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創刊於1980年8月,那時我還是一個剛剛步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轉眼就40年了。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40年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我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者了。作為一名與《法制日報》同行40年的法律人,可以說,我們這代人是伴隨著它成長起來的。我這樣說並非有意誇大《法制日報》的作用,回過頭去想想,自己就是在黨組織的教育培養下,在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在各種書報的影響下,逐漸成長為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的。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報刊又何嘗不是呢?《法制日報》是我們黨在政法戰線的主要喉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40年滄桑巨變的見證者和推動者。40年來,它每天都以或多或少的文字記錄著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昭示了我們黨建設法治國家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次《法制日報》更名,由「刀制」改「水治」,我相信必將在全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說到情感,自然離不開與報社領導、記者的友誼,從山東到浙江,都與報社領導及駐山東、浙江兩個記者站的同志有著許多往來和交情。記得去年10月底,邵炳芳社長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調研時,我還問過他為什麼不把「刀制」改為「水治」,前幾日聽說真的更名了,不免有些欣喜和感慨。
回顧這些年我們走過的路,不就是從「刀制」到「水治」嗎?不能小瞧這一個字的變化,一字之變理念新,一字之變天地寬,一字之變乾坤大。我覺得,從《法制日報》到《法治日報》,充分表明了該報始終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同頻共振的決心與信念,說這次更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步入新時代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不為過的。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漫談些許,既是抒懷、紀念,也是祝福、祝願。
法治是法律之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刀制」之法制強調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的完備性;「水治」之法治強調的是動態的法律體系和法律的實際施行。如果說法制是1.0版,那麼法治則是2.0版,概念更大、內容更多、範圍更廣,「水治」不但要治人,更要治己,它所承載的權利保護、權力制約、公平正義等價值追求更深遠,所以也是更優、更佳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共產黨人開創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可資借鑑的經驗,這也就決定了我國法治道路充滿坎坷。「文革」前相當一段時間內,只有憲法、婚姻法兩部法律,談不上法制,文革期間就更不用說了。改革開放後,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決定,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就是說從「刀制」到「水治」也經歷了整整20年。
為了這一字之差,我們黨和國家的許多有識之士是費盡移山心力的。記得1979年刑法、刑訴法等7部法律出臺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步雲、王家福等學者參與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堅決保證刑法、刑訴法切實實施的指示》(即中發〔1979〕64號,簡稱「64號文件」),這個文件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了「社會主義法治」一詞。1980年初,全國第一次「人治」與「法治」專題討論會上,就有人質疑他們是「把自己的觀點硬塞進中央文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法治論」、「結合論」和「取消論」這三大派間的激烈論爭綿綿不絕。直到黨的十五大報告改「法制」為「法治」,算是一錘定音了,實現了治國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聽說西南政法大學的黎國智教授,看到十五大報告把「法制」改為了「法治」時,激動得老淚縱橫,想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啊!黎教授是我的母校老師,可惜我沒有聽過他的課,無緣親耳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我對他知之甚少,他更不可能知道我這個學習並不優秀的學生,但我能從他的眼淚中看到法治精神的光芒,感受到他老人家一生對法治的嚮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今,黎教授已經作古,他的那滴眼淚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20年改一字,箇中艱辛、各種不易,我們許許多多的共產黨人尤其是法律人都深嘗其味、深諳其道。法治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就是到了2006年左右,因為《物權法》草案規定了平等保護原則而招謗惹訟,某些否定意見和「違憲」指摘橫空出世,直接導致物權立法一度「叫停」。而時至今日,平等保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融入日常。法治的發展進步,可見一斑。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又一個20年過去,時間刻度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2017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唯奉法者強,唯明法者進。更大的成功還在孕育,更恢宏的目標將要實現。再不要20年了!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我大學畢業後,先後歷經公安學校、檢察院、政法委、法院等單位,從法學老師到政法幹部,從山東到浙江,《法制日報》都是我了解司法實務、感受司法變遷的重要渠道。從「運動式」嚴打到「法治化」掃黑除惡,從「疑罪從有」到「疑罪從無」,從「以偵查為中心」到「以審判為中心」,無不是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廣為實踐的過程,無不見證著從「刀制」到「水治」的嬗變。去年10月,我擔任審判長主審了一起20年前殺人案,省檢察院檢察長賈宇出庭公訴,省律師協會會長鄭金都出庭辯護。《法制日報》浙江記者站全程跟蹤、深入採訪,刊發《大檢察官出庭履職大法官當庭宣判——浙江省級法檢「兩長」同庭審理一起殺人案》的稿件,全景式報導這起浙江省歷史上首個省級法檢「兩長」出庭履職的案件,向公眾充分展示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成果,鮮明傳遞了「正義雖然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的法治之聲。
