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在後臺留言問,寶寶發燒了能不能用灌腸退燒?
大家之所以想給孩子使用灌腸退燒,我根據問診的諮詢和一些調查發現,可能和這兩方面的原因有關係。
一方面是在很多基層的醫院和一些小診所,十分推崇這種退燒方式。只要孩子發燒了送過去,就建議灌腸退燒。而且不光是發燒,還有便秘、腹瀉、肺炎等,都給灌腸。
另一方面是家長的盲目跟風。孩子一發燒,聽別人說灌腸可以直接從孩子體內降溫,好的更快,就帶孩子去灌腸了。
但實際上,寶寶發燒了不能使用灌腸退燒。
同樣,像便秘、腹瀉等疾病,也不能使用灌腸,至於具體原因是什麼,我會在後面提到。
我們先說說什麼是灌腸
灌腸就是將肛管插入肛門,將藥物或液體通過肛門注入腸道,以達到治療或者清潔的目的。再通俗點說就是一種腸道清潔或者給藥的方式。
這種治療方式在正規醫院確實有時會用到,但並不常用。而在嬰幼兒中,則使用的更少了。
通常能用到灌腸的有這兩種情況:
1.清潔腸道:比如巨結腸或者嚴重便秘的寶寶,需要用到生理鹽水清潔腸道。
2.一些特殊檢查或者治療:患了巨結腸的寶寶在進行腸造影檢查時,需要把造影劑灌入孩子直腸;還有治療腸套疊的孩子,可能需要灌入氣體或水等。
除此之外,我們在嬰幼兒治療中鮮少有用到灌腸的情況。
灌腸給藥的方式局限性很大
1.操作複雜,不好把握藥量
和口服、注射的給藥方式相比,灌腸給藥的操作複雜。並且在用藥的時候,容易外洩,不易控制用量。
相比較來說,還是口服和注射更能精準給藥。
2.容易造成腸道損傷
寶寶的腸道壁脆弱,灌腸時,肛管插入過深,或者操作不當等,很可能造成寶寶腸管穿孔、出血等損傷。
再者,一些基層醫院或者小診所,很可能有灌腸設備不完善、操作人員手法不嫻熟等情況,這些都容易導致寶寶腸道受到損傷。
另外,灌腸還可能打破寶寶腸道菌群的環境,誘發腸道感染,最後使寶寶病上加病。
可能有家長會反駁說:「既然有這麼多不好,我帶孩子做了幾天灌腸,不僅沒事兒,病也好了啊。」
這主要是因為寶寶發燒常見的原因是呼吸道、腸道病毒引起的,這些都是自限性疾病疾病,即便不用吃藥,也能自己好。所以灌腸後孩子退燒了一點也不奇怪。
寶寶發燒後如何正確退燒
灌腸退燒不可取,正確的退燒方式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
寶寶發燒後,保證寶寶的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
發熱只是一種症狀,是人體對抗外來病菌入侵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發燒後,精神狀態良好,該吃吃、該喝喝,家長就可以不用急著跑醫院。
如果寶寶出現煩躁不安、疲倦,或者體溫高於38.5℃,可以給孩子口服對乙醯氨酚和布洛芬退燒。
如果寶寶有這幾種情況,立刻帶寶寶去醫院治療:
1.寶寶小於3月齡,發燒後體溫≥38℃。或者3~6月齡寶寶發熱≥39℃。
2.6月齡到2歲的寶寶,發熱持續24小時。
3.寶寶用藥後,精神狀況仍舊很差,精神萎靡。
4.寶寶發熱後伴有頭痛、耳痛、咽喉痛、出診、嘔吐等。
5.寶寶拒絕吃飯吃奶,尿量減少,8~12小時沒有尿。
嬰幼兒發熱是我們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說的問題,如何治療我們也說的很清楚。
除去寶寶送醫院的情況,採用物理降溫和口服對乙醯氨酚和布洛芬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
遇到其他的診療方式,家長們一定要心裡有個底,不要急病亂投醫,也不能盲目用藥。
堅持科學帶娃,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正值秋季,氣溫慢慢變涼,嬰幼兒的呼吸道疾病也漸多起來,發燒更是常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