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美中衝突 「中國研究熱」華人學者嶄露頭角

2020-12-19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僑報》報導,在美國政治和國際關係學術圈,「中國研究熱」使一群特別的學者更加引人注目,他們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來美留學,然後留美工作,現已在美國大學和智庫嶄露頭角的華人學者。對於一些敏感的話題,比如美中發生衝突的時候是否左右為難,如何看待華人在美發展所遭遇的「玻璃天花板」現象等,他們做出了答覆。

  報導稱,美國有多少這樣的華人學者,並無權威數據。有人估計,在美國大學和智庫研究政治、經濟、社會的華人學者不少於300人;有人說,在美國大學、智庫人文學科做到副教授或者研究員以上的有上百人,但做到終身教授或者高級研究員以上的不到50人;還有人說,在智庫和大學政治學和國關領域任助手以上職務的大約有200多人。

  不管怎樣,中國改革開放28年,逾百華人學者在美國敏感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術圈站穩腳跟,實屬難能可貴,其中有些人已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知名專家,例如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裴敏欣、布魯金斯學會的黃靖和李成、芝加哥大學的楊大力、哥倫比亞大學的呂曉波、杜克大學的史天健、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丹佛大學的趙穗生、康奈爾大學的陳堅、紐約城市大學的孫燕等。

  他們的特點是,多數人年齡在50歲上下,年輕時屬「失落的一代」,經歷比較豐富;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80年代中期來美留學,多獲名校博士學位;如今大多加入美國國籍,經常回中國講學和交流。記者最近專訪了其中的三位佼佼者:裴敏欣、黃靖、李成。

  談起華人學者在中美之間扮演的角色,三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到「橋梁」兩字。李成說,華人學者對兩國都很熟悉,善於運用容易讓對方聽眾理解的語言來表述觀點,更容易促進兩國的溝通和交流。黃靖表示,中國崛起,華人學者跟著吃香;在美國搞中國研究,最在行、最有潛力的還是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華人。裴敏欣認為,華人學者的中國閱歷和背景,使他們對中國問題的感知能力更強,了解中國信息的渠道更多樣化,更能理解中國人的視野和思維,同時他們對美國制度運行也有很好的感覺,因而能為促進中美相互了解發揮更大作用。

  在美中發生衝突的時候,華人學者是否會左右為難?裴敏欣承認,華人學者在中美之間的位置確實比較微妙,有時自然而然地被美國人認為「親中國」,但他說:「作為學者,第一出發點是擺事實、講道理,客觀是學者的無形資產,名聲倒了就很難在這個圈子混下去。」

  黃靖指出,學者如果不客觀公正,就容易受政治氛圍的左右,某些時候可能紅極一時,但時間久了就會受質疑。學者要有責任感,對中國一味指責和一味唱好,都不是客觀的。他認為,華人學者如果能有思考的獨立性,又敢於挑戰權威,有創造性,就能擺脫兩頭受氣,對事實作出公正的判斷。他說:「當中美發生矛盾時,情緒難免波動,但更要堅持獨立性,最怕跟風,最佳辦法就是實事求是。」

  李成指出,華人對祖籍國的情結不能歸結為親中國,因為人是有正義感的,看到中國的進步,就應該肯定,這與忠誠度沒有關係,中國背景對於華人學者其實是一種財富。他說,人的正義感可以超越民族、種族、性別的局限,學者更應盡力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人道主義很重要,要用人文的眼光對事件作出公正的判斷。

  至於學術「玻璃天花板」現象,三位學者都認為,偏見和壓力在哪裡都有,美國的體制相對公平、公正,只要自己努力,真有能力,終歸會得到承認的。(餘東暉)


