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這個黑鍋背的冤

2020-12-22 快科技

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挖掘羞澀的「小傢伙」先「伸」出一個小拇指

古生物界的專家普遍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標本,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蒙古國,一個是中國欒川。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賈松海說,一般他們會在五六月份,天氣暖和後,才會開始挖掘工作,「畢竟是室外作業,天氣對發掘工作影響較大。」

那麼,這次為啥如此迫不及待呢?「因為提前勘查過,知道那裡可能有『貨』!」賈松海笑著說,他們一行四人,載著專業的工具直奔欒川秋扒鄉。

就在大家四處「尋寶」,期待奇蹟出現時,同行的技術員劉彥軍很神秘地把賈松海喊到身邊。「你看這是啥?」原來,巖石縫裡漏出一塊形如小拇指指甲蓋一般大小的骨骼。憑藉經驗,賈松海很快做出判斷:不能只認為是表面的一點東西,裡面可能還有更多的化石!

謹慎的賈松海圍繞著這塊指甲蓋大小的骨骼畫了一個50釐米的圈,「從50釐米以外開始挖,往裡大約也挖了50釐米。然後,就用麻袋片蘸著和好的石膏,把它包起來,密封后,運了回來。」賈松海對挖掘現場的畫面還記憶猶新。

曾經發掘過欒川盜龍的秋扒鄉,這回,小小的石膏包裡又將發生什麼奇蹟呢?

研究呆萌「小寶貝」名揚世界拍部「寫真」花兩個多小時

化石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打開石膏包後,就要一點一點地剔,把巖石剔掉,留下化石,直到化石露出全貌。「天啊,竟然是塊完整的骨骼化石!從頭到腳,一塊骨頭也沒少,都非常清晰。」賈松海不禁感慨道。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員呂君昌測得的數據更是令人震驚,這塊完整的恐龍化石竟然只有60釐米長。

地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這個呆萌的「小寶貝」呵護有加。同年7月,化石復原後,小傢伙在河南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發掘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露臉時也非常「羞澀」。所有來賓都必須遵守一個特殊的要求,只能看不準拍照。「『小傢伙』也算去過加拿大。」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說,在研究過程中,把它的頭部單獨剔下來後,專門送到加拿大做了一個立體的解剖及骨密度測試,「就像樹的年輪一樣,骨頭的截面差不多只有一圈,說明這是一隻幼體恐龍,年齡大約只有1歲。」

別看它年紀小,小巧、呆萌的名聲可傳遍了世界各地。研究解謎期間,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地的古生物研究專家都慕名來到鄭州欣賞它。

最讓賈松海感動的,是一位名叫依娃·考普(EvaKoppelhus)的丹麥古生物學家。「她跪在地上拍了兩個多小時的照片,從局部到整體,一個細節也沒有落下。」賈松海說。

耗時多年,經過世界各國專家的對比和鑑定,最終確認,這個呆萌的小傢伙生前是一隻竊蛋龍。

起名長得玲瓏可愛名字必須萌萌噠

驗明正身,上完「戶口」,還差個響亮的名字,這可讓大家傷了不少腦細胞。「為古生物命名,就像給孩子起名字一樣,既要突出特點,又得叫起來朗朗上口。」徐莉說,一般新屬物種需要重新起名,多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名或發掘地的名稱來命名,「它只有60釐米長,小巧玲瓏,當然要起一個可愛的名字。」

在一次出差途中,與徐莉同行的,還有呂君昌。「為了給『小傢伙』起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大家在車上討論了很久。後來,一致認為,『迷你豫龍』(Yulongmini)最合適。」徐莉得意地說。

徐莉接著解釋說,因為化石標本體積較小,所以叫「mini」,而「Yulong」就是咱河南省的簡稱『豫』和漢字『龍』的漢語拼音,「中原地區發現這麼小的一塊完整的化石,這可是鎮館之寶,在世界上都很罕見,非常獨特的東西。」

後來,發表在國際最權威專業期刊之一、德國《自然科學》上的一篇文章,為「迷你豫龍」正式命名,這也意味著,該名字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特徵「小傢伙」沒牙齒卻是個「吃貨」

觀察這隻竊蛋龍的復原圖,你會驚奇地發現,它竟然沒有牙齒!

