詞。這一文化產品,到今年已經陪伴一代人成長。指揮鄭小瑛已經92歲高齡,呂中、喬臻等藝術家也大多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
時隔6年,「唐宋名篇」再次來到杭州,12月4日在杭州大劇院演出,12月6日在紹興大劇院演出。今年伴奏的是杭州愛樂樂團,參加的朗誦名家有呂中、喬榛、楊光、張宏、凱麗、李敏等。12月3日晚,藝術家們在杭州大劇院與觀眾面對面,分享自己的感悟。
【呂中:演員不是僅僅供大家娛樂的】
呂中最近一次活躍在熒幕,是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
《在一起》劇照
她飾演一位老人,兒子被確診後,短短一個月就離開了。她守在重症室門口,演出了一個母親的隱忍、無奈、哀傷。滿頭白髮的老人對著醫護人員深深鞠躬,顫顫巍巍走開了,這組鏡頭讓無數人動容。
從憂愁美麗的周蘩漪到威嚴果斷的武則天,呂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我始終說,演員不是僅僅為大家娛樂的,他是在研究人。」呂中在現場說。演一個角色是這一,朗誦一首詩也是這樣。
《神探狄仁傑》呂中飾演武則天
「我們每個人在朗誦這些篇目時,都要細細去琢磨,這個作品創作於什麼時代?作者有什麼情感,他要說明什麼東西?」自己把這些琢磨透了,才能把那種精神傳達給觀眾。
在她看來,演員做的就是這種工作。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臺舞臺劇,一場朗誦,傳達的都是一種精神,演員是給人們製造精神食糧的人。
作為從四十年代過來的人,呂中深刻感受到我們物質生活好了,今天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充實。「為什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詩人會痛苦?為什麼在特定歷史時期,那些作家希望我們的文化、精神能傳承下去?為什麼我們希望青出於藍、大家一代一代更好?這就是我們做文藝的、我們演員要回答的。」
呂中說,表演對她來說,每一場、每個人物、每句臺詞,她都要去細細琢磨。琢磨透了,再進一步想怎麼把這種內涵和精神傳遞給觀眾。「我怎麼說才更能表達內涵?我如果說到大家心裡去了,大家感受才不一樣了。我如果只是簡單應付說說,大家會覺得:她說什麼呢,嘰裡咕嚕的。」
「演員如果不學習,演一些表面的東西,照本宣科,那麼觀眾一看就知道。」呂中說。
表演戲劇也好,朗誦也好,演員都是傳遞一種精神。「這個是我們演員的責任,我們需要把這種精神傳達給所有的人,讓大家的精神更加豐富起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會越來越好。」
【喬臻:詩詞與人生緊緊相依】
喬臻比呂中小2歲,1980年代曾任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曾擔任《魂斷藍橋》《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譯製片的主要配音演員。
喬臻
與呂中一樣,喬臻也是從1999年就參加「唐宋名篇」了。最開始如何起意,如何創建的過程,他都很清楚。20年來,作為朗誦者,他覺得每個篇目都越來越精彩。「為什麼呢?因為每個藝術家都在思考著,如何把篇目詮釋地越來越完美、精到。大家都在思考這些。」
「我要深挖其中內涵,深挖作者創作的原意,我努力讓自己跟作者思維同步。比如我朗誦《蜀道難》,我既是喬臻又是李白。李白當初為什麼寫這首詩?每句詩的內涵是什麼?我要努力去挖掘。」
喬臻分享了他讀《蜀道難》的體會,比如詩中為什麼三次出現「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為什麼要重複?心裡想到什麼?
尤其是第三次,早些年,這一句「難於上青天」,喬臻都是吶喊時的,但現在改成詠嘆低回了。因為他越來越覺得,到最後一次重複了,李白還是簡單的重複嗎?有沒有可能是一種反問:蜀道真的有那麼難嗎?他會有一種反問,一種不甘心。
人生經歷越豐富,喬臻越能理解李白的《蜀道難》。他曾8次跟死神擦肩而過,5次癌症,其中還有一次骨轉移。他也能無數次在心裡跳出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那種經歷臨頭,能怎麼辦呢?
「一是意志力,一是很好的心態,不能消沉。擺正心態,就是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喬臻說,人生的路必然是難的,誰沒有坎坎坷坷風風雨雨。
他在肉體和精神上都經過極大的磨難:「倘若當時消沉下去,必然是永遠起不來了。」所以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體悟中年李白的「蜀道難」,發現也可以不那麼難。把心態調整好,心裡有了抵禦的力量,再去看那蜀道,就可以反問一句:果真那麼難嗎?
【我們這個年紀的渴望和憧憬】
21年,200多場,聽上去是簡單的兩個數字,對於1999年起就參與的呂中來說,它是漫長的經歷。「這個歷程可不是那麼簡單。它經過坎坎坷坷,大家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才一步步到今天。」呂中說。「而且中間不少老演員、老藝術家都故去了。」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呂中說,那些去世的、開創「唐宋名篇「的老藝術家們,他們就是想把中國文化傳承下去。唐宋名篇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在世界上也有極高的評價。「大家想想,那麼多的朝代,跨越千年,這些詩詞到今天,為什麼我們還能讀懂它們,還能咂摸出滋味?」
「這就說明,人是有共性的,我們都是有精神、有七情六慾的。」呂中說,「創作這些作品的詩人們,在歷史發展中體會到國家的變化。」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