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疏主」窺基法師:名將之子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

2021-02-16 密咒持明喜苑

窺基,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遲,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後人稱為窺基,京兆長安人。他生長於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裡。父親尉遲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窺基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於屬文。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


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遊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於傳譯事業,並很注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許。但因為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直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七歲時,才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後,即應詔參預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


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他在自己的祖籍附近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臺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後於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啟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


窺基隨侍玄奘參加譯場,前後九年,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識論》的翻譯。這是一部解釋世親所造《唯識三十論》而屬於集注性質的論書,是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親造《三十頌》時,沒有造釋就去世了,後經親勝、火辨等諸論師相繼作釋。


玄奘在印度,將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釋都搜集了回來。開始翻譯時,擬將十家注釋各別分譯。但不久,窺基就向玄奘建議:將十家的注釋糅合起來,成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後人無所適從。玄奘同意他的建議。窺基自己說這一部譯典是「商榷華梵,甄權重輕,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對於十家疏義,採取了護法的注釋為主,加以抉擇組織。


這種糅譯的體裁是窺基獨創的,他在《唯識樞要序》裡說:「雖複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尤難,況更摭此幽文,誠為未有」。可見他對於本論的譯成,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唯識二十論》,原有後魏瞿曇般若流支和陳真諦的兩種譯本。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今我和上三藏法師玄奘佼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不閒奧理,難具陳述……基受旨執筆……刪整增訛,綴補紕闕,既睹新本,方類世親」。這段話是他對於佛典新、舊譯本優劣的總評,也說明了新譯是從那些方面來校正舊譯的。


玄奘在譯經期間,每「黃昏二時講新經論」,「譯僚僧伍競造文疏,筆記玄章並行於世」。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就通過這種方式流傳。窺基隨侍受業,多聞第一,他又是當時造疏最多的一人,稱為百部疏主。他的註疏,很多是在玄奘親自指導之下寫成的,如《成唯識論述記自序》說:「凡茲纂敘,備受指麾」。《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頭述記」。


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難,隨時向玄奘請示,惜《二十論》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後才著手寫的,如《雜集述記·歸敬頌》說:「微言鹹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這些述記,大體上包羅了玄奘學說的主要內容。窺基的著作,共四十三種,計現存三十一種。其所註疏的經典,除《金剛般若》、《法華》、《彌陀》、《彌勒》、《勝鬘》等經外,其餘所釋諸經論本文,都用玄奘譯本。

窺基法師塔(資料圖)

窺基的著作,善於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如《法苑義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義都歸納起來,抉擇貫通,細至一字之微,也有專章分析,如《法華為為章》把《法華經》中所有「為」字歸納起來,得出平聲「為」有九訓,去聲「為」有三訓,表現出他所提出的「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的特徵。他不但通達聲明,並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縱橫立破」,他的著述內也常常表現運用因明以立說的傾向。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可依據的,最主要的就是窺基這些著作。


玄奘去印之前,曾在國內到洛陽、長安、成都等處參訪研求,對《攝論》、《雜心》、《成實》、《俱舍》都深有造詣,覺得好多問題還不能解決,才發願往印度求法,以極大的努力,窮佛學的底蘊。他回國以後所譯《般若》、《瑜伽》、《婆沙》、《俱舍》、《雜集》、《因明》等重要教典,包羅很廣。其學說要點折中於總賅三乘教學的《瑜伽師地論》,而以之貫通一切,這是依據部派佛教、大乘中觀學說的發展而得出來的結論。


玄奘在印度就學於那爛陀寺戒賢三藏,對繼續發揚龍樹、提婆學說的無著、世親,及其後繼者陳那、護法之學,均親所稟受,回國以授門下,各有專弘。窺基組織師說,廣制諸疏,加以發揚,對於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闢獨到。玄奘逝世後,學人多認窺基為玄奘的繼承者,講習取為準據,成為奘門的權威,為國內外同所景仰,後遂成為慈恩一宗。


玄奘在世時,中國佛學的瑜伽學說盛極一時,但在窺基以後,華嚴、天台、禪宗漸次興盛。華嚴宗反對三時判教,天台宗反對五種姓之說,禪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於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識之學就逐漸消沉下去。再經過天寶以後的兵亂,唐武宗的滅法,窺基著作在其時就佚失了一部分。


宋仁宗天聖初年(1023),內廷出所藏窺基著作十四種,四十三捲入藏刻版,《金藏》曾據以復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遺版蛻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寶勘同錄》上仍見著錄。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磧砂藏》為據,未及搜羅,因而散佚失傳,後人講習失所依據,此學遂終於寥落。


窺基一傳弟子慧沼,再傳智周,均能繼述闡揚。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於第八世紀初並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日本搜羅得慈恩宗著作多種,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