那麼,它又是如何咀嚼食物的呢?徐莉指著竊蛋龍喙部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說,這東西就像一對叉子,兼備牙齒的功能,跟魚鷹的喙一樣,強而有力,連骨頭都能夾碎。

據介紹,竊蛋龍是一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成年個體身長通常在1.8到2.5米。它生存在白堊紀晚期。不少研究資料表明,竊蛋龍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既喜歡吃植物果實,尤其是堅果,也對肉肉非常感興趣。它的喙特別堅硬,很輕鬆能將堅果夾開,把果仁收入腹中。

如果說竊蛋龍還喜歡吃海鮮,你會相信嗎?這個還真有可能。因為在此前發掘的竊蛋龍化石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蜥蜴的骨骼,以及生活在水裡的小動物,如蛤蚌等。

其實,竊蛋龍不僅「牙齒」鋒利,它還是捕獵高手。「竊蛋龍的後肢強壯,所以運動能力很強,抓住獵物後,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持續高速奔跑。」徐莉說。

習性或許它很獨立年幼就能自個兒覓食

其實,這次在欒川縣秋扒鄉發掘的「迷你豫龍」至少有屬於5個個體的化石材料,且幼體較多,而擺放在地質博物館裡、骨架體長60釐米的那具,則是最完整的。

徐莉說,在同一地區,大約相距4公裡的地方,發現個體大小一樣的竊蛋龍,可推測出它們可能是同一窩孵出的小恐龍,但在附近卻沒有發現竊蛋龍成年個體的化石,說明這些小竊蛋龍很可能在出生後,就不需要父母照顧,小小年紀就能獨自覓食,自理生活能力極強。

當然,徐莉也表示,上述說法只是種推測,也有可能它們屬於不同蛋窩的蛋,在同一時間孵化而出。

趣事被冤枉不說還要背著竊蛋的「黑鍋」

竊蛋龍為啥叫竊蛋龍?難道是因為它們真的愛偷恐龍蛋?

「其實這是一個『大冤案』!」徐莉笑著說,它們不但不愛偷蛋,反而還是目前發現,為數不多的孵蛋恐龍。

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掘的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恐龍蛋。於是,把竊蛋龍這個很不中聽的名字賜給了它。

有意思的是,人們又根據這條龍的體貌特徵,如和鳥喙相似的嘴,沒有牙齒等。推算出,它是先把蛋含在嘴裡,再用外力把蛋敲破,來偷吃恐龍蛋的,從此它便背上了偷蛋的「黑鍋」。

直到1990年,中外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聯合考察時,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它臥在一窩恐龍蛋上,像是在孵蛋。而根據分析,這窩恐龍蛋裡有竊蛋龍的蛋。

因此,科學家基本認定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相反還是願意孵蛋的「模範家長」,冤案終於昭雪。

徐莉說,但遺憾的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則,新的屬種一旦被命名,就不得更改。於是,竊蛋龍只能永遠背負著「偷蛋」的壞名聲了。

