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博士生建專業學術組織 促中國學生學者間交流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在美博士生建專業學術組織 促中國學生學者間交流
2015-04-15 16:16: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斌

叢京生教授講座後,現場觀眾積極提問。(美國僑報網/UCLA-C3S)

  中新網4月15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10日下午5點,UCLA Chinese-American Students and Scholars Seminar (UCLA-C3S)在UCLA CNSI auditorium舉辦了「Grand Opening Seminar」,這也是UCLA-C3S即將持續舉辦的「精品講座系列」的第一期。此次他們邀請到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UCLA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的Jason Cong(叢京生)教授,為華人學生學者帶來職業指導講座「Can We Design Our Career?」

  UCLA-C3S這次還特別邀請到中國駐洛杉磯大使館教育組袁東參贊以及UCLA醫學院副院長兼UCLA-CSST項目主任孫仁教授來到現場,和大家交流並致簡辭。

  叢京生教授畢業於北大計算機系。他於1990年獲UIUC香檳校區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學位,現為UCLA校長講席教授,特定域計算中心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主任。叢教授在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獲獎無數。

  講座中,叢教授結合自己的專業,將「設計職業生涯」的過程比作「設計程序」的過程,以他學術和創業道路上的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起整場講座,其幽默詼諧而富有啟發性的話語一次次地博得在場觀眾的掌聲與笑聲。在場的各位嘉賓與同學,不論是來自生物醫學、物理化學、工業工程專業,還是來自經濟法律、人文社科背景,都感到受益匪淺,啟發頗多。這也是叢教授從業二十年來首次與華人學生學者分享成名路上的艱辛與收穫。

  UCLA-C3S是一個在UCLA建立,面向所有中國學生學者的學術和職業交流平臺。這也是北美高校成立的第一個針對華人學生學者的專業學術職業組織。UCLA-C3S的目標和宗旨是促進UCLA各專業領域中國學生學者間的交流合作,為中國學生學者了解高水平科學研究、科技創業營造窗口;同時也擴大增進UCLA同國內院校,科研和企業機構的交流,為所有華人學生學者學術與創業資源共享搭建一個長久高質量的平臺。

  袁參贊和孫教授都表達了對UCLA-C3S的肯定和鼓勵,並相信UCLA-C3S會成為一個在北美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專業的學術和職業交流平臺,為促進中美間學術和人才交流做出積極貢獻。袁參贊還特別提到,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極大地促進了中美之間建立合作的需求,高校、企業、私募基金都在尋求跨國合作的機會,也希望留學生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更多地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擴大眼界,抓住機遇。

