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和家長對「灌腸」並不陌生,而且,不少家長喜歡這種治療,因為可以讓孩子免除打針吃藥的痛苦。那灌腸的利弊究竟如何呢?
有一種治療叫『灌腸』,也有家長把這個叫『打屁股針』。作為兒科醫生,都聽說過這種方法,作為孩子的家長更不用說了。家長喜歡這種治療,是因為讓孩子免除了打針吃藥的痛苦。但看似很美好,其實很恐怖。
先說灌腸治療想法的美好
想法是通過腸道吸收藥物,而孩子又不用打針或吃藥就把病治好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直腸和結腸能吸收的藥物成份有限,主要是吸收水份,很多藥物並不能從此吸收。輸液相比灌腸,費力不討好,為什麼醫院不灌腸治療?先說價位,也不知是哪裡定的價,灌腸一次收費30元,不包括用藥(這個很隨意,也是恐怖之所在)。而醫院輸液一次4元。再說技術難度,孩子輸液要好幾個護士才能完成,孩子不配合呀,沒有辦法,有時候,因為血管不好找,沒能一次成功還要承受來自家長的壓力,而灌腸就簡單多了,一個護土操作毫無問題,也沒有技術難度。這種既掙錢又省事的方法,為什麼醫院不用?想想也就明白了。
再說灌腸用藥的恐怖
恐怖之一,用藥的不合理、不安全。灌腸治療多在診所進行,往往還被掛上綠色療法的牌子。由於專業知識的不足,所謂無知無謂,什麼藥都做灌腸。有時候,個別診所醫生為迎合家長追求見效快,使用大量激素灌腸,會引起免疫力受損;
恐怖之二,過敏的產生。灌腸治療之前不可能會做皮試的,家長也不清楚具體用藥,一旦出現過敏性休克,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
恐怖之三,腸道菌群失調。人體腸道內有很多對我們身體有益的細菌,叫益生菌。灌腸用藥會引起菌群紊亂,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會殺滅腸道有益菌而導致腹瀉;
恐怖之四,遠期的後果無法估計。直腸有其固有的生理環境,多次直腸用藥會導致黏膜損傷、酸鹼度的改度,是否會因此引發直腸細胞的變性、壞死、甚至惡變,是無法判斷的。
本文的目的不是完全排除灌腸治療,其實很多時候灌腸的方法還都是切實有效的。比如清潔灌腸,比如抽搐發作時使用水合氯醛等保留灌腸,比如高熱時直腸用退熱栓。關鍵是現在我們社會上的治療已經亂到了極點,什麼藥都在搞灌腸,什麼人都在做,亂象的產生有逐利的目的,也有社會層面科普知識貧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