相關焦點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2013年4月,在洛陽市欒川縣發現的「最小」竊蛋龍(資料圖) 特徵與鳥類相似 據了解,竊蛋龍類是非常特的獸腳類恐龍,身長一般2-3米 「最小」竊蛋龍的復原圖(資料圖) 2013年4月,在洛陽市欒川縣發現了一具堪稱「世界最小」的竊蛋龍化石,只有60公分長,連1歲都沒到。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近十年河南發現了哪些恐龍化石? 這本書告訴你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悅生 文圖近日,由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等編著的系統介紹河南省古生物化石精品的文獻《河南古生物圖鑑》,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讀者可從這本書上了解到在河南發現的眾多恐龍化石,還能看到一些巨型恐龍和古生物的復原圖。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從化石的形態上看,其應該屬於一隻體長在7至8米之間的鴨嘴龍類恐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2013年的7月,鵡川町立穂別博物館才與堀田良幸召開了正式的發布會,向媒體公布了自己的發現,發布會的標題為「鵡川町發現恐龍的骨骼化石、可能屬於植食性的鴨嘴龍科(町穂別恐竜化石発見 草食系)」。
  • 北美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體積大小如同一隻雞
    北美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體積大小如同一隻雞 2008年09月25日 09: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25日電 加拿大研究員最近發現了北美最小的恐龍
  • 歷史: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小恐龍,在中國發現的化石!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小編又是和大家一起見面了有人說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鏡子笑一笑你們都做到了嗎?微笑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哦!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小恐龍,在中國發現的化石!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北美最小恐龍化石 以昆蟲為食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加拿大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北美最小恐龍的化石,這種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恐龍只有小雞大小,以昆蟲為食。據路透社23日報導,這種被命名為亞伯達爪龍的恐龍外形與鳥相似,有細細的腿、鉗形的頜、粗短的臂和巨大的爪子。
  • 中國發現最古老跳蚤化石 寄居在恐龍身上不會跳
    在琥珀中的現代類型跳蚤化石。  新發現的侏羅紀跳蚤化石(大的雌性,小的雄性)。  早白堊世的跳蚤化石。  道虎溝動物群中的昆蟲化石,保存很精細。圖片由黃迪穎提供  在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氣候溼熱,一片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偏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和它們「共同生活」著的還有一種生物跳蚤。
  • 中國恐龍化石分布
    目前,中國大地上已經被挖掘出了許多恐龍化石,我國恐龍化石數量、種類、完整度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 根據保存的化石類型,恐龍化石可以分為骨骼化石、蛋化石和足跡化石三大類。
  • 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大山鋪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出山」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12月21日,自貢又發現一處恐龍化石點,這也是本地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23日傍晚,這塊恐龍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運回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1日下午,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多年的市民李飛在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散步,經過一處因施工被鑿開的巖壁時,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似乎是恐龍化石。隨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在現場確認這是一塊蜥腳類恐龍化石,長約1.1米,距今約1億6千萬年。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  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我們對泰國的印象往往是旅遊、佛教以及人妖,其實在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泰國生存著許多種類的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在泰國發現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東南亞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迄今為止發現的10塊最奇怪的恐龍化石,其中4個都在中國!
    從令人震驚的巨龍到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我們收集了10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長得最奇怪的恐龍化石,你覺得哪個更酷呢?一起來看看吧!7.傷齒龍這種小型恐龍只有1米多高,體重不到41公斤,但也有一些資料估測它們的體重會更重一點。它很輕,但它的實力並不弱;它可能雖然肌肉不是很發達,但它較聰慧的大腦正好彌補了這一短處。在所有已知的恐龍中,這種恐龍擁有最高的腦-體重比,並且這個比率被認為是神經學上最先進的比率。
  • 河北發現恐龍化石,個頭和雞差不多,亞洲最小,性情兇猛只愛吃肉
    每一個看過侏羅紀公園的人都會對恐龍產生濃厚的興趣,許多學校的教科書中也將恐龍這一個早已經滅絕的物種,作為了一個讓學生們了解的動物,雖然從來沒有人類見過恐龍長什麼樣子,但是通過高科技手段進行對恐龍化石的研究與探測,最終還原出它們曾經的意識形態,也讓更多人了解了這個曾經在地球上的霸主是如何生存,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 考古學家在馬來西亞發現首塊恐龍牙齒化石
    【環球網綜合報導】迄今為止,人類還在不斷探索著恐龍這種古生物的奧秘。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月18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馬來西亞彭亨州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據報導,這塊長2.3釐米,寬1釐米的恐龍化石是棘龍科恐龍的牙齒。這種恐龍有類似現代長吻鱷的頜部和牙齒,以魚類為主食。
  • 恐龍曾在你家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你的家鄉有恐龍化石嗎?恐龍化石包括恐龍的足跡化石、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1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截止2020年底,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除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臺等8個省級行政區外,其餘26個省級行政區均已發現恐龍化石。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