相關焦點

  • 中國訪問學者在美成立協會組織
    本報訊 由5所美國著名院校中國訪問學者組建的「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日前在杜克大學成立,旨在促進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樹立中國學者形象,維護中國學者權益,避免訪問學者在美學習、生活中權益受損,並為初到美國訪學的中國學者提供生活幫助等。據了解,這是全美為數不多的由赴美訪問中國學者組建的協會組織。
  • 美暫停中美富布賴特項目切斷兩國人文交流,中國學者有話說
    李海東說,如果研究中國的美國人無法來華,研究美國的中國人無法赴美,長期下去,會讓中美間的隔閡更深,損害雙方的根本利益,「相信這是所有真正希望促進中美交流的人不願看到的局面」。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次川普政府停掉中美富布賴特項目根本動因是選舉和政治考慮。在對華關係中,長期以來美國一向重視教育交流。
  • 臺灣亞洲大學兩岸學術交流處副處長陳朝鍵博士到吉交流訪問
    李家林副院長和陳朝鍵處長交流座談    4月16日至18日,臺灣亞洲大學兩岸學術交流處副處長陳朝鍵博士到吉安交流訪問,吉安市委副書記肖洪波,市政協副主席、市臺辦主任苑建華、市臺辦副主任譚強會見了陳朝鍵博士
  • 芬蘭中國留學生學者在赫爾辛基舉行2011學術論壇
    芬蘭當地時間2011年8月28日,留學芬蘭中國學生學者學術論壇在赫爾辛基市舉行。此屆學術論壇由赫爾辛基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辦,由留學芬蘭中國女博士論壇、芬蘭華人生命協會、留學芬蘭中國學生學者數學協會、坦佩雷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約恩蘇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圖爾庫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庫奧皮奧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等積極協辦。
  • 交流訪問學者籤證(J籤證)
    美國大使館敦促學生及交流訪問學者十一月份面談籤證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敦促所有計劃於2009年春季入學或進行學術研究的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於十一月份來館面談。赴美學習熱度持續增長,學生數量超過以往。這些學生將於今冬申請籤證。學生籤證和交流訪問學者籤證的審理時間可長達兩個月。
  • 加拿大著名國際設計大師皮埃爾博士來新華交流講學
    從1997年至2017年,他在柬埔寨,寮國,越南和中國提供專業培訓和學術研討會。他曾擔任國際和國內組織的主任和專家,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與生物圈項目主任,環境主席。 -加拿大人居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文化房地產遺產委員會專家。
  • 臺灣亞洲大學兩岸學術交流處陳朝鍵到江西吉安交流
    4月20日吉安訊 4月16日至18日,臺灣亞洲大學兩岸學術交流處副處長陳朝鍵博士到吉安交流訪問,吉安市委副書記肖洪波,市政協副主席、市臺辦主任苑建華、市臺辦副主任譚強會見了陳朝鍵博士。  臺灣亞洲大學兩岸學術交流處副處長陳朝鍵博士在市臺辦副調研員胡琿的陪同下,到吉安職業技術學院、井岡山大學交流訪問。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李家林、井岡山大學港澳臺辦主任傅小丹分別會見了陳朝鍵博士。李家林副院長、傅小丹主任分別代表學校對陳朝鍵博士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各自學院的建校歷史、專業設置與特色,以及改革發展和國際交流等情況。
  •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英文縮寫: ACSSPU,中文簡稱「普林學聯」)是註冊於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學生組織,致力於為普林斯頓地區中國留學人員及華僑華人提供日常生活、學習科研、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幫助
  • 遼寧師範大學舉辦GIS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活動
    近日,遼寧師範大學舉辦GIS(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活動。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以「土地利用視角下的人居環境健康」為主題,開展學術交流、分享,以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創造潛能及學術交流能力。
  • 牛大勇:北京大學與耶魯大學博士研究生交流項目的緣起
    主題大會後,耶魯的各位學者分別到專業對口的各院系進行交流。我作為歷史學系主任,14日下午在北大二院主持了史先生的學術講座。我知道偕行的史夫人金安平老師也是研究中國上古史的學者,其祖父乃是大名鼎鼎的史學前輩金毓黻先生。金老先生1950年前後有段時間曾在北大文科研究所擔任民國史研究室主任,在本系教授過東北史地和史學史課程。
  • 借「學術交流」之名對學生洗腦,「港美中心」被爆關閉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楊偉民】與美國駐港總領館關係密切、在中文大學紮根多年的「港美中心」(香港美國中心),頻頻被揭露以「學術交流」為名對學生進行洗腦,如今它難逃關門命運。據港媒30日報導,港美中心於1994年成立,早年的確進行了不少兩地學術交流活動,但隨著美國近年對中國敵視升溫,該平臺已變質為「反中亂港」的工具。
  • 帶你一起走近「DAAD德國學術交流中心」
    通過與紐約的國際教育協會協作, 他們在海德堡建立了一個負責政治學學科交流的辦公室,稱作學術交流中心(Akademische Austauschdienst -- AAD)。起初 AAD只為社會和政治科學的學生們提供國際交流的獎學金(如今 DAAD所資助的學生學者已經涵蓋了各個學科)。此後的幾年裡,AAD相繼與英國和法國建立合作關係。
  • 學人散記 | 牛大勇:北京大學與耶魯大學博士研究生交流項目梗概
    相關院系的前述各專業範圍的博士研究生在看到國際部和研究生院網站上的選聘通知後,踴躍報名。委員會對申請人的英文和專業水平進行認真地考察和面試,堅持學術標準,注重學術資質。面試結束後,委員會把集體形成的推薦意見連同所有報名者提交的材料都發送給耶魯方面。
  • 清華加快建設學生公寓學術交流空間
    圖為學生在交流空間進行討論。  我校學生公寓主要分布在紫荊區和南區,紫荊1~13號樓住有約13000名本科生,14~17號樓以及18號樓的一半住有5500多名博士生,南區住有包括碩士、博士和部分本科生在內的9000多人。作為2004年啟用的最新一批學生公寓,紫荊學生公寓區設計有活動室和交流空間。南區年份較早的老樓受建設條件限制,宿舍沒有中廳,但大部分樓內配有活動室。
  •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公開信,致敬中國學生學者,彰顯名校國際擔當
    雜談君說,此時,也正是美國高校聯合起來為國際教育和人文交流正名的最好時機,因為,美國學界專業人士發表的專業看法,終於不會再對牛彈琴了。更為難得的是,布林格校長在信中公開為中國學生學者正名,並將他們稱為世界上最頂尖的人才之一,他信中的原話是這樣寫的:停止對中國學生的偏執。
  • 被臺灣拋棄的博士們 西進中國大陸的「學術移工」
    本土、海歸皆夢碎臺灣 高階人才西進潮流大爆發        西進中國學界的故事在過去幾年是這麼被傳誦著:「中國磁吸高階人才」、「臺灣人才被中國挖角」,知名臺籍學者加入長江學者、千人計劃或各省各類的人才計劃,年薪上百萬。這不過是幾年前的事。
  • 知識生產、學科演化與專業博士學位
    本研究旨在通過釐清知識生產模式轉型、學科組織演化及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三者間的邏輯關係,對專業博士學位與學術博士學位的歷史沿革和具體特徵進行比較分析。基於中國特色,就專業博士學位人才培養結構、制度和模式提出深化改革的若干啟示。
  • 北卡華人學者講壇——衛高榮:三十年來中美交流的感悟
    2016年7月10日,杜克大學Perkins圖書館217室,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請來了尊貴的講者,北美著名僑領、美中經文協會(CAECA)董事長衛高榮先生。所以,他不僅「獨善其身」,還致力於「兼濟天下」,為海外同胞爭取權益,為中美交流努力奔走。正如他長篇敘事詩所言:「文化外交為己任,中文學校商會齊。赤子之心促交流,臺灣北卡結金蘭」,「喜獲外交公民獎,美中關係感悟多」。
  • 促中美藝術界交流 「美中藝術協會」休斯頓成立
    促中美藝術界交流 「美中藝術協會」休斯頓成立     圖為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文化參贊蔡煉(右4)與新成立的美中藝術協會主席王鑫生(右6),副主席Raul M.
  • 老師費心請來專家進行學術交流,為何無人問津?
    在網上看到過很多這位學者的論文,很厲害,過去的履歷也很牛,能夠請到這位專家來到學校真的是很榮幸,於是迷途興致勃勃的去參加了,講座是在一個小教室裡面,聽的人也不多,請這位學者來的老師面子上很過意不去,臉色不太好看。為什麼現在的學術交流,去的人這麼少呢?即使是這麼厲害的人,也沒有多少人喜歡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