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我們往往覺得孩子這個階段是最鬧人的。
最近幾天,我們在家,經常聽到兒子數數、唱歌、背古詩,我們非常驚喜,在沒有刻意教的情況下,他怎麼學會了這麼多,他的記憶力怎麼這麼好?
一、嬰兒的學習無處不在的
嬰兒的學習能力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主要通過模仿學習、條件反射學習、偏好新穎刺激的學習方式進行的。
模仿學習,是嬰兒的一種天生學習能力。女兒上了幼兒園之後,經常在家裡背誦在幼兒園學的一些順口溜,唱一些兒歌,數數字,久而久之,兒子就跟著姐姐學會了。
這就是典型的模仿學習,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
比如,平時,我們在家都是普通話,帶孩子回一趟老家,孩子們聽到爺爺奶奶交流用方言,他們很快就能學會,模仿的非常像。
條件反射學習方式,就是一種簡單的條件反射,比如打開家裡的掛圖,他就會跟著唱歌,晚上出去散步,聽到小區裡廣場舞的音樂,他就能跟著扭屁股。
偏好新穎刺激的學習方式,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讓他在習以為常的情況下,接受不同於平時的新的刺激,他的反應強度便馬上提高起來,這是他這種並偏好新奇事物的學習能力。
這種學習能力,是「習慣化和去習慣化」方法培養的,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
二、嬰兒的認知發展突飛猛進
嬰兒的認知,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嬰兒期是各種認知能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感知覺的發展包括視覺技能的發展、聽覺技能的發展。
嬰兒的注意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內容的選擇性,受刺激五外部特徵的制約,受知識經驗的支配,受言語的調節和支配。
嬰兒的記憶分為情緒記憶、動作記憶、表象記憶、詞語記憶。
三、父母這樣做,孩子才更優秀
1、創造利於孩子學習的環境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就要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愛讀書學習,孩子就在耳濡目染中,自然愛上讀書。
女兒在家經常唱兒歌,玩積木,唱兒歌,背唐詩,兒子就在不經意中學會了,無須刻意教,他就時不時地冒出金句,這些完全超出他這個年齡段。
家裡的布置可以簡單,但是不能沒有書和玩具。我們的客廳,沒有沙發,沒有茶几,給兩個孩子放了一個書架,上面都是他們的繪本,還有玩具。
客廳放一個爬行墊,他們可以坐在上面看繪本,玩積木,也可以在積木桌上寫字畫畫。
女兒每天堅持寫字,讀書,兒子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步非常大。
家裡的牆壁上,掛著數字掛圖,孩子經常會自己按著掛圖學習數數、識字,一點兒也不覺得枯燥,因為他們享受著這些樂趣。
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2、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父母要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一直認為,把所有的假期和周末,都給孩子安排成各種輔導班,並不一定有利於孩子成長。
孩子需要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周末和假期,應該讓孩子多一些生活的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固然重要,行萬裡路更重要。
書本上的間接知識,孩子接受了,不一定真正懂得原理,不一定真理解。讓他自己的去實踐,通過自己的檢驗得出的結論,才是刻骨銘心的。
上100堂美育課,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體驗一天;教100個小時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孩子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或者動手搭建積木;講100節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孩子在市場上弄髒自己的褲腳。
這些都說明,孩子屬於大自然,孩子需要體驗生活,並在生活中學習知識。
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要讀懂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不要只是陪著,應該做有趣的父母。
像吳京那樣,孩子在疫情期間想去看大象,他就扮演大象;孩子想去看恐龍,他就扮演恐龍,這樣的孩子,一定是高情商的,快樂的。
網上還有一位爸爸,孩子喜歡恐龍,有個願望,就是希望恐龍能接他放學,有一天放學,爸爸真的扮演成恐龍來接他了,這樣有趣的父親,孩子的幸福感滿滿的。
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要多一些耐心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總是無止境的,很多在大人看來,很常規的問題,在孩子眼裡都是新鮮的。
有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和現象,孩子會一直問,這個為什麼,那個為什麼,有的家長可能會不耐煩,就像《大耳朵圖圖》中的圖圖,總是愛問媽媽:為什麼,誰說的,你怎麼知道。
其實,生活中,我們孩子也經常會這樣問,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耐心給他重複。
孩子最近愛上了看繪本,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要求我們給他講繪本故事,講完一遍,他就要求,再講一遍,甚至兩遍還不滿足。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講梗概,提綱挈領地講,但是,不能拒絕,那樣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最近,孩子喜歡上了恐龍,每天都要聽《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每次都要反覆講,我們家就至少講三遍,爸爸、媽媽、姐姐分別給他講一遍,久而久之,他自己都能講其中的一些情節了。
孩子的積極性,需要父母的鼓勵和保護,在鼓勵中,孩子的自信心會更強。
孩子雖然年齡小,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小,就放棄對他的智力開發和情商培養,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每一步成長,都很關鍵。
很多父母是沒有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的,那麼,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父母一定要遵循,並且關注孩子成長,用心陪伴。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