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經濟學,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好多巨著都耳熟能詳。然而讀來最接地氣、最有趣、也最輕鬆的,當屬於弗蘭克的這本《牛奶可樂經濟學》。本書作者認為,經濟學是一門根植於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而不是以數學為核心的硬科學,為此,這本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脫出來,並為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了無限的能量。
這本書的內容是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來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的,並通過這些事例和解釋來加深對經濟學的理解。這也是弗蘭克教授講授經濟學的方法。書中關注的是我們在現實中司空見慣而又未注意到的現象,如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裡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裡?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為什麼全新的二手車要比新車便宜得多?為什麼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等等。通過現象及問題的提出,來引出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一、本書的基本結構及理論工具
書中涉及的現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小事,用來解釋這些現象的理論工具是微觀經濟學,這正是本書的基本內容。由於本書的寫作方法與一般的教科書不同,所以,書中的結構不是教科書式的,而是每章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通過引言部分,介紹了微觀經濟學中兩個最核心的概念,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則。機會成本,從事一項活動的機會成本,是指你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事情的價值;成本效益原則,是所有經濟學概念的源頭。它提出,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效益大於額外成本時,你才應該這麼做。其中,第1章至第6章,主要從機會成本、成本效益原則及應用方面,對產品設計、供求關係、職場收入與貢獻、商品折扣、公共資源、產權等有關現象進行思考分析;第7至10章,主要從信息經濟、博物經濟和行為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二、體會
總結說來,讀完本書,可以使我們養成一種從經濟學視角看待日常小事中的新細節和新模式了,比如逛商場遇到的各種折扣門檻、各種店慶、節假日的促銷活動,其實,經濟現象後面的真相一般就是:省錢和賺錢。需要搞清楚為誰省了錢,為誰賺了錢,怎麼樣才能最省錢,怎麼樣才能最掙錢。如果經濟現象違反了這些原則,那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如果找出這些原因,就找到了這些現象的解釋。當然,找出這些原因,離不開機會成本、成本效益原則等微觀經濟學中的理論工具以及信息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中的有關理論知識。
有關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失調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孩子教育問題,周末基本被各種培訓班佔據,無論是小升初、還是高考,爭取被好的頂尖學校錄取,本質上是一種競賽,而在一場競賽中,不管人們競爭有多麼激烈,獎牌的數量總是有限的。類似情況很多,而從功能上看,參與者們的行為不過是等同於奢靡無用的軍備競賽,本質是一種浪費,但又不得不去做。其實在很多生活領域,回報的高低,都是有相對表現所決定的。對收入和貢獻的關係,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很關注。如果要考慮換工作,「補償性工資差別」理論告訴我們,高工資意味著要在職業滿足感等其他重要方面作出讓步。倘若一份工作要做虧心事,上班時間太固定,晉升潛力有限,職業安全感低,自然吸引力較低,所以必須為此支付較高的工資做補償。這有助於我們每個人更加明智地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原則,提醒我們當心當今社會上的種種騙局,類似龐氏騙局、傳銷等吹噓一夜暴富的人,也提醒我們當心各種商家的花言巧語。
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除了能幫助我們在市場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之外,還有其他許多豐厚的回報。前提是,我們需要養成這種深入思考的習慣。總體上,既定環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類和動物行為的所有特點,都是成本與效益相互消長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結果。憑著敏銳的目光,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經驗裡發現許多相關的結構和模式。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可以把找出這些有趣現象當做一種美妙的智力冒險。
正如弗蘭克教授本人所說:請不要急於去書中找尋答案。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他們並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雖說,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經濟學家,但至少,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去思考,並把思考用於生活。這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博物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