法治也是治理之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水治」之法治相比於「刀制」之法制,天然含有治理的因子、治理的要素。水利萬物,「水治」方為萬物之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部署,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法治至關重要。實踐也一再證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如果不在法律框架下解決糾紛,實行法外施治,很有可能會「按下葫蘆浮起瓢」。一些重大複雜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往往能收到一錘定音的效果。當然,法治也不是孤軍奮戰,「水治」具有天然的融合耦合屬性,善於共建共治共享,是為系統之治。對於身處矛盾糾紛化解第一線的人民法院來說,突出「水治」的共治屬性顯得尤為必要。
2013年,我離開山東省檢察院到濟南任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後,面對非法集資犯罪高發多發的局面,我們主動出擊,由市委政法委、市綜治辦牽頭,協調各政法單位、工商行政、金融管理等部門,組織開展了為期3年的專項行動。我們始終堅持法治原則,對沒有融資資質而向不特定人融資的一般違法者,由工商管理部門監管並查處,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立案偵查;堅持打早打小,追贓務盡,盡最大努力避免損失、挽回損失;堅持打防管控多措並舉,深入開展「法治六進」活動,提高群眾的自防能力,有效遏制了非法集資犯罪高發多發勢頭。《法制日報》記者蔡長春、姜東良以《「濟南經驗」掐住非法集資七寸 扭轉打擊非法集資的被動局面》為題進行專題報導,既傳播了濟南的經驗,也提升了群眾的防範意識。
這也進一步強化了我在管理中的系統性思維,突出「水治」的共治屬性。2018年初,我到浙江高院工作後,面對全省法院案多人少的突出難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要主動轉變思路,變「以我為主」為「主動配合」,將法院調解工作置於黨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之中的思路,分別在省域、縣域和鎮域層面總結推廣「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普陀模式」和「龍山經驗」,推動形成橫向聯動各部門、縱向延伸到各村社區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雛形,使浙江成為全國唯一實現訴訟和執行收案雙下降的省份,為2019年浙江省委提出「最多跑一地」改革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當前,我們正在積極助推「信訪打頭、調解為主、訴訟斷後」的縣級矛調中心建設,變「大信訪平臺」為「矛盾化解平臺」,變矛盾「中轉站」為問題「終點站」,努力打造訴源治理的「浙江之窗」。對此,法制日報社浙江記者站記者陳東升、王春作為司法一線的瞭望者,敏銳感知、及時跟進,以《浙江縣級矛調中心開啟「中國之治」》為題予以報導,用「信訪打頭接診分流」「調解為主專家門診」「訴訟斷後手術治療」三句話生動詮釋了浙江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的理念、機制、實踐和成效。
法治更是良法善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法、執法、司法活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古語有云:「上善若水」,「水治」相比於「刀制」而言是善治,是良法善治。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法治的價值追求,是法治的初心使命。要更好實現公平正義、實現法治理想狀態,關鍵的還在於人,在於培養一大批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法治人。
作者工作照
近年來,浙江法院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思想建設、質量建設、作風建設「三個建設年」活動,認真開展司法規範化水平提升年活動和執行不力問題專項治理,組織開展「政治大學習」「思想大講堂」「理論大培訓」「認識大討論」系列活動。特別是持續做優做強全省法院「院長論壇」這一隊伍建設品牌,圍繞「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忘初心、擔當作為」、「善於學習,就是善於進步」、「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等主題,讓全省法院的院長談體會、談認識,引導廣大幹警爭做理論上的明白人、工作中的實幹家,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
法制日報社浙江記者站陳東升、王春同志對此密切關注,多次深入採訪,見人見事「抓活魚」,以《浙江法院「走心」教育換「真金白銀」行動》為題,在頭版頭條專題報導,傳遞了浙江法院好聲音,同時也為我們添了柴、加了油、鼓了勁,全省法院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勁頭更足,奮力當好「重要窗口」建設者、維護者和展示者的勁頭更大。
法治還是智治之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司法規律,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現代科技應用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水主智,「水治」本身就包含著智慧之治、智能之治。當前,以5G、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世界,也深化改變著法治。法治要與時俱進,就必須更加主動地擁抱技術、融合智能。
近年來,浙江高院按照「平臺+智能」的總體思路加強頂層設計,深化現代科技與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湧現出了「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移動微法院」「浙江法院統一辦案辦公平臺」「鳳凰金融智審」「智慧執行」等一系列的創新成果。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浙江法院智能化建設大顯身手,創造性地解決了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服務難題,實現立案「不打烊」、審案「走雲端」、執行「網上見」,讓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指尖訴訟、網上解紛」的便利。《法制日報》以《浙江移動微法院解線下訴訟暫停難題》為題報導了支持「一站式掌上訴訟」的移動微法院,稱「不僅為法官在線辦案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更給了當事人訴訟權利和人身健康安全雙重保障」,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反響。這與法新社、《The Lawyer》等外媒報導的「在線上訴訟領域方面,中國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相互印證。在媒體見證和傳播中,從浙江走出去的移動微法院,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司法新名片。
說到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就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40年在歷史長河中很短,我們探索法治道路的艱辛與努力,留下的印記卻是難忘的。40年的變化有目共睹,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感受到我們的法治環境越來越好,信仰法治的人越來越多,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即可為也在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儘管我們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那都是前進中的問題,憧憬未來,我們更加充滿信心。今天,《法治日報》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必將越辦越好,有這個良師益友的陪伴,我這個政法戰線的老兵會更加努力,為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