相關焦點

  • 美針對華人學者的行動可能會趨緩
    Collins)發表了一份令人不安的聲明(關於保護美國生物醫學研究誠信的聲明),「打響」了旨在針對在美華人學者以及同中國有合作的美國教授行動的第一槍。陳剛並非首例中美官方合作遭到調查的華人學者,此前天津醫科大學與莫菲特癌症中心的合作也因為美國司法部的調查而終止。
  • 華人歌手在歐美樂壇嶄露頭角 成「中國好聲音」
    華人歌手在歐美樂壇嶄露頭角 成「中國好聲音」 2013年02月22日 14: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但是近年來,華人歌手也逐步在歐美主流樂壇嶄露頭角。  2013年,華裔選手劉艾利(音譯)入圍了著名的全美選秀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的半決賽。該節目中誕生過凱利-卡拉克森、克裡斯-艾倫等諸多享譽世界的歌手,能夠站在這樣耀眼的舞臺上,也讓劉艾利感到興奮不已。對於未來,年僅18歲的劉艾利希望能就讀音樂名校,繼續深造,並能回到中國表演,展示音樂才藝。
  •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2020-03-07 21:27: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
  • 美華媒:在美華人自發組織搜尋失蹤的中國訪問學者
    人民網訊 據美國《芝加哥華語論壇》報消息,90後訪問學者章瑩穎赴美僅兩個月就遭厄運,不幸失聯,引起了在美廣大華人的高度關注。眾多華人不約而同組織起來,投入尋找章瑩穎的隊伍中。
  • 中國人在日本頻頻嶄露頭角 不再被起日本名
    在日本發展的華人,以前主要從事被稱為「3K」的工作(高強度、危險性高,環境髒亂),但仍得不到日本社會應有的尊重,即使有華人生意做得很大,比如被稱為「魚翅大王」的張尊三也始終談不上被日本社會所了解。不過近年來在日華人紛紛在教育、出版、媒體等領域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在日本電視上出現,被日本人熟知。並且,現在在日華人任何場合都堂堂正正使用自己的中國名字。
  •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協會華人學者代表團拜訪科技部
    受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委託,5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陳和平副主任會見了以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協會謝家葉博士為團長的旅美華人學者代表團一行10人。交流中心國際人才與培訓處、美大處負責同志與會。    陳和平副主任首先對遠方而來的華人朋友表示歡迎,並從宏觀戰略上向代表團成員介紹了我國在人才引進方面方針、政策。
  • 加國埃城華人用足球凝聚鄉情 「紅色力量」嶄露頭角
    從2009年建隊開始,一支名為「紅色力量」的華人球隊就在埃城業餘聯賽嶄露頭角,目前隊伍已壯大至60餘人,隊員來自中國的20多個省市。在很多華人隊員看來,足球在這裡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回味鄉情的一座橋梁。  免費足球場遍布埃城  身在他鄉無法找到「組織」,是不少移民埃城的華人足球愛好者面臨的共同問題。
  • 遊仲勳教授與華僑華人研究
    自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半個多世紀中,日本出版了數百種華僑華人研究著作和數以千計的有關論文,同時,先後湧現出幾代華僑華人問題研究者,自認為是「第三代」研究者的遊仲勳教授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2003年3月29日,日本全國性的研究學會——「日本華僑華人學會」在東京成立,著名學者、華僑華人研究專家遊仲勳教授被推選擔任首任會長。
  • 美中關係漸入佳境 對在美華人群體有正面影響
    對在美華人群體有正面影響   在美中關係方面,自布希總統上臺以來,不順暢的關係和氣氛,在今年全然改觀。  從中國大陸移民來美20年的清華大學北美教育基金會會長張素久表示,中國大陸的強盛,並與美國維持良好的關係,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群體乃至在美的華人群體,都有正面的影響。
  • 中國訪問學者在美成立協會組織
    本報訊 由5所美國著名院校中國訪問學者組建的「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日前在杜克大學成立,旨在促進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樹立中國學者形象,維護中國學者權益,避免訪問學者在美學習、生活中權益受損,並為初到美國訪學的中國學者提供生活幫助等。據了解,這是全美為數不多的由赴美訪問中國學者組建的協會組織。
  • 學者探討中國日本研究的歷史與未來
    來自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東北亞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學者出席會議,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天津理工大學等大學學者提供了會議論文。在與會學者中,有新時期親曆日本研究高速發展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也有成果豐碩的學科帶頭人,還有近年來加入日本研究行列嶄露頭角的新生力量。
  • 在美博士生建專業學術組織 促中國學生學者間交流
    在美博士生建專業學術組織 促中國學生學者間交流 2015-04-15 16:16: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斌此次他們邀請到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UCLA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的Jason Cong(叢京生)教授,為華人學生學者帶來職業指導講座「Can We Design Our Career?」  UCLA-C3S這次還特別邀請到中國駐洛杉磯大使館教育組袁東參贊以及UCLA醫學院副院長兼UCLA-CSST項目主任孫仁教授來到現場,和大家交流並致簡辭。
  •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圖片來源:南方網  中國僑聯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近年來,全國湧現出一批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專業機構。這些專業機構結合自身的特點,就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某一分支進行深耕,收穫了新的研究成果。
  • 華人學者陳天璽榮獲日本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獎
    中新網12月4日電在日華人青年學者陳天璽博士,日前獲得了首屆日本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獎。  據日本東方時報報導,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獎,是日本專門授於大學院的日本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與人文社會科學有關的優秀博士論文(論著)的一項大獎。
  • 中國訪美學者爬山感染真菌確診山谷熱,後在康復中心感染新冠...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瞧紐約報導 7月1日,有消息稱,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教師、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 「知行中國」再度啟航 第二批中美青年菁英學者歡聚北京
    2016年10月18日,第二批「知行中國」——中美青年菁英項目學者歡迎招待會在京正式舉行。來自美國的第二批中美青年菁英項目的九名學者與項目主辦方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和美國艾森豪基金會學者姚雲竹等相關領導,以及項目資助方完美世界CEO蕭泓博士等眾多嘉賓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了2016「知行中國」項目的正式啟航。
  • 學者提出:找出文化衝突點有助文化跨界溝通
    原標題:學者提出:找出文化衝突點有助文化跨界溝通 【核心提示】我國跨文化傳播學研究正處於中外學術對話後的本土化過程之中。 文化是有邊界的,成長於不同文化場域的人相遇,可能由於民族文化、宗教、觀念、語言等因素產生交流障礙、衝突。11月16—17日,第七屆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在武漢舉行。來自中、美、澳、法、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就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如何跨越國別、語言鴻溝,跨文化傳播存在哪些障礙及如何克服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能力過人肯拼搏 中國移民第二代在紐西蘭嶄露頭角
    中新網4月16日電 據紐西蘭中華新聞網援引天維網編譯報導,英文先驅報4月15日刊文指出,如果教育是我們的未來之路,那麼華人的智慧在決定紐西蘭的命運方面作用顯著。  中國移民的第二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紐西蘭教育體系中嶄露頭角。
  • [東南亞研究]李亦園教授與東南亞華人研究:人類學的視野與方法
    人類學者涉及東南亞華人研究領域與二戰後亞洲區域局勢變化密切相關。一方面,東南亞各國在二戰後的反帝反殖浪潮中相繼獨立,以及隨後在該區域出現的社會、經濟變遷引起學者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則是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政治變遷,使得研究傳統中國文化的西方人類學者無法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於是當時的漢學人類學者,如W. Skinner 、M.
  • 美華裔學者研究:虎媽教育搭配正面關愛效果更好
    美華裔學者研究:虎媽教育搭配正面關愛效果更好 2014-09-25 10:13: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南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