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上學前:「趕緊,快點,馬上要遲到了,還在磨磨蹭蹭的?你就是個皮匠。」
孩子偷懶不想學習時:「你以後若是考不上大學,就只能撿垃圾去,從事最底層的勞動來維持生計。」
孩子不聽話:「你聽到收酒瓶的叫聲了麼?那就是買小孩的,再不聽話我立馬把你賣了。」
你或者家人有沒有經常對孩子說類似的話?過去,作為「育兒小白」的我真的就經常這麼跟孩子說話,至於語氣,有咆哮的、怒吼的、著急的、冷漠的......各式各樣,視心情而定。
但是,管用嗎?沒有,完全沒有,而且孩子因一時害怕而收斂的壞脾氣,沒過幾小時又上來了。
我總是抓住一切機會去威脅孩子,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變得聽話,變得愛學習。
那麼,這樣做有效果嗎?只能說,孩子聽話,就只在那幾分鐘,過後,孩子依然該怎樣還是怎樣,完全沒有形成自覺性。
最大的「效果」,就是使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加膽小懦弱了。
現在想想還真是,那些個別存在的社會陰暗面,比如以前有過報導的「被偷走弄殘」的孩子,大人想來都膽戰心驚,不忍去相信世界上有這麼殘酷的事兒,我卻經常把它掛在嘴上,用以恐嚇孩子,這是一個多麼殘暴的母親啊!這種精神虐待,和那些肉體虐待的家長,並無二致,讓我每每想起,都後悔不已。
無知,果然是最可怕的事情。
第二,是冷漠疏遠的話語,或者直接「冷暴力」伺候。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冷漠疏遠和冷暴力是最讓孩子恐懼的一件事情,它會如夢魘般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變得焦慮不安。
我曾經一生氣就總愛不理孩子,有時甚至將他抱出大門外,說:「你走吧,我不要你了,你愛去哪兒就去哪兒」,然後關上門不讓他進來。這樣,他真的就三百六十度大轉彎--變得十分乖巧。
我錯誤地以為,這個方法特別好使,卻沒有意識到,我的孩子,正在慢慢變得焦慮、孤獨和無助。
第三,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自家孩子。我媽媽就是這樣的,小時候她經常說:「你看看人家(誰誰誰),那麼勤快能幹(或者別的什麼讚美之詞),你怎麼不學著些」。我清楚地記得,每當我母親這樣說我的時候,我總要回懟她:「那你去做她的媽媽呀/你那麼喜歡她,讓她來當你女兒呀」,真的,我心裡想的從來不是向那個媽媽眼中的「好女兒」看齊,而是特別傷心地認為媽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不喜歡我。
可悲的是,我做了母親,也總愛把「你看看人家(怎樣怎樣),你看看你(怎樣怎樣)」掛在嘴邊,我的孩子,也總辯解說那個同學(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不好,極力想說服我認同他比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大人想給孩子樹典型、找榜樣,孩子卻希望父母認可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第四,是「詛咒孩子」或者給孩子「貼標籤」的話語。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詛咒,是最靈驗的。這不是什麼迷信,而是心理學上說的「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這種暗示可以是正面的暗示,也可以是負面的暗示。換一種說法,就是催眠。
糟糕的是,很多父母給孩子的是「負面的暗示」,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詛咒孩子」,比如說:「你這樣,將來肯定沒出息」、「你肯定完不成/做不到」、「你肯定......」。
還有貼標籤的話語。早上上班路上,我就聽到一位正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媽媽不停地嘮叨:「你就是個笨蛋,腦子進水了,沒見過像你這麼笨的孩子」。
孩子得到太多這樣的暗示,潛意識就慢慢朝著那個方向發展,真的就變成了父母所「詛咒」或者貼的「標籤」的樣子。
總的來說,所有表達負面意思的話語,都是不應該對孩子說的。其實,很多父母說這些話,「都是為了你好」,是為了能糾正孩子「壞的行為習慣」,但是,真的是孩子們的行為不能容忍,必須要去糾正麼?不一定。
心理學博士徐浩淵說:「家長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該怎麼做。最常見的是,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結果,他們出於愛心教育孩子,最後卻發展出束縛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所以,更多的父母,「是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明白這些道理的,比如我,親身經歷過媽媽總說「你看那誰誰誰怎麼怎麼樣」,一直都知道在孩子面前常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並不好,但是,很多時候還是忍不住,控制不了自己,因為這種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地長在心底了,是必須強制自己去改正的。
當然就是正面的話語,你給孩子「正面暗示」,孩子也會慢慢向你所期待的那個方向去靠攏。
比如,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每天都「很努力、很認真」的人,我就會常常在這方面對他進行誠懇地表揚:
「寶貝,你今天認真做作業的樣子,真的帥炸了。」
「寶貝,你剛才努力要把這篇課文讀好的時候,媽媽真的覺得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
我在改變,很驚喜地發現孩子也在改變。這幾個月,都已經不需要為孩子的作業弄得每天「雞飛狗跳」了,每天放學回來,他會很自覺地先做作業,而且很認真,做得特別工整。
當然,孩子還有很多在大人看來是「缺點」的地方,但是,每個孩子一定會有不完美的一面,我們要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發現並放大孩子的閃光點,才是幫助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最好方式。當我們不斷地幫助孩子使其身上的閃光點越來越多、越來越亮時,他的陰暗面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幾米有本漫畫叫《我不是完美小孩》,是獻給放棄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的,他告訴我們:「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完美,如果我們能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會發現,這世界其實可以很簡單,生活也沒那麼難。如果追求大大的完美是一種辛苦,那就試著去看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完美,這些細細碎碎的加總起來,就會慢慢地接近你要的大完美境界,那,我想我們都會快樂點。」
TFboys在湖南2016跨年首唱的有首歌,後來王俊凱於2017年5月14日母親節發行的個人單曲,也叫《不完美小孩》,歌詞寫道:
「當我努力做個完美的小孩,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你卻不講你的願望,怕增添我肩上重量。我不完美的夢,你陪著我想;不完美的勇氣,你說更勇敢;不完美的淚,你笑著擦乾;不完美的歌,你都會唱;我不完美心事,你全放在心上;這不完美的我,你總當作寶貝。你給我的愛也許不完美,但卻最美」。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用無條件的「愛」,去接受我們的「不完美小孩」。
我是 ,愛讀書,愛運動,愛分享「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關注我,一起用愛,陪伴成長[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