相關焦點

  • 窺基大師與大慈恩寺
    窺基大師,生於貞觀六年(公元632年),俗性尉遲,字洪道,或弘道,唐代京兆長安人,為家世顯赫的將門之子。祖籍是山西省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州市),他的父親尉遲敬宗,曾任「六軍卿胄之職」,是唐代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被封為江由縣開國公。母親河東裴氏。伯父尉遲恭(公元585—公元658年),字敬德,隋朝末年為劉武周偏將,武德二年(619年)降唐,隨李世民東戰西戰,軍功卓著,是唐初著名將領。
  • 「三車和尚」窺基大師
  • 玄奘法師去世後,一百多萬人送行,隊伍長達500裡
    玄奘法師心想:「明明指示老修行來投胎,怎會沒有呢?」於是在定中觀察。哎呀!老修行搞不清礎,投錯胎了,跑到尉遲恭家裡去。玄奘法師將這段因緣,向唐太宗報告。唐太宗說:「原來如此,你就去度他吧!」玄奘法師去找尉遲恭,說明來意。玄奘法師一見尉遲恭的侄子,心生歡喜。因為窺基的身體,非常魁偉,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載法之器。所以開門見山地說:「你跟我出家吧!」
  • 玄奘大師,臨機應變、機智靈活的大士用心!
    窺基本是唐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後從玄奘出家,成了玄奘的高足弟子。
  • 論玄奘的因明學成就
    玄奘法師既是研習因明的楷模,也是運用因明工具宣傳其唯識思想的典範。  在留學後期,奘師創造性地運用因明工具來論證唯識思想,在十八日無遮大會上提出唯識比量,無人敢破,不戰而勝,取得了輝煌勝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為「解脫天」。這為奘師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留學生涯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唯識宗創始人:唐代玄奘法師與弟子窺基大師祖 庭:陝西省西安大慈恩寺代表人物:無著菩薩(北印),世親菩薩(北印),陳那論師(南印),戒賢論師(印),護法論師(印),玄奘法師(唐),窺基大師(唐),慧沼論師(唐),演培法師(近代)歐陽竟無(近代)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即有過人的智慧,七歲開始讀五經,在十三歲那年,隨其二兄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須經過考試合格,頒發證書(度牒),才有資格作為沙彌。此時,正逢洛陽度僧,玄奘法師年幼,不能參加考試。他在考場門前徘徊,望之興嘆!而被主考官鄭善果發現,認為是佛教龍象,破例特取度之。
  • 高僧故事:玄奘的一生
    就派人隨商侶入朝,表陳還國,日夜為于闐僧人講《瑜伽》、《對法》、《俱舍》、《攝論》四部論,約停了七、八個月。等到使人回來,並奉敕迎令東歸。於貞觀十九年(645)正月到達長安。玄奘去洛陽會見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據遊歷見聞,修西域傳;並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力辭。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的外交家(六),之玄奘西行
    之後他又在附近遊歷了四國 並且分別學習了當地的佛法知識在玄奘31歲那年 他終於進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僅僅是學習佛教經論 還尋訪了那裡的佛教遺蹟 更是先後遊歷附近的數十個國家 在印度之後 玄奘再一次啟程 西行到了薩羅國 達羅毗茶國 缽伐多國等地 玄奘一邊翻譯經書一邊撰寫《大唐西域記》把西域的風土人情習俗都作了詳細介紹 為後來唐朝對西域的幾次用兵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南懷瑾:傳說玄奘法師在西行路上見到了上個冰河時期的羅漢
    羅漢們得道,證得的是有餘依涅槃;大阿羅漢入定可以達到八萬四千劫之久,現在很難有人相信這種事了。關於此事,讓我們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路上的一個傳說,但他自己的筆記及《大唐西域記》裡沒有記載。玄奘法師說:你有辦法出神離開這個身體嗎?出神並不容易,剛才講那些修行人,坐了幾十年都出不來。玄奘告訴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經去,叫他到中國去投胎,將來作自己的弟子。並且告訴他,到了大唐向那個最大的宮殿去投胎當太子,等他回來。於是這個人就出神走了。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對於如此厲害人物之印象多數國人卻都還止於《西遊記》裡那個顏值高的斯文和尚。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玄奘的弟子眾多,法史上記載入室弟子共16人,個個是博學多才,慧根深刻。神昉勤勤懇懇,多知善學;嘉尚聰慧絕頂,過目不忘;慧立精於洞察,信念堅定;圓測出身高貴,精通六語;神泰精通俱舍,又通因明。尤其是普光,在眾弟子中最為出色,也是最能通透自己思想的人。但通透自己的思想未必能通透唯識的意念。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9)——辭別回國
    玄奘法師要辭行回國,戒日王說道:「弟子正要同法師一起闡揚佛法,為什麼又急著回去呢?」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那麼就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就是說問你子為誰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報了。然後就問他,你是不是想能夠剃度出家為僧啊?玄奘說是,我願意出家為僧。但是,我是「習近業微,不蒙比預」。什麼意思呢?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也就學了幾年,十三歲也就三年。業微,這個「業」不是惡業的業,這個「業」也是一個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氣還很少,我的功力還很淺,學習的時間又很短。
  • 臨死之時還在擔心,經文翻譯不完!「玄奘法師」
    在玄奘法師譯經晚年時期,曾跟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的這麼一句話:「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序。(卷一)  王曰:「弟子慕樂法師,必留供養,雖蔥山可轉,此意無移。乞信愚誠,勿疑不實。」……法師既被停留,違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於是端坐,水漿不涉於口三日。
  • 玄奘真的有三個傳奇的徒弟
    據《續高僧傳》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雙亡,造成了幼年困頓的局面。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十三歲時玄奘也出家了。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
  • 《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振宇法師
    一、作者之考察 世親,梵名Vasubandhu,音譯婆藪槃豆,舊譯為天親。依照一般流傳的說法,世親是公元四世紀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憍屍迦第二子。在佛教史上,世親有著極高的聲譽,《光記》稱讚其為「學通內外,博達古今,名振五天,聲流四主。」
  • Fate名人傳——玄奘三藏
    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