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季,已經有大紅的喜報張貼校園。
所有家長都關注自己子女的學校,今年又考上了幾個清華和北大的學生?如果沒有,那就別說你什麼樣的升學率了,直接可以判定不合格。然後還會自言自語的說:咋教的,一個清華北大的都考不上,切!
就如古時的科舉考試,大家都關心的是狀元、榜眼、探花,至於後面多少進士,沒有人關心。
考上清華、北大就是衡量一個學校成績好壞的稱,而這個稱就掌握在千千萬萬個家長心目中。
至於你是95-98%的一本升學率。都打動不了家長的心。我的眼中只有你:清華和北大。
這樣就給很多學校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培優成了唯一目標。不惜採用各種非人的手段,就想訓練寵物一樣,天天高強度、高壓力的培訓、練習。
在這種循環高壓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帶動更多的學校採用這種模式。如風靡全國的衡水中學模式、安徽毛坦廠模式。
物以稀為貴,清華和北大的招生率極低,大部分招的都是狀元。據統計,兩校招了90%的狀元。這樣就形成了畸形的高考模式,現在也叫縣中模式。狠抓尖子生,甚至不惜代價招高分的復讀生,以備來年衝狀元。
過去只是私立學校在做,現在公立學校也加入戰團。最後造成了只要有幾個清北撐場面,其他的高校都成了百分數。學校排名也是按照清華北大的錄取率來排序。為了追求好成績,復讀生越來越多,分數也越來越高。如高考大省河南今年理科700分竟然上不了清華和北大。為之感慨之時是否還有一絲悲哀,你到底要求孩子考多少分數?
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討論了很多年,具體怎麼做沒有統一的說法。每個地市都會制定自己的標準。但是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最終紛紛偃旗息鼓。
單純地追求升學率,追求考入名校的學生數,忽略了學生的全面教育,影響是巨大的。像許可馨、季子越之流都是高分低能學生的代表。
金榜題名時的喜悅,抵不過受到世人唾棄的尷尬,他們的母校再也不談榮光。
改變一考定天下的局面,模糊清華北大的狀元名銜。把學生送入理想中的高校,學習科學知識,培養有愛國情懷的新一代接班人,這是所有高中學校的使命,如果能做到真的是善莫大焉。
轉變觀念要從教育部門開始,杜絕各個學校的狀元概念宣傳,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榮,以全面的升學率判定教學的優劣。
若干年後,你必當為這一批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