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北極熊殺死小熊的圖片,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成年公北極熊殺死不是自己後代的北極熊幼仔,這種行為叫做殺幼行為(Infanticide),在整個動物界很普遍,其中最為人知的是長尾葉猴和獅子。
北極熊殺幼事件
坐標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一隻成年公北極熊趁北極熊媽媽離開,襲擊了藏身巢穴的三隻小熊。三隻小熊都被從窩裡拖了出來,其中兩隻,一公一母分別重5.1千克和4.0千克,屍體完好無損;還有一隻最大的被吃了三分之一,殘骸重4.1千克。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一隻母北極熊和她的一歲半大幼仔被一隻壯年公熊追捕。母熊努力拯救自己的幼仔,把自己插在公熊和孩子之間,帶著孩子遊過海峽、爬上山坡,試圖逃脫追捕,但公熊一直沒有放過它們。最後小熊被公熊捉住殺死了,研究者看到公熊拖著小熊屍體,並吃了一部分。母熊遊過了海峽逃走了。
坐標阿拉斯加,波弗特海南部。2004年首次出現北極熊殺幼行為,發生在春季,一例中一隻剛出冬眠穴的母熊及其幼仔遇害,另一例中一隻周歲大的小公熊遇害,兇手都是成年公熊。
坐標加拿大曼尼託巴省,哈德遜灣。2009年發生了至少七起公北極熊殺幼事件,主要發生在秋季,該地從夏季開始的冰融期已經太久了,海冰融化致使北極熊無法打獵。
北極熊經常殺幼嗎?
現在出於環保宣傳目的,新聞裡經常放北極熊殺幼的圖片。但實際上,用動物學家的話說,在整個分布範圍內北極熊殺幼都很罕見,且有以下幾個特點:
從地區上說,主要發生在較溫暖的地方。斯瓦爾巴特和哈德遜灣是北極熊殺幼的報導最多的地區,這裡氣候溫暖,海豹資源豐富,北極熊密度較高。
從季節上說,主要發生在冰融期。北極熊殺幼主要發生在秋季,這些地區正處於冰融期,沒有海冰北極熊就無法狩獵;而且秋季是冰融期的後期,很多北極熊已經四五個月沒進食了。
從兇手上說,主要是一些比較年輕或體弱的公熊。在加拿大巴芬島的科考表明,喜歡接近帶仔母熊的公北極熊體重平均只有303千克,比正常公熊的421千克輕28%,體長卻差不多,這說明那些有殺幼傾向的公北極熊體況比較差。
北極熊殺幼的動機是什麼?
北極熊殺幼的動機科學家尚未完全搞清楚,現在主要有兩種意見。
交配本能說。母熊生育後,在哺乳期會休情,把小熊養大後才會再度發情。公熊殺死幼仔能結束母熊的休情期,令母熊儘快與之交配,生下自己的後代。
這種做法對棕熊和大型貓科動物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北極熊與之不同的是,由於海冰不穩定,隨時可能融化和凍結,北極熊沒有固定的領域。交配本能說無法解釋的問題有:
一是公北極熊很難確認不是自己的幼仔。棕熊和大貓守衛自己固定的領域,時刻監控自己領域內雌性的繁殖狀態,確保出生的小熊都是自己的後代。北極熊由於沒有領域,公熊和母熊交配後就天各一方,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公北極熊有辦法認出自己的後代。萬一殺錯了,殺了自己一年前生的後代,對公熊顯然沒有任何好處。
二是公熊無法保證能與重新發情的母熊交配。棕熊殺幼以後,在母熊失去幼仔重新啟動發情的這幾天,會始終跟著母熊,隨時準備與之交配;獅子和老虎也是如此。但北極熊沒有領域,活動範圍沒有限制,公熊做不到天天跟著母熊。動物學家在波弗特海的科考發現,在公熊殺死幼仔第二天,已經與母熊分離十幾公裡,而且仍在朝相反方向移動;還有一次公熊殺幼後兩周,與母熊分離已有200多千米。至少這幾個例子公熊殺幼不可能是交配。
既然公北極熊殺幼得不到多大好處,為什麼還要去做呢?我們知道,北極熊的祖先是古代棕熊,科考表明現代棕熊會積極地殺幼,殺幼也確實能給他們帶來很大好處。北極熊殺幼可能只是一種返祖行為,古棕熊「自私的基因」在北極熊身上流傳了下來。
捕食本能說。捕食本能說也有一定道理。北極熊殺幼主要發生在溫暖的南北冰洋海域,這裡北極熊密度高,同類之間碰面的機率高;而且多發於秋季,這個時候北極熊經歷了長期的冰融期,已經餓肚子幾個月了;兇手主要是一些體況差的公熊,飢餓令它們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幼熊太小了,提供的能量非常有限。捕殺幼熊還會遭到護仔熊媽的抵抗,冒受傷的風險就為了幾斤肉,值得嗎?
有些例子中公熊連母熊都給殺了,這顯然不是為了交配,而是為了捕食。波弗特海甚至發生過公熊冬季把懷孕母熊從生產穴裡挖出來殺死的事。而有些例子中公熊只殺了幼仔而沒有殺死母熊,可能是為了規避受傷的風險。
也許,公北極熊的殺幼行為是兩種動機都存在。
氣候變暖加劇了北極熊殺幼
不管北極熊為何動機捕殺幼熊,人類導致的氣候變暖都在加劇這一現象。隨著氣候變暖,南北冰洋的冰融期越來越長,飢餓的公熊會越來越多,它們會不擇手段想要對小熊下手。現在有的年份哈德遜灣到12月都還沒有形成足夠的浮冰,近些年來北極熊殺幼事件也變得越來越頻繁。
南北冰洋的北極熊首當其衝,隨著氣候變暖加劇,最終威脅的將是全球所有的北極熊種群。
使用清潔、可替代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植樹造林,以阻止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這既是保護北極熊,也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保護人與動物共同的家園。
了解更多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