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挖掘羞澀的「小傢伙」先「伸」出一個小拇指
古生物界的專家普遍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標本,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蒙古國,一個是中國欒川。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賈松海說,一般他們會在五六月份,天氣暖和後,才會開始挖掘工作,「畢竟是室外作業,天氣對發掘工作影響較大。」
那麼,這次為啥如此迫不及待呢?「因為提前勘查過,知道那裡可能有『貨』!」賈松海笑著說,他們一行四人,載著專業的工具直奔欒川秋扒鄉。
就在大家四處「尋寶」,期待奇蹟出現時,同行的技術員劉彥軍很神秘地把賈松海喊到身邊。「你看這是啥?」原來,巖石縫裡漏出一塊形如小拇指指甲蓋一般大小的骨骼。憑藉經驗,賈松海很快做出判斷:不能只認為是表面的一點東西,裡面可能還有更多的化石!
謹慎的賈松海圍繞著這塊指甲蓋大小的骨骼畫了一個50釐米的圈,「從50釐米以外開始挖,往裡大約也挖了50釐米。然後,就用麻袋片蘸著和好的石膏,把它包起來,密封后,運了回來。」賈松海對挖掘現場的畫面還記憶猶新。
曾經發掘過欒川盜龍的秋扒鄉,這回,小小的石膏包裡又將發生什麼奇蹟呢?
研究呆萌「小寶貝」名揚世界拍部「寫真」花兩個多小時
化石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打開石膏包後,就要一點一點地剔,把巖石剔掉,留下化石,直到化石露出全貌。「天啊,竟然是塊完整的骨骼化石!從頭到腳,一塊骨頭也沒少,都非常清晰。」賈松海不禁感慨道。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員呂君昌測得的數據更是令人震驚,這塊完整的恐龍化石竟然只有60釐米長。
地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這個呆萌的「小寶貝」呵護有加。同年7月,化石復原後,小傢伙在河南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發掘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露臉時也非常「羞澀」。所有來賓都必須遵守一個特殊的要求,只能看不準拍照。「『小傢伙』也算去過加拿大。」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說,在研究過程中,把它的頭部單獨剔下來後,專門送到加拿大做了一個立體的解剖及骨密度測試,「就像樹的年輪一樣,骨頭的截面差不多只有一圈,說明這是一隻幼體恐龍,年齡大約只有1歲。」
別看它年紀小,小巧、呆萌的名聲可傳遍了世界各地。研究解謎期間,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地的古生物研究專家都慕名來到鄭州欣賞它。
最讓賈松海感動的,是一位名叫依娃·考普(EvaKoppelhus)的丹麥古生物學家。「她跪在地上拍了兩個多小時的照片,從局部到整體,一個細節也沒有落下。」賈松海說。
耗時多年,經過世界各國專家的對比和鑑定,最終確認,這個呆萌的小傢伙生前是一隻竊蛋龍。
起名長得玲瓏可愛名字必須萌萌噠
驗明正身,上完「戶口」,還差個響亮的名字,這可讓大家傷了不少腦細胞。「為古生物命名,就像給孩子起名字一樣,既要突出特點,又得叫起來朗朗上口。」徐莉說,一般新屬物種需要重新起名,多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名或發掘地的名稱來命名,「它只有60釐米長,小巧玲瓏,當然要起一個可愛的名字。」
在一次出差途中,與徐莉同行的,還有呂君昌。「為了給『小傢伙』起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大家在車上討論了很久。後來,一致認為,『迷你豫龍』(Yulongmini)最合適。」徐莉得意地說。
徐莉接著解釋說,因為化石標本體積較小,所以叫「mini」,而「Yulong」就是咱河南省的簡稱『豫』和漢字『龍』的漢語拼音,「中原地區發現這麼小的一塊完整的化石,這可是鎮館之寶,在世界上都很罕見,非常獨特的東西。」
後來,發表在國際最權威專業期刊之一、德國《自然科學》上的一篇文章,為「迷你豫龍」正式命名,這也意味著,該名字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特徵「小傢伙」沒牙齒卻是個「吃貨」
觀察這隻竊蛋龍的復原圖,你會驚奇地發現,它竟然沒有牙齒!
那麼,它又是如何咀嚼食物的呢?徐莉指著竊蛋龍喙部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說,這東西就像一對叉子,兼備牙齒的功能,跟魚鷹的喙一樣,強而有力,連骨頭都能夾碎。
據介紹,竊蛋龍是一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成年個體身長通常在1.8到2.5米。它生存在白堊紀晚期。不少研究資料表明,竊蛋龍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既喜歡吃植物果實,尤其是堅果,也對肉肉非常感興趣。它的喙特別堅硬,很輕鬆能將堅果夾開,把果仁收入腹中。
如果說竊蛋龍還喜歡吃海鮮,你會相信嗎?這個還真有可能。因為在此前發掘的竊蛋龍化石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蜥蜴的骨骼,以及生活在水裡的小動物,如蛤蚌等。
其實,竊蛋龍不僅「牙齒」鋒利,它還是捕獵高手。「竊蛋龍的後肢強壯,所以運動能力很強,抓住獵物後,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持續高速奔跑。」徐莉說。
習性或許它很獨立年幼就能自個兒覓食
其實,這次在欒川縣秋扒鄉發掘的「迷你豫龍」至少有屬於5個個體的化石材料,且幼體較多,而擺放在地質博物館裡、骨架體長60釐米的那具,則是最完整的。
徐莉說,在同一地區,大約相距4公裡的地方,發現個體大小一樣的竊蛋龍,可推測出它們可能是同一窩孵出的小恐龍,但在附近卻沒有發現竊蛋龍成年個體的化石,說明這些小竊蛋龍很可能在出生後,就不需要父母照顧,小小年紀就能獨自覓食,自理生活能力極強。
當然,徐莉也表示,上述說法只是種推測,也有可能它們屬於不同蛋窩的蛋,在同一時間孵化而出。
趣事被冤枉不說還要背著竊蛋的「黑鍋」
竊蛋龍為啥叫竊蛋龍?難道是因為它們真的愛偷恐龍蛋?
「其實這是一個『大冤案』!」徐莉笑著說,它們不但不愛偷蛋,反而還是目前發現,為數不多的孵蛋恐龍。
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掘的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恐龍蛋。於是,把竊蛋龍這個很不中聽的名字賜給了它。
有意思的是,人們又根據這條龍的體貌特徵,如和鳥喙相似的嘴,沒有牙齒等。推算出,它是先把蛋含在嘴裡,再用外力把蛋敲破,來偷吃恐龍蛋的,從此它便背上了偷蛋的「黑鍋」。
直到1990年,中外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聯合考察時,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它臥在一窩恐龍蛋上,像是在孵蛋。而根據分析,這窩恐龍蛋裡有竊蛋龍的蛋。
因此,科學家基本認定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相反還是願意孵蛋的「模範家長」,冤案終於昭雪。
徐莉說,但遺憾的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則,新的屬種一旦被命名,就不得更改。於是,竊蛋龍只能永遠背負著「偷蛋」的壞名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