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數學教育學教授Jo Boaler 認為:沒有所謂的「天生數學腦」,我們後天所看到的「這個孩子數學好、有天賦」等,極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家長抓住了孩子的數學敏感期,為孩子做好數學啟蒙。
2-6歲是數學敏感期
蒙臺梭利也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而且是女權主義者,她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蒙臺梭利在兒童教育中仍然有著廣泛的影響,蒙臺梭利的課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仍然可以見到。 蒙臺梭利是義大利幼兒教育家,她指出,當孩子處於2-6歲這個時期,是他們對數學非常敏感的時期。
孩子在2-6歲這個階段處於數學敏感期,此時孩子會對數字有強烈認知欲望。處於這個期間的孩子喜歡問這是幾,有幾個人,現在是幾點等關於數字的問題。孩子對數量、數字、數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孩子此時還不能完全理解數學邏輯,這就是孩子數學智能的最初發展。
2歲是孩子生理上大腦發育的巔峰,正是學習數學的好時候,這個時候記憶速度也是最快的。先讓孩子從基礎數字記憶,然後在3歲以後孩子就可以將知識長期記憶了,所以數學的黃金啟蒙時期,就要從2歲開始。
很多人認為數學啟蒙是數數,其實除了單一的數數,還包括的是數感、邏輯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有的孩子2歲時就能從1數到100,但這並不代表以後孩子的數學能力就會強。若只關注數字,孩子數了半天只是記住了數字的叫法而已。
2-6歲是數學敏感期,數學啟蒙用這5招,家長別只會教娃數數
一、2歲教孩子唱數字歌
數字對於寶寶來說,非常抽象。家長可以利用遊戲的機會,和寶寶一起聽一些帶有數字的音樂,或者讀一些帶有數字的兒歌,通過動畫讓孩子對數字充滿興趣,這個階段只要多接觸數字就好,促進寶寶對數概念的認知,為後面數字的理解做鋪墊。
二、2-3歲教娃分類、比大小、比長短
家長通過提問來讓孩子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兩輛車的快與慢,和其他寶寶比較誰的零食多,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做一些簡單的數的運算。比如我有三顆糖給你一顆,我就剩下兩顆。我可以看三集動畫片,我剛剛看了兩集,還可以再看一集動畫片。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將毛絨玩具放在一起,積木放在一起,小汽車放在一起。孩子的行為都和數學敏感期有關係,還在鍛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4歲左右要能指物數數
家長用玩具帶孩子指物數數,用小玩具從左到右擺出來,比如哪個是第6個,第6個後面是幾個,讓孩子明白數字、數量,還有序數等等。經常把數字當作形容詞,比如5個蘋果,3個男孩。適當地打亂物品順序,不要讓孩子有慣性思維,在變化中仍然能夠明白數字的含義。玩具打亂之前數一遍,玩具打亂之後也要數一遍。孩子學習數學要有一個過程,並沒有大人感覺那麼簡單,所以耐心是家長必須具備的。
四、4-5歲教孩子認識時鐘,測量,買東西
4-5歲家長要培養孩子把抽象數字具象化的能力。教孩子認識時鐘,時鐘裡有很多可以學習的點,比如現在是幾時,現在是幾分,距離幾點還有多長時間,用時鐘也可以計時,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區別。教孩子測量,用格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溫度計測量人體的溫度,看天氣預報感知天氣溫度的變化。買東西更是常事了,培養孩子認知到多少錢能買不同東西的各種量,認識人民幣的大小結合購買的物品。
五、5-6歲教孩子簡單的計算,比如湊十法
「湊十法:把一個加數分解成兩個數的和,使得其中分解的一部分和另一個加數相加得到10的方法。
5-6歲培養孩子簡單的計算能力。但是計算也可以有竅門,比如湊十法就是孩子算20以內加減法的必備技能。如果家長不明白是怎麼操作的,看下面的示意圖就能輕鬆理解,回家就可以教自己的娃了!
很多家長總希望孩子在某個年齡段要數到某個數字,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每個孩子對數字的接受能力是不盡相同的,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急於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只要家長在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引導的全面到位,那麼孩子打好數學基礎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