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僑報》報導,在美國政治和國際關係學術圈,「中國研究熱」使一群特別的學者更加引人注目,他們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來美留學,然後留美工作,現已在美國大學和智庫嶄露頭角的華人學者。對於一些敏感的話題,比如美中發生衝突的時候是否左右為難,如何看待華人在美發展所遭遇的「玻璃天花板」現象等,他們做出了答覆。
報導稱,美國有多少這樣的華人學者,並無權威數據。有人估計,在美國大學和智庫研究政治、經濟、社會的華人學者不少於300人;有人說,在美國大學、智庫人文學科做到副教授或者研究員以上的有上百人,但做到終身教授或者高級研究員以上的不到50人;還有人說,在智庫和大學政治學和國關領域任助手以上職務的大約有200多人。
不管怎樣,中國改革開放28年,逾百華人學者在美國敏感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術圈站穩腳跟,實屬難能可貴,其中有些人已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知名專家,例如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裴敏欣、布魯金斯學會的黃靖和李成、芝加哥大學的楊大力、哥倫比亞大學的呂曉波、杜克大學的史天健、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丹佛大學的趙穗生、康奈爾大學的陳堅、紐約城市大學的孫燕等。
他們的特點是,多數人年齡在50歲上下,年輕時屬「失落的一代」,經歷比較豐富;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80年代中期來美留學,多獲名校博士學位;如今大多加入美國國籍,經常回中國講學和交流。記者最近專訪了其中的三位佼佼者:裴敏欣、黃靖、李成。
談起華人學者在中美之間扮演的角色,三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到「橋梁」兩字。李成說,華人學者對兩國都很熟悉,善於運用容易讓對方聽眾理解的語言來表述觀點,更容易促進兩國的溝通和交流。黃靖表示,中國崛起,華人學者跟著吃香;在美國搞中國研究,最在行、最有潛力的還是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華人。裴敏欣認為,華人學者的中國閱歷和背景,使他們對中國問題的感知能力更強,了解中國信息的渠道更多樣化,更能理解中國人的視野和思維,同時他們對美國制度運行也有很好的感覺,因而能為促進中美相互了解發揮更大作用。
在美中發生衝突的時候,華人學者是否會左右為難?裴敏欣承認,華人學者在中美之間的位置確實比較微妙,有時自然而然地被美國人認為「親中國」,但他說:「作為學者,第一出發點是擺事實、講道理,客觀是學者的無形資產,名聲倒了就很難在這個圈子混下去。」
黃靖指出,學者如果不客觀公正,就容易受政治氛圍的左右,某些時候可能紅極一時,但時間久了就會受質疑。學者要有責任感,對中國一味指責和一味唱好,都不是客觀的。他認為,華人學者如果能有思考的獨立性,又敢於挑戰權威,有創造性,就能擺脫兩頭受氣,對事實作出公正的判斷。他說:「當中美發生矛盾時,情緒難免波動,但更要堅持獨立性,最怕跟風,最佳辦法就是實事求是。」
李成指出,華人對祖籍國的情結不能歸結為親中國,因為人是有正義感的,看到中國的進步,就應該肯定,這與忠誠度沒有關係,中國背景對於華人學者其實是一種財富。他說,人的正義感可以超越民族、種族、性別的局限,學者更應盡力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人道主義很重要,要用人文的眼光對事件作出公正的判斷。
至於學術「玻璃天花板」現象,三位學者都認為,偏見和壓力在哪裡都有,美國的體制相對公平、公正,只要自己努力,真有能力,終歸會得到承認的。(餘東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